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科普大全 > “胡同”北京街巷名称中的明代王侯将相往事(二)

“胡同”北京街巷名称中的明代王侯将相往事(二)

时间:2023-08-02 10:35:17来源:北青网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北青网的《北京街巷名称中的明代王侯将相往事(二)》,希望大家喜欢。

扫描此二维码,可阅读《北京街巷名称中的明代王侯将相往事》之一

◎申哥

广宁伯街与刘荣抗倭比戚继光等人要早一百多年

西城区金融街的朋友,一定不会对“广宁伯街”“武定侯街”这两个名字感到陌生。至于“广宁伯”“武定侯”是谁,或许就很少有人说得清了。那么,咱们就先来聊聊广宁伯家族吧。

永乐年间这一代广宁伯,名曰刘荣,别看在我国历史上名声不显,但却是一位抗倭名将。

年轻时的刘荣,身材高大、多智略,先后得到徐达和朱棣的器重。永乐十七年(1419),担任辽东总兵官的他曾在望海埚大捷中斩杀倭寇千余人,俘虏数百人。这大概是明初以来对倭寇围剿的首次大捷。此战之后,数十年倭寇不敢大规模入侵辽宁沿海,从而使渤海湾北部区域肃清一时。当地百姓甚至给刘荣建祠祭拜。有历史学者指出,刘荣应被称作明朝第一位抗倭名将,比戚继光等人要早一百多年。

收到来自辽东的捷报后,朱棣大喜,把刘荣召回京师慰劳,封广宁伯,子孙世袭,食禄一千二百石。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刘荣一直冒用自己父亲“刘江”的名字,待功成名就,他才改回自己的名字。

刘荣之所以被封为广宁伯,因其镇守着的是明代军事要塞广宁。此地至清朝为广宁府,民国时期改称北镇,一直延续至今。

永乐十八年四月,刘荣病逝于辽东任上,朝廷追封为广宁侯,谥忠武。他的广宁伯爵位由子孙承袭,总共八世十二代,至明亡才绝。

武定侯街与郭英朱元璋麾下少有的“得以善终”之人

“广宁伯街”往北不远,还有一条贯穿东西的大街,名曰“武定侯街”。这条街的名称来自另一个明代的勋臣家族——武定侯郭英家族。

实际上,作为第一代武定侯的郭英,根本没来过北京。而就是这个郭英,乃是生性多疑的太祖朱元璋麾下诸多臣僚中少有的一位“得以善终”之人。

郭英的父亲郭山甫,据说有相人之术。他认为朱元璋的相貌“贵不可言”,于是让两个儿子(郭兴与郭英)追随朱元璋,还将女儿郭氏嫁给了朱元璋。此后,郭氏兄弟便成了朱元璋的贴身警卫。朱元璋唤郭英作“郭四”。在建立明朝、统一华夏的过程中,郭兴、郭英先后跟随朱元璋、徐达等攻打陈友谅、张士诚。郭英更身历大小百余战,伤痕遍体,却从不因伤解甲归田。洪武十七年(1384),郭英被封为武定侯。“靖难之役”时,郭英作为建文帝一方参与战斗。朱棣登基,郭英虽遭罢官,但未被深究。

郭英于永乐元年(1403)去世,追赠营国公,赐谥“威襄”。

根据一些文献记载,郭英家族来北京居住,始自郭英的五世孙郭勋。郭勋于正德三年(1508)承袭武定侯爵位。待嘉靖朝的“大礼”之争,善于揣测帝意的郭勋,处处替嘉靖帝说话,从而大得宠幸。郭勋被委派为监督禁军,加封太师,晋升翊国公。武定侯街23号就是他的宅第。而今保留下来的,是一座三进院的四合院,坐北朝南。东为花园,有北房和西房,房前为假山,山上有亭。

数百年过后,“东陵盗宝”的主谋、军阀头子孙殿英还将这里做过自己的寓所。

西四北七条原名泰宁侯胡同居住着勋臣陈珪家族

而今的西四以北地区,并排分布着八条以数字为序的胡同:西四北头条至西四北八条。最初形成时,这八条胡同的名称分别是驴肉胡同、帅府胡同、箔子胡同、熟皮胡同、石老娘胡同、燕山卫胡同、泰宁侯胡同、武安侯胡同。其中泰宁侯胡同居住着勋臣陈珪家族。

