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理学家杨时修建湘湖 意义重大
湘湖是杭州萧山区的一条湖,那与著名理学家杨时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会有杨时湘湖这一说法呢?原来在公元1112年,杨时被派到萧山做知县。他在做知县的这段日子里,为萧山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许多的贡献,其中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主持修筑了湘湖。今天我们就讲一讲杨时湘湖的故事。
杨时雕像
湘湖原来是萧山城内的一个天然湖泊。但是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湘湖的湖面渐渐的缩小,到了北宋年间,这个湖就已经变成了长满芦苇的沼泽地了。于是当地的土豪乡绅们一个个迫不及待的圈地开垦,将这些地方据为己有。
杨时来到萧山之后,听取了百姓们的意见,将那些被豪绅们所占领的田地全部废掉,然后修成一个湖泊。这个湖泊形似葫芦,可以灌溉附近九个乡的农田,因此得到了“九乡水仓”的美名。由于湖光山色宛若潇湘,于是这个湖泊就被称作湘湖。又由于这个湖在之江南岸,于是这个湖泊又有“之垂湖”的美名。
整个湘湖的景色十分秀丽,山上树木葱郁茂盛、山下湖面波光粼粼。萧山有著名的八个景,其中有三个景点都在湘湖。分别叫做“湘湖云影”、“西山梅雨”、“石岩望秋”。古时候,还有“湘湖八景”这一说。不过经历了这么多个年月,这八景基本上已经都不存在了。但是杨时当时主持修筑湘湖的功劳,却一直受到萧山人民的颂扬。
杨时简介
杨时,中国古代著名的一位理学家。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杨时简介。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公元1053年出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熙宁九年考取了进士,担任过知县、工部侍郎等官。杨时的理学思想是他一生中的闪光点,他对理学的传承和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杨时画像
杨时在年少时,就十分的聪明伶俐,读书成绩也十分的优秀,于是大家都叫他“神童”。杨时虽然是个理学家,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读的儒学,他最早接触的其实是佛学。杨时在八九岁时就已经会作诗赋了,在明溪县那一带十分有名。二十四岁时,考取了进士。
考取了进士之后,杨时被授予司户参军,但是他用生病这个理由没有去赴任,而是专心的研究理学,写了《解》这一本书。后来杨时去到洛阳,拜了著名的理学大师为师,一心钻研理学。在当时,与游酢、伊熔、谢良佐一起成为了程颢门下的四大弟子。那个年代的学者大多都是学的佛学,只有杨时只衷心学习理学,因此杨时在拜在程颢门下之后,对于理学的学习有常人无法比拟的长进。
学成之后,杨时去了徐州,担任司法一职,在职期间,又撰写了《解》一书。不过杨时对于的理学的追求并没有因此而停住了脚步。在杨时四十一岁时,又去拜了程颢的弟弟同为理学大师的程颐为师。当时的杨时,其实在理学方面已经有很高的造诣了,但是他依然虚心求教、勤奋好学,终于学到了程门理学的真谛。
杨时继承了程门理学,又对后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有非常深的影响,所以说杨时在理学上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以上就是杨时简介。
杨时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代理学大师杨时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要说杨时是个什么样的人,这还得分为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追求理学之道的杨时,另一个是任百姓父母官的杨时。这样能更加方便我们了解杨时是个什么样的人。
杨时画像
杨时在追求理学的最高境界,先是考取了进士后拒绝上任,从家乡福建北上去洛阳,投入理学大师程颢的门下,专心研习理学。可见杨时在对待学习方面是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程颢曾经评价过杨时,说杨时是一门心思的学习理学,没有受到当时的主流佛学思想的影响,这一点是十分难得的。由此可以看出杨时是一个非常专一的人。
杨时四十一岁,他又去洛阳拜了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而当时杨时其实自己在理学的研究上已经有所成就,而且当时身在徐州,但是他依然不辞辛苦的赶往洛阳,前去投入程颐先生的门下。在拜见程颐先生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个流传许久的小故事,那就是程门立雪。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又可以看出杨时是一个诚心专志、信念坚定、不畏艰辛的人。
杨时在担任地方父母官时,时时刻刻为百姓们着想。在浏阳担任父母官之时,发生旱灾,就请求朝廷拨款开放官仓救济百姓;发生水灾,就请求朝廷拨款赈灾减免赋税,尽量为百姓谋利益。在担任浙江余杭县的知县期间,听闻奸相为了给其母筑坟四处圈地,迫害百姓。杨时不畏强权,毅然地向朝廷反映蔡京专权、暴政虐民的罪行。可见杨时是一个真心实意为百姓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