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王羲之书论提出什么要求

王羲之书论提出什么要求

时间:2016-06-07 20:03:00来源:黄埔信息网
书论

王羲之的书论中既承卫铄,又继蔡邕。更加重要的是王羲之提出的“字居心后”、“意在笔前”的“心”、“意”说法。“心”、“意”指的是意会、情韵,“势”就是由“心”、“意”引申而来的它是一种对于所书写的字形的集体审美要求。

王羲之

简而言之,“势”的把握就是对字的形体的动态美的创造,是书法主题个性的展示。无论是临摹、构思,乃至书法的创作都是这样的。王羲之的书论提出以“意”评书,这是书法艺术走向独立、自觉在理论上的反应。

他在《书论》中说书法是一种深奥微妙的技艺,如果不是学识渊博的而且胸怀大志的人,是学不到这手技艺的。一般写字都需要用心思考,我看他们的笔势文章,还有的书法,都是非常棒的,我担心我的后代子孙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就写了这篇文章,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并且加以讨论。

在说明书法贵在平正安稳后,就是叙述一些行笔的方法。在文末他说了写书一定要沉稳庄静,在你动手之前一定要知道自己要写什么,要想好了在动笔书写,在没有动手写的时候,已经有了构思,成竹在胸。他还把笔比作是将军,所以要谨慎稳重。心要急不宜迟缓,因为心是箭锋,箭一旦射出去了就不要迟缓,慢了就就不会深入被射中的物体。之后还拿“乌”字做例子,解释如何动笔,动笔的轻重缓急。还说了用笔着墨方面需要注意的细节。

王羲之心经

王羲之的《心经》是收自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这碑是直接从唐代所存的王羲之真迹中摹出的,所以保存了书的原貌,就因为这样被历代的书法家认作是临摹的模范。

王羲之心经节选

《心经》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简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系列里的一部语言简练,内蕴丰富,博大精深,是佛教极其重要的经典。据说这是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所有的佛教佛经中被翻译次数最多的佛经,被翻译的也很是最丰富,而且亦是常常被人念诵的经典。有广本及略本两种本子。广本有广本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略本只有正宗分。至今仍不断有新的译本出现,不过现在是以唐代三藏法师的译本最是流行。

这本经书的主要意思是通过利用“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从而使自己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般若经》的内涵一般是以空性为主,通过对空性的了解了断烦恼障碍使自己得到小乘的涅槃,之后加上福德的圆满,达到斩断知障获得大乘的涅槃,成就无上的菩提果位。

现日本法隆寺贝叶是在目前所知道的最古老的梵文版的《心经》,现在原本被收藏于东京博物馆。据传说这原本是迦叶尊者亲手书写的,再后来被菩提将此本传给他的徒弟慧思法师,之后由小野妹子传入日本。

王羲之诗词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为“书圣”,王羲之以擅长行书闻名,他的书法笔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除了在书法上的成就,王羲之在诗词上也有不少让后人拜读的作品。

王羲之画像

王羲之的《兰亭诗》六首,就被后人广为传唱,东晋年间,王羲之和好友在会稽,也就是今天的绍兴兰亭内举行了一场集会,诗人们在山水环绕的兰亭,创作灵感大增。

约定将装着酒的杯子从上游往下飘,流到谁的面前,就畅饮杯中美酒,然后作诗一首,王羲之的《兰亭诗》六首就出自这个时候。

开篇四句就给我们不同于一般玄言诗的感受,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敏锐感官,表达了诗人想要寄情山水,摆脱世俗的生活,认为只有在自然的保护下,才能唤醒生命的活力,让每一寸肌肤和自然亲密接触,让每一个细胞和自然的空气产生共鸣。

诗人想要借美丽的风光,让自己达到一个轻松快乐的境界,诗人对于老庄思想的研究影响了此时此刻的感受,看着崇山峻林沐浴在阳春之下,感受到自己正和海纳百川平等的享受着自然给予的恩惠,仿佛感受到生命诞生时期的样子,感受到自然之母的无限孕育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自己和万物的统一让诗人产生无限遐想,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完完全全融入到景色中去。《兰亭诗》中既有对山水的具体描述,又有诗人游山玩水后愉快心情的体现。兰亭雅集对中国文人的生活趣味产生重大影响作用,对诗歌流派的形成,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