洪武元年(1368),陈珪跟随大将军徐达扫北,在攻占元大都等战斗中屡立战功,从而得到太祖朱元璋的褒奖。当然,还有一个人,对陈珪也甚为赏识,便是燕王朱棣。待“靖难之役”后,陈珪为泰宁侯,府邸在西四北七条内。此后,陈珪出任北京都指挥使司,负责北京城及皇宫的营建工程。都指挥使司这一职务,主要是管理辖区内各处卫所与各项军务,是地方最高军事领导机构,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且听命于兵部,就相当于如今的省军区。

陈珪营城,不辞劳苦,兢兢业业,以致积劳成疾,于永乐十七年(1419)四月病逝于泰宁侯府中。此时的北京城营造工作,尚未完成。

得知消息的朱棣十分难过,追赐陈珪为靖国公,并谥忠襄。据史料记载,作为一等爵位的“靖国公”封号,有明一代仅三人。除了陈珪之外,还有南明时期的黄得功、袁宗第。

陈珪后裔总共9代14人,相继承袭过泰宁侯爵位,直至明朝灭亡。

明清更替,泰宁侯胡同的名称仍在沿用。清乾隆时期的《京城全图》中,标有“太宁侯胡同”字样,其中的“太”字实乃“泰”的简化。及至道光时期,因避讳皇帝旻宁之名,胡同名称被改为“泰安侯胡同”。在晚清的地方志中,“泰安侯胡同”亦被记作“太安侯胡同”。民国时期沿用此名。到了胡同名称规范化的1965年,因这里是西四路口西北侧自南往北数的第七条胡同,于是定名“西四北七条”。这倒也省事。

西四北八条与郑亨家族已散,胡同名称尚存

与勋臣陈珪家族为邻的,是居住在而今西四北八条的武安侯郑亨家族。当然,彼时的西四北八条,也叫作“武安侯胡同”。郑亨来自军旅世家,其父郑用因追随明太祖征战有功,累封至大兴左卫副千户。郑亨子承父职,并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受命前往鞑靼宣谕,冒着风险远赴斡难河,顺利完成任务,回朝之后被升为密云卫指挥佥事。

靖难之役开始不久,郑亨率部降于燕王朱棣,随后为朱棣征讨建文帝立下了汗马功劳。待朱棣登基,论功行赏,郑亨名列功臣榜第五,进而升任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加封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武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获赐铁券,并留守北平。此后,郑亨一直在替朱棣镇守要塞、征讨北元。

朱棣去世后,郑亨继续为仁宗朱高炽镇守大同。他在大同率军屯田,加强守备,解决大同边患。郑亨善于安抚士卒,以聚敛民财为耻。一同镇守大同的太监扰乱军纪,被他依法制裁。这个太监虽不高兴,但当得知郑亨死讯,却为他哀伤惋惜。

宣德九年(1434),郑亨病逝于大同,终年79岁,被宣宗追赠漳国公,赐谥“忠毅”。郑亨去世后,他的爵位传袭了七世八代,直至明亡。

清军入关,武安侯家族已散,然“武安侯胡同”名称尚存。不过,到了清中叶以后,名称已变为“五王侯胡同”。从“武”变为“五”,或出自当地居民对于前朝往事的重新演绎。1965年,胡同最终被定名为“西四北八条”。

定阜街与徐增寿其父是徐达,“增寿”为朱元璋赐名

喜欢漫游后海一带的朋友,肯定熟悉“定阜街”的名字。在定阜街路北,能够见到中西合璧、气势恢宏的辅仁大学建筑,也可以看到庆亲王府的高墙。这条街的东端,与柳荫街和恭亲王府相连;西端则与德胜门内大街“麻花大院”、护国寺街的梅兰芳旧居隔街相望。

“定阜”何解?这条街巷于明代被称作“定府大街”。得名的原因,是定国公徐增寿的府第在此。清乾隆时,这里被称作“定府楼街”,清末又改回原称。民初将“府”谐音为“阜”,无甚道理。1965年整顿地名,去掉“大”字,于是便成了“定阜街”。

徐增寿是何人?他的名气要远远小于他的父亲,也就是替朱元璋扫北、攻入元大都的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

少年时代的徐增寿长相清秀,眉宇秀朗,他随父亲徐达入宫觐见,朱元璋对其十分喜爱,于是赐名“增寿”。青年时期的徐增寿被选为朱元璋的勋卫带刀侍从。据说徐增寿为人谨慎诚实,很少犯错误。

徐增寿在官场上顺风顺水之际,结识了自己的一位终生挚友——燕王朱棣。洪武二十三年(1390),徐增寿奉命跟从燕王朱棣出征胡寇乃儿不花,并立下战功。朱棣对徐增寿颇为赏识,徐增寿也非常敬重年轻的燕王。又因徐增寿长姐徐氏为朱棣之妻,徐增寿对朱棣也多了一层好感。

建文帝即位后,怀疑燕王朱棣反,曾向时任右军都督府左都督的徐增寿问询。徐增寿言道:“燕王和先帝(建文帝的父亲朱标)同气,富贵已极,怎么可能还造反呢?”

