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古人的智慧:为何将1斤定为16两,筷子定为七寸六分?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那些年那人那事的《古人的智慧:为何将1斤定为16两,筷子定为七寸六分?》,希望大家喜欢。
引言:
华夏文明传承至今已有五千余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几千年中,先人将自己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如今的生活。
我国经历了部落争斗、奴隶制社会,又到了封建制社会,最后到如今的社会主义。
百家争鸣中留下了我们至今都在学习的种种典籍,唐宋时期的人文民俗给我们留下了文化的瑰宝。
这些承载着先人智慧的历史,令我们的华夏文明散发着无可比拟的智慧。
好比一双小小的筷子,好比买卖称重的计量,都凝结着我国经久不衰的智慧。
我国传统的筷子
01.箸之文化
筷子无疑是我国餐饮文化中最被人熟知的物件之一,如今全世界都会尝试学习如何使用筷子。
1971年基辛格访华时就对这一件小小的餐具产生了好奇心,随后便专门准备了一套学习使用筷子的工具。
最初西方人对我国使用的筷子是非常好奇的。有资料记载,西方最早记录我国使用筷子的时间是1515年来到中国的葡萄牙人。
他讲述他所见到的中国人拿着两根小木条吃饭,令他十分好奇。
1682年,中国的天主教徒跟随西方传教士去往欧洲。
这个东方面孔让许多欧洲人好奇起来,这位名叫沈福宗的中国天主教徒受到欧洲众多王室的邀请。
他在欧洲各地游访,两年之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邀请他共进晚餐,就想看看中国人如何使用筷子。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到了十九世纪,西方文化涌入华夏文明,西方礼仪被许多权贵效仿。
虽然当时的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餐具的使用方面却拒绝使用刀叉。
对于中国人而言,筷子不仅仅是餐具,更是华夏文明的象征。
十七世纪之前,欧洲才出现了刀叉用来叉取食物。
在这之前,除了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饮食依然直接用手抓取。当然,人类文明初期,所有人都是使用手来抓取食物的。
我们的第二根手指名为食指,延伸至古代,食指的作用是尝味的。
《左传》中有记载,楚国人向郑灵公进贡了一只甲鱼,便于众大夫们品尝。
但是唯独没有给子公分食,子公大怒起身,用手指沾了汤汁品尝后离开,这也是成语“染指于鼎”的典故。
到了汉唐时期,中国古代的人们便将直接用手进食视作不雅的行为。
古画中使用筷子吃饭的食客
古籍《三国志》中首次记载日本人,其中便讲述了日本人用手进食的事件。
根据其他文献的研究,得知日本人在七世纪时,才开始使用筷子。
《礼记》中有云,“饭不用箸……既与人共饭,手宜洁净……恐为人秽也”。
由此可见,在这个时期的中国,普遍认为一起吃饭时不能弄脏手,这样是失礼的行为。
《史记》中记载,项羽灭秦之后又去围攻刘邦。此时张良求见刘邦,进屋时看到刘邦正在进食,便借用刘邦的筷子来讲述策略。
到了西汉时期,筷子用来夹小块食物,以作礼仪之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东汉时期,筷子已经变成中国人餐桌上必备的餐具。
《礼记》有提到,不能用手抓饭,也不能大口喝汤发出声音,这会被视为无礼。
随着礼法在中国社会中普及,不使用筷子进食已经成了一种礼仪禁忌。
随着文化的发展,也出现了诸多民俗禁忌和使用禁忌,例如不能将筷子插在米饭上、吃饭不能掉筷子等。
“筷子”一词在明朝时才出现,改动的目的是为求避讳。
《菽园杂记》
明朝《菽园杂记》中记载,江南一带行船忌讳说“住”。
为图吉利便将原本的“箸”也一并改了,称为“快”或者“快子”。
因为当时的筷子多以竹子为原料,便改成了如今的“筷”。但是如今,还有许多方言中仍旧使用最初的“箸”,例如闽南方言。
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东南亚一些国家也逐渐开始使用筷子。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会发明这种与众不同的餐具呢?这就要追溯到我国从古到今的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了。
文明发展时期,中国与其他国家对比,更喜欢吃熟食。
在进食时,除了水果和小部分蔬菜之外,菜品基本都以熟食为主,就连饮用水都选择烧开,鲜少直接饮用生水。
这种饮食习惯在当初视为一种更进步的方式,生水生食中的细菌会比开水熟食中的多。
所以吃熟食、喝热水在现代消毒办法出现以前,能很好地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
原始的烹调方法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烘烤,另一种则是烹煮。
古代人坐在一起饮宴
02.箸与生活
烘烤无疑是最简单的方法,直接将肉类放进火中,或用叶子包住埋进热土灰中。
而使用水来烹煮食物这个方法却是比较晚才出现的烹调方法。有了陶器之后,这种烹调方法才出现,烹煮过程中还需要用木棍搅拌。
目前已知最早出现的筷子是春秋末期的铜筷,出土于皖南一带。
中原应该也会有其他地区使用,可是因为筷子的质地多为竹子,容易腐烂所以没有留存下来的文物。并且,最初的筷子在外形上也有着严格的规定。
当时的筷子长七寸六分,代表着人拥有着七情六欲,吃饭便是这七情六欲中的一种。
而且筷子夹取食物的一头是细而圆的,另一头则粗而方,代表着我国天圆地方的哲学论点。
它们代表着中国古代人们对世界和精神层面的认知,用一双小小的筷子代代相传。
烹饪与进食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筷子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夹菜,所以最初使用的人群多为权贵世族。
