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念”追忆华国锋:他是一个过渡式领袖,也是个好人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贱议你读史的《追忆华国锋:他是一个过渡式领袖,也是个好人》,希望大家喜欢。
引言
伟人病逝后,华国锋接手的权力架构,是三股势力并存的一个状态。当时,刚接手的他,情况很不妙,处境也比较孤立无援。
在元老派仍旧被排斥在边缘的情况下,华老遭到了四人帮步步为营的挑战。
然而,处于孤立无援状态当中的华国锋,表现出了一个合格政治家的沉着、冷静,他并没有慌了手脚,而是果断和元老派们接触,以谋求支持。
正文
对于自己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华老心里很是清楚。于是,1976年的9月10号下午,就在伟人逝世后的次日,华老就找到了李先念,剑指四人帮,直接指出那四人的野心已是司马昭之心了。
华老之所以找李先念,目的也很明确,就是想通过李先念和叶剑英沟通。他让李先念转述自己的想法,并希望同叶帅等元老派们一起“交流沟通,谋求对策”。
1976年10月6号,由华国锋、叶剑英坐镇,李先念等元老们共同协助,汪东兴亲自出面,将四人帮一伙全部逮捕。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这次事关国家民族未来的斗争,有惊无险的成功了。
此后,华国锋成为我国的最高领导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也正式开启了华国锋时代。
华老一举粉碎四人帮的行动,是深得民心、党心的正义行为,也让元老派们对他刮目相看。在这之前,华老给元老派的印象就是一个老实人,缺乏雷霆手段。不过,或许是受时代的影响,华老陷入了个人崇拜的循环当中。
用一个元老派的评价来说:
“他也自觉或不自觉接受全国人民近乎疯狂的个人崇拜”
当时,他的个人大幅照片挂满了全国,很多歌颂他的歌曲也在各地盛行,譬如:《我们的华政委》《交城的山交城的水》等等。面对一轮新的造神热潮,不少元老们也感觉到了潜在的危机。
当然,华老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并没有让头脑持续发热,冷静下来后,他也知道目前的国家最需要的是什么?就是“治国”,如何治国,归根结底就是要把经济搞上去。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新中国处于一种危局当中,稍微再出一些岔子,后果难以预料。
而当时治国的一副良药就是:把经济搞上去,才能扭转颓势。
于是,华老提出了抓纲治国”的口号,他不仅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前进方向,还描绘了未来经济发展起来后的美好生活。可惜的是,虽然华老转头“治国”,并从经济入手的方向是对的,但他的理念仍旧没有摆脱时代的影响。
譬如:制定的很多经济目标,没有依据实际情况来定,显得不切实际,有点过去“大跃进”的味道;不顾国力,大规模的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国内相关的技术条件和技术人才匮乏,很多引进来的先进设备没法正常工作。
因此,方向虽然是对的,只是在前进的过程当中,又走上了弯路。
华老提出的“两个凡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无疑是解决不了中国急需解决的,也是迫在眉睫的很多实际问题。
因此,为了寻求新的突破,也为了避免陷入画地为牢的局面,从思想领域上,就得先进行新一轮的解放。
由此,以邓公牵头的改革派提出“真理检验标准”的思想大讨论,就是当时在思想领域上的一次大解放,通过思想争论的方式,让人们和社会进行一次大反思。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这次思想大争论中获胜。
毕竟,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际的走上一步;哪怕即使是走错了,也不打紧,至少知道这一步走错了,纠正过来即可。
因此,只有“实践”才是真理,先动起来,在行动中调整,在行动中改正,在行动中总结。
1977年7月,邓公恢复了所有的职务,这也意味着属于华老的时代,行将谢幕了。
1978年11月到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两个凡是”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实事求是”。这次会议的召开,也意味着中国正式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
很多元老们,也包括不少史学家都认为,华老确实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受限于时代的影响和局限,他是一个“过渡式的领袖”,也是个好人,他的让位也是历史前进的一个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