靖难之役开始后,身在南京的徐增寿经常为远在北平的朱棣通风报信,密告京中部署。久而久之,便被建文帝发觉。朱棣大军攻至南京时,建文帝当面质问,徐增寿不能回答。建文帝大怒,亲手持剑将其诛杀在右顺门庑下。随后,建文帝亦不知所踪。

朱棣登基后,加授徐增寿为钦承父业推诚守正武臣勋号、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进封定国公,子孙世袭,定岁禄二千五百石。这可是永乐朝首个被封赠的功臣,谥号“忠愍”。

徐增寿被追封的定国公爵位,由其子孙世袭,共历九世九代,至明亡而绝。

三不老胡同与郑和明清时期经历了多次更名

在散文家北岛的《城门开》中,专以一节篇幅来介绍他所居住的三不老胡同1号:“这里原是郑和的宅邸,雕栏玉砌今何在,唯有假山,如瞎眼证人。”“那时候市内楼少,三不老胡同1号在当地是标志性建筑,方圆三五里抬头可见。我在弘善寺小学读书,同学多自底层。到同学家去玩,家长问及住处,同学抢先回答:‘人家三不老大楼的’。”那时候,在1号大院里,尚留存着土岗和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后来,太湖石被搬运到军事博物馆,大院里的孩子们为此还很失落伤感。

三不老胡同在明清时期经历了多次更名。明代中期以前,这里名为“三保老爹胡同”;至明代中后期,更名为“三宝胡同”;在《乾隆十五年北京城图》中,标注为“三佰老胡同”;而于清后期《京师坊巷志稿》里,则开始称作“三不老胡同”。

这里初名“三保老爹胡同”,或与郑和驻地关系极大。郑和原本姓马,小名三保(宝)。而“三保(三宝)太监”是郑和的官称,此名或源自受宠太监的三件“宝物”金印、玉带和银牌,或来自郑和信仰佛教时所皈依的佛、法、僧“三宝”,且与他的小名契合。至于“老爹”二字,则是时人对年老者的尊称。彼时的民众,不会表现出对于太监的蔑视,更何况对于郑和这样的受宠太监。

其实,郑和曾经居住的宅邸在国内至少有三处,一是云南晋宁县的出生地;二是南京白下区马府街的南京太守住所;三是“三不老胡同”内的寓所。而今,云南、南京两处故居(旧居)都以遗址公园的面貌与公众开放。

至于三不老胡同内的郑和府,文史界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指向1号大院。此中缘由,除了北岛文章的记述,或许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三不老胡同全长270多米,然位于路北的1号大院竟有190多米长,占据整条胡同长度的三分之二以上。此外,1号院距离元明古刹护国寺山门不过五百米。而郑和的恩师姚广孝主掌的僧录司,就设在护国寺中。而郑和所任职的内官监,也在距此不远的恭俭胡同内。

或许,我们已经很接近真相了。

宣城伯府后街与卫颖灵境胡同西段曾以其爵位命名

距离西单不远处,有一条灵境胡同,被称作“京城最宽的胡同”。站在胡同西口,手持北京的历史地图,你会发现:胡同西段于明代是以“宣城伯后墙街”来命名的。这段街巷,往东延至西皇城墙拐弯处。“后墙街”东段路北,坐落着规模庞大的灵境宫。彼时,也没有什么“灵境胡同”的名称。

话说回来,这宣城伯究竟是谁?第一代宣城伯的名字,叫做卫颖,他在明正统年间担任济南卫指挥使的职务,后被调入京师,继续担任军事守卫工作。到天顺元年(1457),一个突发性事件不仅改变了卫颖的人生,也彻底改变了其家族未来的命运。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夺门之变”。

卫颖在“夺门之变”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带着一哨人马闯入关闭已久的南宫(如今欧美同学会等区域)。南宫之内,软禁着太上皇朱祁镇,也就是正统帝。据说,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六日夜,卫颖带人奋力叩打南宫大门,然无人应答。卫颖无奈,下令用大木强行撞门。随即,宫门及部分宫墙被撞塌,兵士们一拥而入。有意思的是,处于南宫深处的朱祁镇,竟然没有听到外面的闯宫之声,还在秉烛读书。

