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述说李白对杜甫思念之情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封面新闻的《《沙丘城下寄杜甫》:述说李白对杜甫思念之情》,希望大家喜欢。
《沙丘城下寄杜甫》:述说李白对杜甫思念之情
位于山东济南大明湖东南隅岛上的历下亭。图据山东政事官微
李白像(马睿临)
□马睿
唐朝大诗人李白与杜甫都是文坛巨星,他们的友谊也为后人津津乐道。但现存的李白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沙丘城下寄杜甫》就是其中一首:我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要隐居在这沙丘城。城边的古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凄凉的沙沙声。美味的鲁酒喝不下去,齐女婉转的歌声也白听了。对您的思念犹如波涛翻滚的汶河水,浩浩荡荡寄往南方。
壹
一见如故
李白与杜甫成莫逆之交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三月,李白在翰林院实在待不下去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年四月,李白途经洛阳时与杜甫相遇了。二人一见如故,遂成莫逆之交。时隔多年后,杜甫还津津乐道地说:“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两颗文坛巨星的相会,必将在浩瀚的宇宙爆发出最璀璨夺目的光芒。关于李杜相会,写得最精彩的是闻一多先生,他描述道:“写到这里,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瑞一样的神奇、一样的有重大的意义吗?”(闻一多《唐诗杂论》)。
谈到李白与杜甫,就绕不开“李杜优劣论”这一聚讼千古的公案。其实,评判文才的优劣,很难决出高下,尤其是李白、杜甫这样的世界级文学大师。李白的诗就像是一幅写意泼墨图,天马行空,清水芙蓉;而杜甫的诗则像是一幅工笔长卷画,沉郁顿挫,波澜老成。
从创作方式来看,李白像莫扎特,杜甫则似贝多芬。“莫扎特是天才型音乐家,一个复杂的交响乐或者歌剧,每个音符都完美地在他大脑中形成,然后他才落笔,熬上一天两夜,一部大作就诞生了,几乎没有涂抹修改。而贝多芬的创作则是人才型的,他坐在钢琴前苦思冥想,弹几个音,写几行谱,扯掉几根头发,然后把谱纸撕碎,重新再写。这样反复N次,一篇作品慢慢成形,然后还要反复修改才能定稿。然而定稿之后的作品,比莫扎特的神来之笔一点不差!”(俞宁《元白先生的人格与风格》)。
从文坛影响来看,李白好比天上的彩虹,可望而不可及,可观而不可学。杜甫好比江中大坝,上聚千川万流,下开洪波巨浪。李白是旧世界的终点,杜甫是新世界的开端。“读李白,我们知道了人应该有怎样的生活;读杜甫,我们知道了人实际上是怎样生活的……前者针对自己、针对个体,后者针对他人、针对群体,两者互为补充,体现了人性的充实与完美”(薛天纬《李杜互通互补论》)。
贰
诗风不同
灵魂深处却一脉相承
李白和杜甫写诗风格不同,经历各异,但其灵魂深处,却又一脉相承。在文坛上,真正的大文豪,彼此之间历来都是“相敬”“相倾”“相知”与“相和”的(如孔子与老子、李白与杜甫、白居易与元稹、苏轼与黄庭坚等)。的确,能看见别人的优秀,是自己优秀的最好证据。唯有胸襟开阔方能海纳百川,唯有幕天席地才能波澜壮阔。
从年龄上看,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这相当于李白已博士毕业,杜甫才刚刚读完高中;从身份上看,李白当过翰林供奉,曾是御前行走的天子近臣。而杜甫彼时尚未步入仕途,仅仅是个布衣百姓;从名气来说,李白“谪仙下凡”“金星转世”“竹溪六逸”“饮中八仙”“御手调羹”“力士脱靴”“醉草蕃书”等传奇经历早已传遍天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杜甫只不过是个刚刚名落孙山的倒霉蛋,在大唐文坛几乎无人知晓;最要命的是,在文学造诣上,李白经过翰林院的淬炼后,对朝廷的腐朽、国家的危机、君王的昏聩、宰相的阴险、官场的倾轧以及前途的渺茫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其文学水平迈上了崭新的阶段。他相继创作出了《行路难》《玉壶吟》《乌夜啼》等千古佳作,脍炙人口,天下皆知。而杜甫还要再等上十四年,即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冬才写出“三吏三别”。
对于这一点,杜甫有清醒的认识,他谦虚地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春日忆李白》)。既然杜甫本人都认为李白“天下无敌”了,自然有自叹不如、甘拜下风的意思。但李白并没有“嫌弃”杜甫,更没有丝毫瞧不起这只雏凤。诗人的直觉告诉李白,眼前这位年轻人虽寂寂无闻,但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名满天下。
