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政治家吴鲁书法写得如何 吴鲁百哀诗赏析
吴鲁,字肃堂,号且园,晚年号老迟。他出生在晋江池店钱头村,自幼就聪颖好学,写得一手好书法。1888年中举士,1890年殿试一甲考取第一名,授翰林修撰。
吴鲁书法
吴鲁不仅是一位爱国的诗人,还是现代教育的先导者,他身上具有一种知识分子的正义感以及一种高尚的人格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后人学习。
吴鲁书法远宗颜柳,近宋四家苏米,温文雅致,颇有功底。其书法受了明清两代阁体的影响,用笔合法,结构稳定,呈现出端严精整的整体风格感,一些书作想在此基础上试做出突破,勃发毓秀之气盎然于笔底。
明清两代的度要求学士子答卷的书法必须要“乌、方、光、匀”,即端正严谨的。这样的思想在明清两代的书法风格演变中起到了很深刻的影响。因此明强两代的官方书法风格大多都严谨端正,不敢越雷池。吴鲁的书法受两代馆阁体的影响也是非常之明显的,写大体时字正笔方,圆润而饱满。但吴鲁在此基础上想力求创新,不满于此端严,试图有变化,用笔果敢豪放,粗细大小变化都有,结体险峻。通篇章法错杂不齐,别有生气,有别于馆阁的书法。因此,在清代的状元中,吴鲁的书法是备受关注的。
而在现代,据收藏界的张先生介绍,吴鲁的书法作品同翁同和、茹棻、吳廷琛等书法家的书法作品经常出现于各大拍卖会。
吴鲁百哀诗
吴鲁,字肃堂,号且园,晚年字号老迟,最出名的作品是写的一首《百哀诗》。
吴鲁百哀诗
1900年,八国联军攻掠京、津,吴鲁主张沿海水师“并以北洋为提纲,以南洋为关键,以陆军镇守其要区,以水师会于其海口”。但并未被朝廷所采纳。吴鲁心系民族的存亡,不计个人的安危,坚持“主战”,被推为“总军务”。主张官民通力合作,善用义和团。
而吴鲁百哀诗写作于1990年春天。他自己在书中提到“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困居孤城,满怀忧愤,把所见所闻,收录成诗集百余首,命名为《百哀诗》。集中反映了八国联军攻掠京津、挟持帝君出奔、百姓备受虐待的悲惨情况,同时也鞭策那些丧师失地、崇洋媚外的奸佞之徒。
吴鲁以振兴文学教育为己任,认为兴文学教育才是振兴庶政的第一要事。他曾经向朝廷建议要广筹经费,建立学堂;严格督查各地,实力奉行;认真考察;鼓励绅士,协力于助学。督学安徽时,其捐出五千金来倡导修复太平府的翠螺书院;其任吉林提学使的时后,又捐出了五千金来办学政公署,捐出一千六百金改建立文庙。吴鲁在任的一年半,吉林建立了许多中、小学堂;督学云南的时候,吴鲁认为云南地处偏远、风气尚没有开发,主张学生要学好化学,以应农、矿业为发展需要,学习的专业应该各有侧重,不必兼收博览,以防一技无成。吴鲁主张的是因材施教,要按部就班,他重用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人才。
吴鲁一首《百哀诗》唤醒人心,一世用实事振兴名族。
吴鲁故居
吴鲁,清末福建晋江人,字肃堂,是当时的政治家、教育家、也是著名的诗人。
吴鲁故居
吴鲁故居一共有两处,一处是他的出生地,位于晋江池店镇钱头村,另一处是他高中状元后建造的,位于祖居的南侧。下面分别来介绍一下两处故居。吴鲁的出生地是由砖木搭建的一座红砖大厝,据吴鲁的宗亲说,吴鲁出生之前这里就建设好了,吴鲁中状元之前,一直在这里居住,他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在这里。吴鲁故居前的空地上放置着旗杆石,这是吴鲁高中状元以后放置的,是按照当时的中状元以后的习俗所立。故居大厅正上方墙壁上,悬挂着“状元第”三个大字,大厅的两旁木柱上还刻着两副对联。
吴鲁的另一处故居,据传建造于1890年左右,跟他的原故居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意有怀念故乡之意。房子是坐北朝南方向设计的,他的房屋正前面,还是有跟原故居一样的大石埕,房屋门匾上悬挂着“状元”几个字,房屋结构均是由系砖木建成,是非常有传统设计的建筑。据说此处还是吴鲁的第四个儿子吴钟善读书学习的地方。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但是吴鲁故居却一点都没有被破坏。只是可惜故居里的许多珍贵文物都没有了,当时正是“事件”时期。2001年的时候,国家政府把吴鲁故居均列为了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