此事过后,朱祁镇复辟为帝,年号天顺。所以在明代历史上,所谓“正统帝”与“天顺帝”,实乃同一人。由于“夺门之变”的功劳,卫颖被封为宣城伯。之所以冠“宣城”之名,只因其曾镇守宣府。待弘治十一年(1498)卫颖去世,皇帝追赐其宣城侯,并赐葬在京西模式口的法海寺南侧。

宣城伯的爵位,先后传袭七代八人。到崇祯十七年(1644),末代宣城伯卫时春,怀揣免死铁券,带着全家投井殉国。清军入关后,宣城伯府荡然无存,“后墙街”也汇入了灵境胡同。

石大人胡同、石驸马大街与两位石姓权贵有关

新文化街的得名,源自对新文化运动的纪念。而这条街得以更名的部分原因,在于鲁迅先生曾执教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当然,在“新文化街”的名称出现前,这里原名石驸马大街。只因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的长女顺德公主下嫁给昌黎人石璟,其宅第又位于此街之上。

石驸马大街的名称,一直延续到1965年。

这位“石驸马”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此人名叫石璟,出身于行伍世家。他的曾祖父石彦中,曾在通州当兵。祖父石名生,则随朱元璋征讨元军,荣立七次战功,被授予武略将军、德州卫副千户。此后,石璟父亲石林正参与靖难之役,因立下不少战功,被任命为府军前卫,带全家迁至京师居住。

正统二年(1437),19岁的石璟与宣宗长女顺德公主成婚,封为驸马都尉。石驸马被岳父委以重任,掌管宗人府金书玉牒(掌管皇家族谱的官员)兼总禁卫貔虎之师(皇帝亲兵)。此时的石璟可谓是风光无限,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亦不仗势欺人。闲暇时候,还会与儒生商榷古今,诗酒唱和。成化十五年(1479),石驸马以疾终于正寝,享年61岁。

以明代王侯将相命名的胡同中,不仅有过“石驸马”胡同,还有过一条“石大人”胡同。这条“石大人”胡同,便是民国之后更名的外交部街胡同。

那么这位“石大人”又是谁呢?他的名字,叫做石亨,可算得上明朝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年轻时的石亨由于抵御瓦剌有功,得到朝廷赏识。正统六年(1441),石亨向英宗朱祁镇上言:边关军饷难以凑足,朝廷若能发给耕牛、种子,让军队开垦边塞土地,每年可以增加军粮18000石,这项建议被英宗欣然接受。次年,石亨又奏请朝廷,让驻军在大同西路边境地区修筑堡垒,囤积粮草,也被朱祁镇采纳。

石亨一生最为风光的,大体有两件事。一件是参与了正统十四年(1449)的北京保卫战。石亨被于谦委以重任,大破瓦剌军。次年,石亨在大同再度打败瓦剌军,从而获得世袭诰券,后被明代宗朱祁钰加封为太子太师。

如果石亨至此退隐江湖,他的一生还是可圈可点的。然第二件事,却搞得他名声很臭,那便是“夺门之变”。虽然石亨是支持明英宗朱祁镇的大功臣,但并没落个好下场。明景泰八年(1457)正月,石亨带领数千兵士将朱祁镇拥上了奉天殿,随即废掉明代宗朱祁钰,之前朱祁钰对石亨也算不薄,除了官职爵位,还赐给他一处富丽宏伟的宅邸。然石亨还没在宅邸里住习惯,就挑头把朱祁钰从帝位上拿下了。换上来的朱祁镇,对于黄袍加身之事又喜又惧,喜的是自己重登大宝,惧的是石亨等人已经有能力参与皇位更替了。据说,就在朱祁镇重新登基之后未久,一日,他于紫禁城翔凤楼上看到石亨的宅邸,遂问随行的恭顺侯吴瑾:这是何人宅邸?吴瑾说:“那一定是座王府。”朱祁镇知晓这座府邸的主人是谁后究竟是怎样的心理反应,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明确的是,石亨的好日子要到头了。

果不其然,时间仅仅过了四年,明英宗朱祁镇便将石亨、石彪叔侄以“图谋不轨罪”抓进监狱。紧接着,石彪被杀,石亨则死于狱中,他的府邸,也被皇帝下令查抄了。

石亨的政治生涯结束了,命也没了,只是“石大人胡同”的名称一直留存,直至北洋政府外交部入住于此。

供图/申哥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