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刘熙载基本资料 号称东方黑格尔
清人刘熙载指的即是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刘熙载生于一八一三年,是江苏泰州人,是著名的艺术评论家,被世人誉为“东方”。他最有名的作品是《艺概》,详细讲述中国诗赋文词书法以及八股文的转变发展。
刘熙载雕像
清人刘熙载出生在一个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之中,父亲宋龄是一名闲居乡里的隐君子。刘熙载在他十岁的时候父亲就辞世,数年后母亲也离世。刘熙载在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参加乡试,并且中了举人,三十二岁的时候中了进士,因为文笔好,后来被提拔在宫中做官,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位为刘翰林。而后咸丰病死,清人刘熙载也因年事已高身体抱恙而告老还乡,远离官场。
刘熙载一生都将自己投入在治理规整教学模式之中,他即是一名积极向上的学者也是一名授人以渔的导师。他阅书无数,知识渊博,这些博学的文化也令他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的文学佳作。“诗为天人之合”是刘熙载对艺术和美本质的总结概括。在清人刘熙载多年研究艺术和美学看来,他认为诗人的性情与天理的完美融合诞生了诗歌。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诗人的品性,即是他在《诗概》中所说的“诗品出于人品”的结论。
清人刘熙载对中国文学的深入研究让人们对中国文学有了深刻了解和认识,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学问家,著名的国学家。
刘熙载书法
刘熙载晚清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刘熙载早年在官场为官就开始研究文学,写了很多的文学札记,晚年辞官在学院授课著书。他的学说总自认为最满意的就是艺概,因为这汇集了他毕生对古代各领域文学作品的论述。刘熙载本人同样具有躬身亲为的实践精神,刘熙载书法也真正体现了他对古书法的审美观点。
刘熙载书法
刘熙载艺概里的书法部分,既对古代其它书法作品发表研究看法,也对自己的书法作出了剖析和评论。他参加科举考试时候就表现出书法特长,尤其擅长写小字体。晚年著书研究,更加积累了他书法创作的文化底蕴,他从汉朝和魏朝的石刻中学习书法,融合了四体书法的精髓,长期临摹,厚积薄发,他的书法作品大气,奇伟,行文变化,展现古典意境。他的书法作品正是他自身对其它书法作品论述审美的实践,他认为要注重书法意境而摒弃条条框框的束缚,同时他还表达了作品和人品的关联,刘氏自己的作品风格也正体现了他自身的人格特点,这也是他能广泛阅读古代文学并且融合自己的见解的风格。
刘熙载表达了任何文学作品都应该在长期深厚的积累基础上升华高度,而不是一蹴而就投机取巧。刘熙载书法正是这个观点论述的实践结果。这一言行为我们后人发表评论见解树立了榜样,让我们意识到应该避免空谈,尽可能多的去亲自实践它。
刘熙载墓
刘熙载,清朝著名文学家,被世人赞誉为“东方黑格尔”。刘熙载因为著作《艺概》而成为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对于如此杰出的文学史家,人们对他的遗留墓地也深感兴趣,刘熙载墓究竟葬在何处。
刘熙载墓
元朝末年以前,刘熙载的先祖们世代居住在苏州。在后来张士诚打战失败后,原本居住在苏州一带的百姓因战事被迫向北乔迁。据资料记载,在兴化北门外有刘氏古坟33塚,但后来因为没有后人经常扫墓,而导致大多数的古墓失存。
在一八八零年,刘熙载因为年老染病,从上海门龙院回乡养病。因为刘熙载自幼离家,回到乡中只有干儿子杨乔志前来看病。于是刘熙载便跟干儿子杨乔志商讨自己百年之后的墓葬之地。在刘熙载染病一年后最终病逝,刘熙载墓也归葬在永丰沙仁村西南。刘熙载墓葬之处是当年他父亲指出的灵葬风水宝地,也是先前刘氏祖辈乔迁下葬的地方。而后永丰沙仁村也成为了刘氏世代人的安息宝地,在每逢清明节时,刘氏后人们都是前去永丰沙仁村为先祖们祭祀祖拜的。
在我国建国初期,因为土地改革加上极潮的涌动,刘熙载墓受到了人为的大力破坏,其祖茔也被夷为耕地。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与党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许多文人开向政府呼吁恢复古代文人刘熙载之墓。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刘熙载墓又重新被修复回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