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揭秘三顾茅庐时刘备是多大了

揭秘三顾茅庐时刘备是多大了

时间:2016-06-03 13:49:00来源:黄埔信息网
三顾茅庐时多大

忘年之交的意思是指年纪有一定差距的人称为了好朋友,好知己。历史上有过不少忘年之交的记载,有的是亦师亦友,有的是亦君亦友,三国时期的刘备与卧龙先生便是一对忘年之交,他们的相识开始于“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像

当时刘备处于一个战争纷乱的年代,胸中的一腔抱负难以实现,的大军将刘备的军队大败于官渡,刘备一路颓败,最后只能先行投靠再另谋他计。不料祸事的发生接二连三,谋士因为自己母亲的性命掌握在旁人之手,不得已离刘备而去,离去时告诉刘备可以去找寻卧龙先生。为此,刘备为了能重整旗鼓,也为了汉室的兴亡,他亲自起身前往找寻卧龙先生。

刘备,字玄德,出生于公元一百六十一年,而三顾茅庐的事情则发生在公元二百零七年至公元二百零八年之间,也就是说三顾茅庐发生时,刘玄德正好满四十七岁,古人常以“不惑”来形容四十岁之人,而以“知天命”来形容五十岁之人,玄德的年纪正好位于两者之间。然而刘备却没有多加在意自己的事情,他以百姓为先,以国家为重,在最后一次拜访卧龙先生之时,卧龙先生对于刘备的多次拜访心存感激,更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位可以相扶的明主。一位是礼贤下士的君主,一位是智谋过人的谋士,两人的年龄差距此刻显得无关重要,在蜀国时,两人的关系亦君亦友,结成了忘年之交。

刘备顾茅庐的事情已成为后人乐道的典故之一,刘备的年纪并没有阻拦刘备实现天下一统的决心,他也为当时的统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一提起刘备与孔明这两位人物,人们不由地总会提起“三顾茅庐”这一典故,因为这一典故所包含的寓意十分深刻,至今仍能对于人们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刘备像

每个典故的发生总会有着故事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结果,历史学家之所以要如此进行每个部分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理清历史故事,因而刘备因为什么理由要三次拜访孔明,在“三顾茅庐”这个典故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东汉时期的刘备因与曹操的军队在官渡一役之后元气大败,为了保全自己,刘备在万般无奈之下向刘表低下了头,投靠了刘表。然而众所周知,寄人屋下,不得不看人的眼色,就算刘备能忍,可刘备身后的士兵们又有多少人能忍。祸不单行的事情发生在了刘备身上,刘备的谋士徐庶不得不离刘备而去,刘备身边顿时无一谋士可用,这对于谋于大业的刘备更是一损。正是为了能够重新奋起和求得人才,刘备便有了拜访孔明的决定,然而第一次及第二次的拜访并不顺利,刘备没有见到传闻中的孔明。老天终究没有让刘备失望,终于在第三次,刘备拜访到了孔明,获得了孔明这位谋士。

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不外有三,一是战乱四起,自己无处安身;二是身旁无一谋士可用;三是求人才的心十分热切。正是有了原因,才有了结果。而事实也证明,三顾茅庐为刘备日后的壮大埋下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笔。

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

一听到三顾茅庐这个词我便耳熟能详,但我只是了解一个表面的肤浅的意思,就是蜀汉刘备三次去茅草屋去邀请来指导他的作战策略部署。然而前两次都被诸葛亮拒绝了,第三次才成功请到了诸葛亮。然后在仔细查阅资料后,又对这个故事有了进一步详细的了解。

三顾茅庐像

三顾茅庐的主要讲的就是刘备经过徐庶的暗示,告诉他在一个地方有个军事人才,但他从来没有出来参加过战争,整天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徐庶说如果大王可以得到这个人才,便可以帮助大王统一天下。由此可以看出这个人是有多厉害,哪个大王听了不会动心。于是刘备第二天便出去前去诸葛亮的家中,不巧的是,诸葛亮恰好出去游山玩水了,刘备问他的童子先生什么时候会回来,童子说他也不知道,先生回家没有固定的时间,这次刘备只好遗憾的回去了。过了几日他又和手下带着礼物前往诸葛亮的茅草屋,这次依旧没有见到诸葛亮,诸葛亮正好被朋友约出去了,刘备甚是遗憾,他留下了一封信便走了。新年很快到了,在过完新年后,刘备又准备出去前去诸葛亮家了,这次可是冒着风雪前往,可见诸葛亮对他是多么的重要,不惜一切。这次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诸葛亮终于在家中了,然而此时诸葛亮正在睡觉,他只好等着了,不久,诸葛亮醒来了,和刘备进行了一番交谈后,同意跟随刘备前去指导军事策略。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