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历史长河 > 孔子身世介绍 孔子家训是什么

孔子身世介绍 孔子家训是什么

时间:2016-06-03 13:49:00来源:黄埔信息网
身世

孔子做为我国的伟大圣人,不仅仅只是教育的代表,也更是影响力最大最广的思想家。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家文化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扎根在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内心。也就是这么一个人,然我们对于他的身世之谜很是不解。

孔子像

关于历史上有众多说法:有说他是生于屠夫家的,也有人说他是的父亲是鲁国的一个小官吏;更有些说他是没有父亲的,是他母亲在经过巨人的脚时,感应而孕才生出了他。之后有大数人的猜测再加以神化,使他的身份变得高贵神秘了起来。

在大多数观点中较为统一的是孔子是“野合而生”。在的《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说道:“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从这里面我们就能得出孔子的父母是:父亲叔梁纥与母亲颜徵在。这样的话就完全符合了“野合而生”的说法,至于是否是“野合”就不得而知了。关于他的父亲,据《史记》上了解到,在孔子出生没多久的时间,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埋葬在鲁国东部的一个地方。让人不解的是孔子居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埋在了哪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原因让一位母亲连自己孩子的父亲埋葬在哪里都不愿意告诉?也许是他的母亲根本不愿提起他的父亲,或者也有可能是他的母亲被逐出家门后,不愿意承认孔子是他父亲叔梁纥的骨肉。

总之不管怎样,不管孔子的身世怎样曲折迷离,但至少然我们有一点是明白的,孔子是一个被家族遗弃的孤儿。他是由颜氏含辛茹苦一手带大的,他的成长与孔氏了无瓜葛。

孔子家训

家训,对于如今人来说,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但在古代时期,却是家喻户晓的,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人的家训智慧,自古及今,源远流长。

少年时的孔子

家训是用来指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更是用来指导后代为人处事方面的活动及行为。关于家训的内容,在古时后也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是一样的,他们根据自身的行为规范来要求并制定相应的家规,家法,便于后代的成长。

关于家训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孔子家训”。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孔子以及他的儿子孔鲤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说是有一天,孔子站在院子里,而他的儿子“趋而过庭”,也就是他的儿子见父亲站在庭院中,于是低着头小步快走。这是孔子瞧见了他被,便叫住了他说:“学诗了吗?”他的儿子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夫子似乎有些不悦:“不学诗何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于是孔鲤应了一声“是”就退了下去学诗。

又一次,孔子再一次站在了庭院当中,碰巧的是,孔鲤又是低头而过。于是孔子叫住了他:“站住,你学礼了吗?”孔鲤回答说:“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孔子说道。于是孔鲤再一次退了下去,学习“礼”。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故事叫做“过庭语”。作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他的这个故事一直被流传下来,直至今日还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个知名度极高的历史人物,他是个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因此不论是他的思想,他的言行还是他的生平事迹都被世人流传了下来。关于孔子的故事有很多,例如孔子由近知远的故事、孔子学琴的故事、孔子相师的故事等等。

孔子人像

孔子由近知远的故事主要源于孔子从他的两个弟子在救人后的不同行为中看到不同的结果。孔子的一个弟子救起了一个落水的人后,收下了那个被救的人为表示感谢而赠送的一头牛。孔子对于子路接受被救之人的答谢礼物的行为非常赞同,并且还说这样能够使鲁国形成乐于救人的风气。孔子从子路救人并接受答谢这件小事就看到了这样的行为有利于培养人们积德向善的品德。而孔子的另一个弟子用自己的钱赎了一个鲁国人,事后没有接受官府作为表彰奖赏的钱。孔子对此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会使鲁国不再出现用钱赎人的事。从子贡赎人后拒绝奖赏的举动中,孔子看到了这样的举动会不利于引导人们做善行的结果。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孔子能够从小知大,由近知远,这也就是孔子能被世人称为圣人的原因了。

与孔子相关的故事还有很多,那些故事中都蕴含着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能让了解故事的人学到一些东西。同时人们读孔子的故事越多,就越能了解到孔子的为人,了解到孔子的“圣人”之处,学到更多。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