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揭秘秦国大将军桓齮怎么死的

揭秘秦国大将军桓齮怎么死的

时间:2016-06-06 19:58:00来源:黄埔信息网
桓齮怎么死的

桓齮在史书中的记载非常的少,关于他死亡的记载更是扑朔迷离,一直以来对于他到底怎么死的讨论也是层出不穷,那么桓齮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流传的他其实就是樊於期的传言是不是真的呢?

桓齮的画像

桓齮的画像

说到桓齮的死因就不得不提到樊於期了,或许有的读者看到这里会疑惑,不是说桓齮吗?怎么提到樊於期了呢?其实一直一来就有不少学者认为桓齮就是樊於期,如果真的如此,那么桓齮的死因就很明白了,那他就是为了取信于秦而献出自己的生命。那么为什么会觉得桓齮是樊於期呢?首先历史上关于他们的记载就很少,樊於期作为一个叛逃的秦将,在秦朝的诸多史料记载之中都不见这个人的名字,最早是出现在始皇15年,而桓齮则是最后一次出现在始皇14年,当时他很有可能败于之手,然后逃遁到其他的国家,事件上恰好吻合。

然而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当时桓齮真的是败于李牧之手,然后逃亡了吗?虽然听起来很合情合理,但是其实未必,一来《战国策》有记载,桓齮是李牧领军杀死的,死在了战场之上,再来即使他没死,战败了也不需要逃亡,纵观秦朝历史,几乎少有杀败将的,对于战败很少有治罪的,最多也不过是免职罢了,而桓齮因此逃跑,导致三族被杀,这是很不合情理的。所以一般来说现在比较认可的是桓齮或者是如同《战国策》记载的一样死在了战场上,或者是回国之后病逝的。

桓齮的故事

桓齮,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知名的将领,桓齮作为秦国大将,在秦国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道路上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他的一生记载不多,而且因为秦始皇时期,留下来的资料就更加少了。

秦赵宜安之战

秦赵宜安之战

桓齮的记载很少,其中最值得令人深思的就是他和李牧之间的胜败关系了。这里就由小编带大家一起去追溯那段历史。首先看看《史记》里面的记载,现实“赵世家”里面的记载:秦攻武城,扈辄率师救之,军败,死焉。之后秦攻赤丽、宜安,李牧却之,封武安君,在之后秦攻番吾,李牧却之。从这里来看,没有出现桓齮和李牧交战的记录,也没有提到李牧击杀或是打败了桓齮。

再看看“秦始皇本纪”,这里记载的是秦攻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将军。桓齮定平阳、武城。然后过几年之后,攻赵,这段记载之中也没有出现桓齮和李牧交手的记录,甚至桓齮还是击败了赵军。而在“李牧传”之中则是提到了“赵乃使李牧为将,记秦军于宜安,大败秦军,秦将桓齮败走。”而在《战国策》之中则是明确记载,李牧数破秦军,杀桓齮。

综合这些史料来看,首先《战国策》的可信度是最低的,毕竟是名士自己写的文章,很难令人相信,而但是在史记记载中双方的胜负就不相同,或许最好的理解方式是当时是三场战役,平阳和武城都被桓齮攻破了,而到了宜安的时候被李牧给击败了,然后桓齮逃跑或是战死,但是如果真的如此的话,“秦始皇本纪”之中应该要有一点记载,而且始皇本纪之中的胜负记载和赵世家之中也有一些差距。所以说李牧和桓齮之间的胜负其实并没有一个真的定论。

桓齮怎么读

桓齮乃是秦始皇时期的将军,对于桓齮这个名字,人们经常读错。一种是认识这个字但是总读不对,一种则是根本就不认识桓齮的齮字,更别说读对了。那么桓齮怎么读才是正确的呢?

“桓”读huan第二声,同环的读音一样。“桓”是一个形声字,木作偏旁,从的是亘的音。“桓”有三种词性,一种是名词,一种是形容词,还有一种则是动词。“桓”的本义是柱子的,在作为名词的时候,“桓”指的是木头、水、山的名字,也是姓氏之一,在这里,“桓”便是作为桓姓。在作为动词的时候,“桓”有盘桓,担忧的意思。而作为形容词的时候,“桓”的意思的大。

“齮”读yi第三声,同以的读音一样。“齮”一共有23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字。对于这一类的字,人们经常将它的偏旁作为它的读音,但是“齮”不适用这个规律。“齮”的偏旁是齿字旁,带一个奇字,而“齮”的读音既不是“齿”也不是“奇”,而是“以”。“齮”只有一种读音,便是“以”。“齮”也只有一种词性,那就是动词。“齮”有咬,侵犯的意思。

“桓”和“齮”组合在一起便是桓齮。如果单单以“桓”和“齮”这两个字的意思来组合的话,桓齮就是啃咬柱子的意思了。就这个意思来说,并不是什么好的寓意。而在历史上,有人也认为桓齮就是樊於期,桓齮是樊於期的化名,桓齮就是被贬的樊於期用来重回朝廷的化名。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