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伍子胥和范蠡的敌对关系 各为其主

伍子胥和范蠡的敌对关系 各为其主

时间:2016-06-13 14:13:00来源:黄埔信息网

伍子胥和范蠡本均是楚国人,二人皆因为楚国政治昏暗,官府腐败便另谋高就,伍子胥投靠的是吴国,范蠡投靠的则是越国,从此本无交集的两人便变成了敌对关系,各为其主。

伍子胥画像

伍子胥是一个悲剧人物,从小文武双全,甚有谋略和胆识,但因楚太子的污蔑,他的父亲和兄长均被楚王所杀,而一代忠烈伍子胥有家不能回,有仇不能报,被迫出逃吴国,得吴国公子相助,不仅收留了伍子胥还为他报了杀父之仇,于是伍子胥便死心塌地的留在吴国报恩。

范蠡则是因不满楚国政治腐败,且一身学识不被重用,灰心之下携友人投奔当时广纳贤士的越国,成为手下。勾践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不听取范蠡意见情意攻击吴国,遂落下会稽之辱,只能忍辱成为吴国奴仆,向吴国求和保国。

而伍子胥预见勾践的反逆之心,屡劝吴王应斩草除根,不应收勾践,但夫差不听取其意见。遂在这段时间内,范蠡一直为勾践准备复国之事,出谋划策,投夫差所好,迷惑他的心理,还献绝世美人动摇他,使其荒废朝政。而伍子胥深知吴国将灭,遂先将儿子托福给齐国友人,自己则再劝说,后被小人诬陷,被夫差所杀。

一切如伍子胥预料,其死后十年,吴国灭,越国复出,而范蠡也因“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离开越国,后凭借超群的理财能力成为天下闻名的富翁。传闻范蠡曾在齐国找到伍子胥的儿子,不仅赠其钱财还教其致富之方,使其成为富甲一方之人。

范蠡的故事

范蠡一生的政治抱负起于越国也终于越国,帮助勾践灭了吴国成为一方霸主后,深知功高盖主的危险便辞官而去。范蠡学识惊人,博览群书,学识广泛,对经商之道很有见解,颇有远见,卓尔不凡的经济活动使范蠡家财万贯。

洪尧饰演范蠡

范蠡一开始离开越国到了齐国之地,在这里赚了他的第一桶金,逐渐名声渐大,不凡的经济头脑被齐国人看中,便进宫当了为期三年的宰相。这次也依旧是范蠡主动提出辞职的,他深知一介布衣能官至宰相实属不易,为免祸事便离去。

为避免政事,范蠡到了陶地定居(后人为纪念范蠡称此地为定陶)。范蠡做生意主张掌握时机,把握现有资源,通过交换赚取利润。

一次范蠡到一个镇上经商,这里有疏通河道后,留下的大湖,遂百姓于此居住,安居乐业。范蠡很快发现当地盛产核桃、野味等山货,由其缺少食盐、日用品等,范蠡由此发现商机,便高价收购当地山货,经过分类等将这些山货售往各地,而后再回购食盐等物品卖到此地,一来一往,范蠡赚取了很多。

故这个行为吸引了更多商家像范蠡学习,带动了此地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该地百姓的供货的积极性,渐渐的人们都变得富有起来。范蠡的生意经,不仅能使他自己变得富裕,也很好的带动经济发展,与民同富。

勾践范蠡

范蠡本为楚国人,从小家贫,却喜好读书,有一身好学识和伟大的抱负,却苦于投靠无门便投奔越国勾践手下。勾践为越王,与吴国征战,广纳贤士,但为人狂傲,范蠡认为其可共患难,不可同享福。

李光洁饰演的范蠡剧照

勾践会有会稽之辱,一是因为其傲慢轻敌,二是不采纳范蠡等人的建议,方有丧国之辱。后听从范蠡建议,忍辱向吴国求和,则自己成为人质入吴国为仆,。而范蠡则同勾践一同入吴,在勾践身边一同吃苦,也为后来的复国出谋策划。

吴王夫差看中范蠡的才能还曾劝说他投靠吴国,但范蠡并不为之动摇。且说勾践被俘,越国各方面均落得残暴不堪,遂范蠡提出要发展农业,鼓励农耕,发展经济提高力量,稳定民心,而这一切又要做的很谨慎不能被吴王发觉。于是范蠡在建城的时候以一大一小迷惑吴王,还进献各种夫差喜欢的东西讨他欢心,以此转移注意力,还献上美人西施消磨他的斗志。

于是经过数十年的准备,待越王复国时机到来,成功灭了吴国,洗刷会稽之辱,最宠成为一方霸王。此时大家都在庆祝复国之乐,但唯独越王勾践脸色沉重,范蠡深知勾践刚愎自用的品性,对勾践来说,大臣功高盖主,范蠡等人迟早会被处死。遂向勾践辞官,勾践假意分国挽留,还以其家人相挟,范蠡连夜带着家人逃离越国,还留信给还有文种,望其早日逃脱,但文种未听,最终被勾践处死。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