晏子逐高缭的历史典故 做事赏罚分明
“晏子逐高缭”这则典故是出自于《晏子春秋》的一篇历史故事,这里主要讲述的核心思想为“在其位,谋其政。”其中的故事提到高缭侍奉晏子三年,却在期间没做任何的贡献,最后被晏子辞退了。这则故事主要从侧面反映了晏子赏罚分明的作事风格。
晏子画像
高缭曾是晏子手下的一名官员,可是一天,晏子却把他辞退了。他身边的随从表示很不理解,于是规劝他说:“高缭在您手下当官已经三年之久了,您不但没有提拔他,反而还将他辞退了,在道德的角度来看并不允许啊?”晏子则说:“我是一个卑微的人,需要通过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够稳定,才能更好的为国家效力,可是高缭虽服侍我三年之久了,但从来没有指正过我的不足之处,也没有纠正我办事失误的话,这大概就是我要辞退他的原因了吧。”
如今,细细回想晏子对高缭说的这些话在我们的工作中,绝大部分领导对那些踏实能干,襟怀坦荡的总是给予信任,并委以重任。就要像晏子那样严格要求自己,多听不同意见,这样才能辅佐齐景公,使之国家成为强国。古今中外,用人的问题不是一般问题,是一个根本性问题。“晏子逐高缭”这一典延至今日仍具有现实意义,在现时生活中,有些人唯唯诺诺,虽按时到岗,却不出谋划策,毫不称职。而晏子对高缭的“辞职处理”给今人敲响了一记警钟:“为官之道,重在用人。”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晏子赎越石父
“晏子赎越石父”为出自《新序·节士·晏子赎越石甫》的一篇历史故事,这篇文章主要体现了晏子尊贤礼士,闻过则改的品格和越石父自尊自重,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宴婴图
春秋时期,齐国相大夫晏婴出使晋国路途中,看见一个人头戴一顶破帽子,反穿一件皮袄,坐在路中间休息。晏子很会看人,一眼就看出这个人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于是就派人问他关于他的信息。这个人就回答说:“我来自齐国,名叫越石父,由于饥寒交迫,便卖身为奴,当了三年奴才,看见使者路过,原本打算跟您回国的。”晏子问道可以赎身吗?越石父回答说:“可以。”于是晏子便把马车的一只马解下来用来赎他,并与他一起坐车回国。回到相府后,晏子没有跟越石父告辞就回到自己的房间。越石父看到很是生气,要跟晏子绝交,晏子知道后就派人告诉他,从来没和你结交哪里的绝交,你当了奴仆,我把你赎回来,怎么能恩将仇报?越石父说道:“士人不在知己面前,可以受屈辱;在知己面前,可以获得舒展。君子不应该对人家有恩而轻视了他,也不应该人家对自己有恩而屈服。我做了三年的奴仆,没有一人能够理解我。之前与您坐车,没跟我打招呼,我以为是您一时忘记了。现在有没想我打招呼就进自己的房间,就好像还是把我当做奴仆一样。即然这样您还是把我卖到社会上吧。”
晏子听了,走出来与他见面。并诚恳的道歉:“我只看到了客人的外表,却没看到客人的内心,我可以向您道歉,您能不抛弃我吗?我将诚心改正我的错误。”随后就命人把厅堂打扫了,用酒宴款待了他,越石父原谅了他。晏子对人有恩,救人于困境,却要委屈的处在别人之下,这样的行为远远超过了世俗人的品德了。
晏子谏祷雨
《晏子春秋》一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情节,都表现出晏婴的聪明和机智,如:晏子谏祷雨等就流传在民间。通过具体事例,反映了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
晏子画像
齐国天气干旱已经很多天了,齐景公便召集群臣并询问他们:“这里已经很久没有下过雨了,气候干旱,粮食收成不理想,老百姓们都在饿着肚子。我曾命令占卜气候干旱的原因,说是有妖魔鬼怪藏在高山里和水里。因此我的意思是想要多征收一点赋税,来祭拜山神,你们说这样可行吗?”众大臣低头不语,于是晏子站出来说;“我认为不可以,祭拜山神没有任何益处,山神用石头当做身体,把小草树木作为头发,天气炎热干燥,长时间不下雨,头发将要枯黄,身体也很热,它难道就不想要下雨吗?祭拜它又有什么处呢?”景公听后又说;“既然祭拜山神不行,那祭拜河神呢?”晏子:“当然也不行,河神以水作为国家,鱼虾作为子民,天气难耐,又不下雨,泉水会断流,干涸。它难道就不想下雨吗?祭拜它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景公:“那该怎么办呢,现在?”晏子则建议他试着离开奢侈的宫殿,住在乡野间,和神灵们一起来请求下雨,或许能够求得来雨呢?于是景公听从了晏子的劝导住在宫外的乡野间,结果不出三天,就下了大雨。农民百姓趁着这会儿开始插秧播种。随后景公也感叹晏子的的话就是有用。因为德行好才能求得下雨。从这一个小故事中就能看得出晏子心怀天下,善良无私的品质,哪个国家要有这样的人士,应该算是皇帝之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