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陕西清平堡遗址:实证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央广网的《陕西清平堡遗址:实证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希望大家喜欢。
央广网西安2月23日消息(见习记者侯凯奇 通讯员杨亚鹏)日前,陕西发布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清平堡遗址等多项重要考古成果。据了解,清平堡遗址位于陕西榆林靖边县杨桥畔镇东门沟村,为明代延绥镇长城三十六营堡之一,同时也是明蒙之间互市的场所之一。
近三年来,考古专家在清平堡遗址发掘出中心楼、显应宫、民居、商铺、寺庙等遗迹,出土了大量建筑构件、生活用瓷碎片、彩绘泥塑神像等。
清平堡遗址出土彩绘泥塑(央广网发 陕西省文物局供图)
中心楼原本为一座高台楼阁建筑,位于清平堡的中心位置,现仅存台体部分,台体南北长17米(南侧增建部分长5米),东西长12米,残存高度约4.2米,夯土包砖。台体下设四处券洞,连接堡内四条主干街道。中心楼本身及其在城址中的建筑布局,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的市场,反映出营堡的商业功能属性。南门位于清平堡南城墙中部,与中心楼南侧券洞正对,整体破坏严重,城墙宽8.4米,门道宽3.5米。门外设瓮城,东西长13.4米,南北宽9.5米,具有军事防御属性。
南门瓮城(央广网发 陕西省文物局供图)
专家介绍,显应宫位于中心楼西侧偏北,南北长65米,东西长约25米,平面为长方形。建筑结构保存完整,前朝后寝、戏台与照壁、东西两庑的结构,体现出浓厚的中原文化因素。东西两庑出土的泥塑神像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明代风格的形象和蒙古风格的形象,反映蒙汉两族人民交流融合、平等共处的情景。
据了解,在中心楼南侧街道两侧,还清理出分布有较为密集的小型建筑10余间,多为“一宇两内”结构,住房内有砖砌火炕,院落中有碾房或磨房的遗迹,为当时驻堡军民居住的普通民居。营堡外侧护城墩南侧的寺庙遗址,为一处南北向长方形院落,体现出清平堡在使用过程中具有的浓厚生活气息与宗教氛围。
“清平堡在修建之初的自我定位具有军事和商贸二重属性,在使用过程中,营堡内及周边发生的更多是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专家认为,以清平堡为代表的长城遗址是长城两侧的民族与文化发生碰撞、交流、融合的场所,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和中华文明的交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