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揭秘孟子和荀子之间的关系 他们有何不同之处

揭秘孟子和荀子之间的关系 他们有何不同之处

时间:2016-06-04 17:16:00来源:黄埔信息网

说到儒家代表人物,首先想到的是,再就是孟子和荀子了,那么孟子和荀子他们的具体情况都是怎样的呢?其学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呢?

荀子像

孟子本来的名字叫孟轲,孟子曾经走访过许多诸侯国,希望那些国家的国君能实行自己的“仁政”主张,但征战频发的战国时期他的政治主张是得不到君主的认可的,所以他就回乡著书立说,终于成为后世推崇的思想家,他的文章也被人们传诵至今。

最能体现孟子政治主张和思想观点的当然是《孟子》这本书了,后来《孟子》成为了儒家经典。阅读他的文章就能感觉到,孟子的文章善于说理,辩论精彩之至。我们所熟知的名句就有:“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等等。《孟子》几乎成为后代学者必读的书目之一,也被历代君主采用为科考科目。

荀子本来的名字叫荀况,被人们尊称为“荀卿”。荀子出生于赵国,他也是推崇和研习儒家学说的,不仅如此,荀子还在思想,政治,文学等各个领域有非常大的成就。荀子年轻的时候去齐国学习,这个经历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渊博的学识。荀子还被秦昭王邀请到秦国讲学,后来荀子被名声很大的春申君重用担任兰陵令。荀子晚年也孟子一样,选择教书和写文章的路了。

虽然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但他们学说也存在不同的地方。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总之,他们的文章和思想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

孟子的字

孟子原名叫孟轲,字子舆。然而有一种说法说子舆待考证,一说字子车或子居。父亲名叫激,母邹氏。关于他的身世,流传到今天的非常少了,我们知道的也就“孟母断织”,“孟母三迁”等几个寥寥可数的故事了,但我们也不难从中看出,孟母对孟子的教育是很重要的。

孟子像

“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当我们读到这些名句的时候,我们就想起这些都是亚圣孟子的名句。

我们都知道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他曾经用了很多年去面见各个诸侯国的君主,比如:梁惠王,等等,他想让这些国君都能效法周礼,实行德治,用比较宽厚的政策对待民众,但我们知道在战国时期,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实行德政虽然能慢慢稳定发展下去,但面对大趋势是不可取的。所以在孟子多年游说无果之后,他选择了教书,写文章。他写出了许多蕴含哲理,又辩论有据的文章。孟子又属于儒家学派,而且可以说除了孔子,他是最伟大的儒学先驱。他主张仁政和德治,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论断。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亚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孟子推动了整个文学界的发展。他的思想对历代人们精神素质的养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孟子的名和字又是什么呢?

总之,对于孟子的探究是历代学者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孟子的字,我们今天普遍认为是子舆。

孟子性本善

孟子对我们华夏儿女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人们把他提到和孔子一样的高度,叫他“亚圣”。孟子年轻的时候跑遍了各个诸侯国,希望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都失败了,于是回去教书和写书著说。

孟子画像

他的思想和观点都体现在《孟子》这本著作中。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将孔子“仁”发展成为“仁政”学说,并且提出了性善论。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被宋代尊为国学。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吧。

人性本善,出自《孟子告子上》:“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从呱呱坠地开始,本来是不会使用心机,都是最原始最纯真的本性。所以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用我们最原始纯真的本性来处理事情,以及对待人和人的关系,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非常和谐了。在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都互相征伐,战乱不断,用性善论的观点来看,这是人们在后天环境中因为各种欲望的诱惑才慢慢形成的,所以运用周礼,实行仁政就是每次关键的了。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信等好的道德行为都是每个人天性本来就有的,所以我们在后天中不能丢弃这些好的本性,而是应该继续发扬,通过长期坚持就可以形成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孟子的性善论对后世影响深远,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形成也是意义重大的。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