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芈八子还有谁?战国时期垂帘听政的太后
后妃垂帘听政(或曰临朝称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皇权与后宫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在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曾多次出现过女主临朝称制的现象。她们手握国柄,执掌朝政,成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太后临朝现象产生的背景一般是国君去世后,如果继位国君年纪幼小,可以由国君的母亲辅政。这种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但垂帘听政的制度却要到东晋时期才开始。著名的东晋崇德太后在位40年,先后4次临朝称制。褚太后上朝则开始使用帷帘——白纱帷帐,与群臣隔开(不是电视剧里的珠帘)。估计这是汉朝董仲舒之后儒家思想盛行有关吧。
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太后临朝有汉代吕后(吕雉,的皇后),邓太后(东汉和帝皇后)以及唐代的武则天等。
仅宋朝时代有四位垂帘听政的太后,一个是北宋的高太后(宋英宗的皇后,宋哲宗祖母)。另一个是南宋的杨太后(宋理宗之母)。还有一个是南宋的谢太后(宋恭宗之祖母)。电视剧《杨家将》中多次提及的辽国萧太后,在其子辽圣宗即位时,也是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其间与宋真宗订立了有名的“澶渊之盟”。
近代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临朝,众所周知,无需赘言了。
本文主要介绍战国时期的两位相当有影响力的临朝太后。
宣太后
宣太后本是楚国人,后成为秦惠文王的姬妾,称。前306年,秦武王因举鼎而死。因秦武王无子,他的弟弟们争夺王位。赵武灵王派代郡郡相赵固将在燕国作为人质公子稷送回秦国。在异父弟魏冉的帮助下,公子稷继位,即秦昭襄王。
魏冉随后平定了王室内部争夺君位的动乱,诛杀惠文后及公子壮、公子雍,将悼武王后驱逐至魏国,肃清了与秦昭襄王不和的诸公子。因秦昭襄王年幼,由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魏冉辅政。宣太后可谓是历史上垂帘听政太后之鼻祖。
且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叙述了这一过程:
(公元前305年)武王薨,诸弟争立,唯魏冉力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魏冉为将军,卫咸阳。是岁,庶长壮及大臣、诸公子谋作乱,魏冉诛之;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居于魏,王兄弟不善者,魏冉皆灭之。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
宣太后掌政的三十六年(也有说是四十一年的)间秦国国力进一步增强,疆域扩大,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她执政的消极影响也不少,最严重的就是宣太后家族在朝廷上的权势也愈益扩大。他们是全国最大的封君地主,在朝中擅权专政,削弱了国君权力和中央集权,时人称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为“四贵”。四贵之家“富重于王室”,甚至“妒贤嫉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宣太后当政,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政治昏暗,政令不一。
赵太后
这位赵太后,其实我们很早就接触到了关于她的故事。我们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阅读中有一篇《触龙说赵太后》(额,暴露年龄了么?不知道现在的语文课本中是否还有这篇文章)。当时读那篇文章,就能感觉到赵太后那种强势、果断的气质。且看原文: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