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约笃志好学的故事
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文风繁盛,不仅士大夫阶层以吟诗作赋为时尚,还出现了像“竟陵八友”这样的风流雅士,沈约是其中文学成就较高者之一。沈约文采斐然,为后世所推崇,但这绝非天生,而是与沈约笃志好学分不开。
沈约雕像
沈约出身于南方豪族世家,但早年丧父,因此“孤贫”。但是没有父亲管教的沈约既没有像其他世家子弟一样不务正业,也没有自暴自弃,他酷爱读书,每天都读书到很晚。沈母担心儿子积劳成疾,常常劝他早点休息,但沈约手不释卷,仍旧挑灯夜读。尽管让母亲多操了点心,但刻苦的沈约的没有白费功夫,往往白天读过的书,晚上就能背诵出来。
沈约喜欢吟诗作文,尤其对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生著作有《晋书》《宋书》等多部史学作品,可惜的是除了《宋书》以外,沈约的史学作品大多没有流传到后世。《宋书》文风清逸,除了史学价值之外,还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由于沈约本人在宋齐梁三朝都做过官,而《宋书》又在宋齐梁三朝期间分阶段完成,所以书中“为尊者讳”的地方很多,后世学者评价宋书“讳莫如深”。
除了在史学方面的成就之外,沈约在诗歌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沈约开创的“永明体”使中国诗歌开始由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他本人的诗歌作品《悼亡诗》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四首悼亡诗之一。
悼亡诗沈约
悼亡诗是中国古代常见的诗歌体裁之一,本意是“悼念亡人”,自晋代潘岳悼亡诗得到广泛流传之后,悼亡诗开始成为丈夫悼念亡故妻子的诗歌专称。历代文士所著悼亡诗颇多,南梁时期的沈约也曾著《悼亡诗》一首,用以纪念他逝去的夫人。那么,悼亡诗沈约所写的内容是什么呢?沈约《悼亡诗》如下:
沈约像
悼亡诗·沈约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全诗不过短短几十字,却将沈约心中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表露无遗。诗的前四句以四季周而复始表现自然的永恒,到了第五句突然笔锋一转,发出人生无常,一去不复返的悲叹。而诗的后半部分则着重描绘妻子逝去之后的悲凉情境,借景抒情,借“虚座”“空床”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悲伤。沈约诗歌的特点在于“清怨”二字,即凄清幽怨的意思。在沈约之前,悼亡诗大多哀而不伤,而自从沈约的《悼亡诗》流传以后,悼亡诗开始向“既哀且伤”的境界转变。可见,沈氏悼亡诗对后世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沈约之后,唐代的、宋代的、明代的以及清代的也都写过著名的悼亡诗体裁。其中,苏轼的《江城子》知名度最高。“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可谓字字真情,句句催泪,为沈约之后历代悼亡诗的代表作。
沈约瘦腰
“沈约瘦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风流轶事,不了解出处的人常因此认为主人公沈约乃风流潇洒人物,就如同后世因为“唐伯虎点秋香”的戏文就误以为的“风流”才子一样。事实上,沈约瘦腰的来历和“风流”二字扯不上半点关系,相反它含有病体消瘦之意。
后人想象中的沈约形象
“沈约瘦腰”的典故来自沈约的传记,在《梁书》《南史》中均见载。原文大意如下:沈约想当宰相,大家都觉得很合适,而却始终不允许。于是,沈约就请求外调,梁武帝又不答应。沈约于是心灰意冷,想告老还乡,但是又担心皇帝有所不满,所以写了一封信给与他交好的徐勉。信里说道,自己年老多病,腰肢每月要缩小半分,皮带常常要缩紧,希望能告老还乡。
沈约之后,关于沈约瘦腰的说法开始流传,并被赋予了其它含义。在诗文中,“瘦腰”大多时候是写一个人因忧愁所致,身体逐渐消瘦,有时候也借以描写男子身材苗条,具有赞美其仪表之意。同时,也有人将“瘦腰”二字借来描述细细长长的物体,比如人的皮带之类。另外,“沈约瘦腰”在后世被戏曲和艳情小说广泛引用,以指男女因相思不得,形容日渐消瘦。繁此诸类,常因作者的用意不同而衍生出不同含义。
在历史上,除了沈约瘦腰的典故为人熟知之外,亦有其它不少因病致瘦的记载,以南梁为最。如沈约昭明太子传记云:“体素壮,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南梁简文帝萧纲所作《赋得当垆》诗云:“欲知心恨急,翻令衣带宽”。可见,以“瘦腰”形容病体日渐消瘦在当时很是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