奖掖后进,是中国文坛的优良传统之一。当初,文坛领袖贺知章提携了年轻的李白。如今,文坛领袖李白大力提携更年轻的杜甫。于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之脉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当然,光靠前辈提携也不行,一位作家能否流芳百世,作品传之万代,最终还得靠作品本身的魅力。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五月,杜甫的继祖母卢氏去世,八月归葬偃师(今河南洛阳),他要回家处理丧事。而李白则要去陈留(今河南开封)拜访采访大使李彦允,二人暂时分别。不久,夏天来临。李白、杜甫又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抵达宋中时,碰见了寓居在此的另一位大诗人高适。三位大诗人结伴同行,一路上登吹台(今河南开封繁台)、游梁园(今河南商丘兔园),作诗饮酒,骑马游猎,好不快哉!时光飞逝,三人一直从夏末玩到了深秋。
此情此景,常常让后人羡慕不已,不禁感叹道:“每思高(适)、岑(参)、杜(甫)辈同登慈恩塔,高(适)、李(白)、杜(甫)辈同登吹台,一时大敌,旗鼓相当,恨不厕身其间,为执鞭弭之役”(王士禛《池北偶谈》)。随后,高适南游楚淮,李白和杜甫则渡过黄河,登上王屋山(今河南济源)寻访道士华盖君。不料华盖君已经去世,二人遂赴衡阳寻访董炼师(杜甫《忆昔行》)。之后,李白前往齐州(今山东济南)找高如贵天师为自己授了道箓,正式成为道教徒(《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杜甫则准备漫游齐赵。天宝四载(745年)夏,杜甫又接到了大书法家、北海太守李邕和齐州司马李之芳的邀请,在历下亭(今属山东济南)与李白再次相聚。这次宴会上,杜甫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千古佳句(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历下分别后,李白回到任城(今山东济宁市任城区),与儿女团聚。杜甫则去探视了正在临邑当主簿的弟弟杜颖。秋天,则赴兖州(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兖州与任城近在咫尺,二人遂再次相会。
叁
情同手足
终日谈诗论文探秘寻幽
李杜二人情同手足,彼此都视作知己,每日里谈诗论文,探秘寻幽,访仙问道。这期间,他俩“风流自簸荡,谑浪偏相宜”(《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到了冬天,杜甫准备西去长安(今陕西西安),李白也欲南下江东。二人依依不舍,于鲁郡东石门作别。鲁郡东石门位于今山东济宁兖州区东二里泗河金口坝村附近,原有巨石如门,故名“石门”,是唐人的一处送别之地(武秀《从兖州近年出土的四件文物看李白在山东寓家地点》)。临别之际,李白赠诗云:“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彼此交谊之深、感情之浓,即使千载之后读之,仍能令人为之感动不已。二人分别不久,回到沙丘寓所的李白心中倍感思念,愁绪入骨,寂寞难忘,眼中看到古树会想起杜甫,耳中听到风声也会想到杜甫,端起酒杯时能想到杜甫,观看歌舞时还是会想到杜甫。便在老家写下这首《沙丘城下寄杜甫》,托人带给杜甫。
诗中提到的沙丘城,又称瑕丘,是唐代兖州府治。而汶水,又叫大汶河,发源于山东省莱芜市北,流经东平,至梁山东南汇入济水。古汶水实际上距离兖州尚远,李白寓居在泗水边,泗水至兖州南流,水势浩荡,故诗中的“汶水”当指“泗水”(郁贤皓《李太白全集校注》第四册第1599页)。杜甫,真的好想你!希望眼前这浩浩荡荡的江水能带去我心中的思念。殊不知,当李白在思念杜甫的时候,杜甫也同样在思念李白。他春天在思念李白,冬天也在思念。白天在思念李白,晚上也在思念,甚至就连梦中都在思念李白。为此,杜甫先后为李白写下《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等十多首诗。
后来,尤其是当杜甫听说李白因误入永王李璘幕府,将要被判死刑时。他焦急万分,大声疾呼道:“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杜甫《不见》)。眼下很多人都躲了,生怕自己被李白的案子牵连,连高适也是如此,唯独杜甫不畏连累、不惧安危、不怕干系,真乃心心相印的千古佳话!确实,盛唐时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其性格及诗风的对比是如此鲜明:一位潇洒飘逸,一位沉郁顿挫;一位放旷风流,一位偃蹇终生;一个仿佛出口成章,援笔立就,一位偏要长久苦吟,要“语不惊人死不休”……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星,是诗国的双子星,永远照耀着中国古典诗坛的天空,二者如日月经天,缺一不可(孙微《杜甫传》第57-58页)。这正如一句名言所说:“听众对于席勒和我谁更伟大这个问题争论了二十年。其实有这么两个家伙让他们可以争论,他们倒应该感到庆幸”(歌德《歌德谈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