因为那时候生活物资匮乏,平民百姓基本没有蔬菜可以食用。先秦时期的平民家庭平时会吃一种糊状的羹,称为粟稷。
出土的铜箸
这种稠羹如果用筷子作为餐具反而不太方便,所以平民家庭中一般会准备“匙”来当餐具。
到了唐朝,人们的生活条件渐渐富裕,蔬菜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走进千家万户。
这个时期的人们会选择用筷子和汤匙配合在一起,作为餐具使用。
宋朝的饮食文化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而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各式不同的菜肴成为客店、饭馆乃至普通人家餐桌添色之物,筷子的使用频率也变得频繁起来。
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朝鲜半岛、日本等地,至今仍然保留了中式古老的传统。
筷子之所以成为我国千家万户代代相传的餐具,其真正原因是我们的文化中的“和”。
无论刀叉还是勺子,只能将食物盛入自己的盘中分食,无法合桌而食。
当然在筷子还未普及至大众的时代中,我国民众也是分食制。
《史记》《陈书》中都有相关记载,分食制的不便和尴尬的情况。
到了唐朝末期,高脚桌椅家具代替了之前的“小几”“小桌”,人们吃饭便合桌而食。这时筷子便成了聚集进食时最为方便的。
合桌而食
同时,这种合桌同食的环境也让吃饭的气氛变得和睦起来,吃饭逐渐就成了人们极为享受的生活行为。
在中国传统生活智慧影响下,大家都在强调物尽其用的思想。
所以中国人的筷子并不像西方餐具一般使用金属,而是选择用竹子。
筷子包含着我们华夏土地上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西方的刀叉只有某些特定功能,无法做到面面俱全。
而我国的筷子除了夹菜吃饭之外,还可以做夹子、搅拌、过滤等用途。
在我国千万个家庭中,筷子不仅仅是餐具,还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厨具。
筷子与西方餐具不同,在十七世纪时,刀叉仍然是西方上流社会的专属餐具。它们多为金银等材质制作,平民家中几乎没有这样的餐具。
到了十八世纪,西方平民阶层中也只有十分之一的人用刀叉吃饭。
而中国自秦汉时期,帝王权贵们为了奢靡生活会遭到社会各界的谴责。
古董刀叉
上流社会和底层社会使用同种材质的筷子,并不会像西方国家将餐具视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珍贵材料如象牙、金银之物制作的筷子,往往被当作过寿等“大日子”的礼物。
中国古代因为受到儒、道思想的影响,将节俭视为礼数之一。通过代代传承,这种思想仍然影响着如今我们的国家。
对于中国人而言,文明和传承不似西方国家一般,将上层阶级的礼仪习惯强加在平民阶级身上。
更多的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教养,虽然经历朝代更迭,但这种教养似乎已经刻进血脉,成了我国独有的智慧和文明。
筷子于中国人而言是最为普通的餐具
03.权衡之器
中国古代的秤,也承载了古人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当时的秤和秤砣被称为“权”,秤杆则被称为“衡”。
用于称重的时候,需要秤砣和秤杆一起使用,“权衡”一词便由此而来。秤杆之上,有十六颗秤星,代表着漫天星宿。
一颗秤星便代表着天上的一颗星辰,这些星辰囊括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
其实最早的称为十三两一斤,并无福禄寿三星。
十六两是在古代人们在生活中逐渐改变的,使用十三两秤的时候,总有商贩缺斤少两,赚取不当钱财。于是,人们在制作秤的时候,推出了前面提到的十六两秤来。
福禄寿三星的出现,也是为了警告商贩,如果缺斤少两,就会亏损自己的福报。
并且在当时,还有关于缺斤少两的“规矩”,缺一两便损福报,缺二两便伤福禄,缺三两便损寿数。
老秤杆
这十六颗秤星一般染白色或黄色,禁止使用黑色也比喻做生意不能黑心。
这些秤星在贩售的过程中时刻提醒着商贩,要本分做生意,在赚钱的过程中权衡自己的行为。
除却星辰之说外,也有“倍数”一说。
《说文解字》中曰“两,平分也”,所以古代使用天平来称重的时候,所使用的砝码通常以倍数来定。
如果基本单位为一斤,则选择使用倍数砝码,斤以下的单位为“两”,其计量单位则是分数倍。
比如二两、四两、八两等,十六两便是一斤,八两则是半斤。用十六两为一斤来计数,更方便将物品分成相同重量。再有一种说法便与秦始皇有关,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单位。
十分为一钱,十钱做一两,意为十分归一,天下大同。
当时华夏大地称为九州,加上秦国一共七国,九加七正好为十六。为了让全国百姓时时刻刻记得他,便将此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千古一帝秦始皇
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丞相李斯负责度量衡的制定,到定制一斤为几两时却犯了难。
秦始皇提笔书“天下公平”四字,李斯看着这四个字,突然灵光乍现。
他将天下公平四个字的笔画加在一起,正好是十六两。
还有一种被称为谶纬书的说法里,也出现了一斤十六两的说法。
《汉书》中记载,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在八卦中代表了东西南北。
四季与四方相乘,是为十六,日常生活中运用此方法计量,乃尊重四时之象。
一双筷子一杆秤,取的是我国礼仪之邦的灵魂,秤的是天下公平的愿望。
资料出处:
筷子里的中国哲学与智慧
为什么古代的秤一斤等于十六两
古人为什么将筷子的长度定为七寸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