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还乡祠在哪 孔子世系介绍
孔子还乡祠位于今天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城北七公里的王公楼村,关于孔子的祖先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因此孔子的祖坟以及祖宅还在这个地方。关于这个还乡祠曾在2008年的时候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还乡祠”图片
关于这个还乡祠,它的规模非常宏大。整个词的占地面积就有50亩地的面积,周围有围墙、四门,在南门处有一影壁墙,在院子中还有一个小花坛,前后有两个大殿,内设孔子像及七十二贤像和孔子的先祖、历代儒学名家的牌位。在东西两侧设有厢房,院内还有碑林碑刻。并且,这整个祠堂建筑完全是按照中国文庙建筑的基本格局来建造的,而且其中也只有孔庙可以使用像皇宫一样的黄色琉璃瓦顶。所以来到孔子还乡祠的人,就如同进入宫殿,使人感到肃静威严,史上为著名的文化胜迹,现存大殿等建筑。
关于祠堂的的取名,最初是因为孔子在“居宋”考察殷礼期间,路过这里来祀祖省墓,于是把这个地方叫“还乡里”。后来,后世之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里叫做“还乡祠”。
据说在事件的时期,还乡祠毁于“批林批孔”运动中。即便是这样,它在地面上基本消失了,可它的美好形象仍留在图书、古碑和人们的记忆中。在曲阜孔庙的石碑就有记载:“孔子还乡祠遗址,在河南夏邑县,那里有弗父和以下几代子孙墓,孔子过宋曾经祭祖。”中国各地都兴建有孔庙,唯独此处还乡祠与孔子渊源深厚。”
孔子世系
“文圣”孔子,在他人生的前半年,郁郁不得志,等到他晚年的时候,孔子的理想抱负,才被世人逐渐的接受。孔子死后,他的学说,被其后世子孙和弟子发扬光大,他的思想被后面很多朝代的国君所接受,并且大力推崇。
孔子后裔(局部)
后世,孔子虽然出了很多杰出的弟子,例如“亚圣”,但是他的子孙之中,也出现了很多有名的治学人才。汉武帝时期,接受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儒家学说,开始得到很大的发展。孔子的后人也开始逐渐受到皇帝的重用,时期,孔子的十三代孙孔霸,作为成帝的老师,被封为关内侯,褒成君。后来,孔子的子孙非富即贵,他的直系后人,都被各代皇帝赐有爵位。
璟祐二年(1035年),孔子的第四十六代孙被封为“衍圣公”,任国子监主簿,总管天下文事,而且这一爵位,由每代孔子的嫡系后人继承。自此直到1920年,接近千年的时间里,总共出现了三十二代“衍圣公”,最后一代“衍圣公”是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衍圣公”这一称号从出现到结束,历经九百多年的时间,不论朝代怎么更替变化,这一称号的继承从来没有就没有断过。
“孔子世系”是指以中国春秋时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丘为为中心,建立的家族谱系。自至孔子父叔梁纥,历四十七世。自孔子始,至清末民初衍圣公孔令贻,孔子家世正系历七十六代。第七十七代嫡孙孔德成于民国九年袭封三十二代衍圣公,后由国民政府改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个知名度极高的历史人物,他是个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因此不论是他的思想,他的言行还是他的生平事迹都被世人流传了下来。关于孔子的故事有很多,例如孔子由近知远的故事、孔子学琴的故事、孔子相师的故事等等。
孔子人像
孔子由近知远的故事主要源于孔子从他的两个弟子在救人后的不同行为中看到不同的结果。孔子的一个弟子救起了一个落水的人后,收下了那个被救的人为表示感谢而赠送的一头牛。孔子对于子路接受被救之人的答谢礼物的行为非常赞同,并且还说这样能够使鲁国形成乐于救人的风气。孔子从子路救人并接受答谢这件小事就看到了这样的行为有利于培养人们积德向善的品德。而孔子的另一个弟子用自己的钱赎了一个鲁国人,事后没有接受官府作为表彰奖赏的钱。孔子对此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会使鲁国不再出现用钱赎人的事。从子贡赎人后拒绝奖赏的举动中,孔子看到了这样的举动会不利于引导人们做善行的结果。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孔子能够从小知大,由近知远,这也就是孔子能被世人称为圣人的原因了。
与孔子相关的故事还有很多,那些故事中都蕴含着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能让了解故事的人学到一些东西。同时人们读孔子的故事越多,就越能了解到孔子的为人,了解到孔子的“圣人”之处,学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