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项羽杀刘邦结局有何不同
在上,项羽杀刘邦其实并不困难,他有很多机会都可以下手。但是最后项羽却还是没有杀他,还放他走了。很多人都说,如果在鸿门宴上,项羽杀了刘邦,那么可能历史的结局就会不一样,其实,就算项羽真的杀了刘邦,也不一定就能改写历史,只不过历史上少了一个叫刘邦的皇帝而已。
项羽杀刘邦
项羽并非不想杀了刘邦,只是项羽一直是一个人英雄人物,在他的骨子里,血液里,有着非常骄傲的因素。而在鸿门宴上,刘邦又各种认错,说白了,其实刘邦的性格是有点流氓的。而项羽又是一个贵族般的人,刘邦正好就抓住了他的这个心理,在他面前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
这就好像老鼠可以吃大象是一样的,老鼠为什么能吃了大象,就是因为大象骨子里是高贵的,慈悲的,所以他不愿意,也不屑去杀一只老鼠。这和项羽不屑去杀刘邦是一个道理。
在当时,项羽已经是天下之主了,这一点,我们从他分封天下这里就可以看出来。
项羽杀刘邦本是自然之事,但是他放走了刘邦,以至于后来被刘邦围在了乌江边上。大家都知道,最后项羽是死于自杀的。说是说自杀,其实是被刘邦给逼死的。可是直到最后,项羽也没后悔在鸿门宴上没有杀了刘邦,在他死的时候,他对刘邦依然只有不屑和看不起,有人说项羽不懂政治,但是至少他没有违背自己高贵的内心,一生坦坦荡荡。
为什么帮刘邦
鸿门宴素来便成为了不怀好意的代名词,然而当时的刘邦却能有惊无险地平安赴宴,最终在天罗地网中成功解围逃脱将此宴会作为一个转折点,至此反败为胜,与项伯私自暗助刘邦是脱不了关系的。
项伯夜访剧照
那么项伯作为项羽的部下,为何不帮侄子而要暗助刘邦呢? 当时项羽部下的执意要杀刘邦,认为此时若留其活口日后必有大害,于是设下鸿门宴,为的就是将其斩草除根。而此时在刘邦军中做事的是项伯的生死之交,对他有救命之恩,于是项伯连夜赶赴刘邦军营中向张良通风报信。刘邦知晓此事后,使其向项羽传话表示自己无心反叛,正等待项羽入关。刘邦还顺势与项伯定下了儿女亲事,像对待兄长一般礼待项伯。项伯应允告别后,返回军中以刘邦为项羽打下关中有功之名相劝项羽不可违背道义将其杀害。 后来项羽出于的境地,项伯虽然作为项羽的叔叔地位较高,但在楚军中也并无什么威望和实权,最后也不例外的投靠了刘邦。无论是最初的处于对张良的情分,演变成与刘邦之间儿女亲家的联姻,项伯虽然为人没有什么才能,但也感受到了刘、项之间的区别,项羽为人粗莽自负,没有什么远虑,而刘邦却能礼贤下士,大有抱负,且在鸿门宴中脱险逃出,日后定有大作为,想必若是投靠于他,项伯也更能得到厚待。 不过当时通风报信的项伯应该也不会想到自以为的仁义善举会改变日后刘项之间的局面,造成项家全军覆灭的境况。
鸿门宴中的刘邦
刘邦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加上有项羽作对比,充分显示了刘邦在政治谋略上的能力,也能从中看出一两点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的原因。整个事件中,刘邦一共讲了三遍“为之奈何”,深入分析一下,也可以看出刘邦的性格和用意。
《鸿门宴传奇》中的刘邦
鸿门宴前一天夜晚,项伯跑来通知张良消息,进而传到了刘邦那里,他一听吃惊的说出了“为之奈何”。从这句话中可知刘邦听到项羽准备攻打自己的消息是惊慌的,不知所措,也没有想到好的应对策略,只好问足智多谋的张良,这也是刘邦虚心请教、智谋不足的体现。
当张良问刘邦据守函谷关、阻止诸侯进入从而称王的计策是谁出的以及当前的军力能否与项羽匹敌时,刘邦再次说出了“为之奈何”。其实张良的言外之意就是,刘邦听从了不正确的建议想要在关中称王,而自己又没有实力与项羽抗衡,正面对抗必然要失败的,也体现了刘邦有时候也会缺乏判断,听信错误的计策,在谋略上还是有所欠缺的。
最后一次的“为之奈何”出现在刘邦借机离开营帐后,与前两次的求教不同,这次并不是在征询的意见。其实,早在宴会上,刘邦就想好了要逃跑,毕竟账内太不安全,从他假借上厕所出来还顺便叫上了樊哙来保护自己就可看出他是有准备的,并且走之前还叮嘱张良,安排好了后续的事情。刘邦这一问,就是要让逃跑的话从耿直的樊哙口中说出,为自己因怕死而逃跑的行为挽回颜面,体现了他的奸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