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浅论:“澶渊之盟”签订后,宋朝国人态度及其影响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回看历史振我中华的《浅论:“澶渊之盟”签订后,宋朝国人态度及其影响》,希望大家喜欢。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曾经涌现出无数的王朝政权,伴随而来的自然也有无数纷争。从春秋战国开始,直到清政府的灭亡,这种纷争延续了长达数千年。而为了化解这种纷争,除了最为直接和残忍的战斗外,还有着签订合约这一方式,澶渊之盟便是其中知名度相当之高的一款。
虽然从澶渊之盟签订的结果来看,它达到了为辽宋两朝争取和平的目的,但如果我们探究这一条约签订背后的社会环境,却又能感受到其中存在的诸多复杂。
一、澶渊之盟是辽宋之间缓解纷争的尝试
1、辽宋之间存在严重的领土纷争
自唐朝灭亡以来,中国便再度陷入了一种纷乱不堪、战乱不休的境地,割据于不同地区的军阀互相之间不断展开争斗,在短短几十年间竟然涌现出了十数个大大小小的政权,其混乱程度即便是在中国历史也并不多见。
正是在这种混乱的政治背景之下,长期生活在北边的契丹得以统一各部、建立起统一的大一统政权,也就是后来的辽朝。
之后,趁着后唐内乱之机,辽朝更是在石敬瑭的邀请下,不仅南下将鼎盛一时的南唐政权灭亡,以燕云十六州为主的大片原属于汉人政权的北方土地也就此纳入辽朝的统治之下。而等到下一次汉族政权再度将燕云十六州收回自己的怀抱,则要等到四百多年后明朝的建立,不可谓不是一大悲剧。
对于燕云十六州的失去,作为中原汉族政权的宋朝自然是无法容忍。一方面,燕云十六州早在西周时期便已经是中原汉族政权的固有领土,当地主要居民也都是汉人。既然宋朝视自己为正统的汉人政权,将这一本就属于自己的领土收回,便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
另一方面,对于中原汉族政权来说,燕云十六州不仅是其在地理层面上防御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进攻的天然屏障,其肥沃的草原更是产量巨大的马场,能够为国家培养精锐骑兵提供条件。
因此,一旦失去燕云十六州,中原政权在军事层面将陷入极大的劣势。另外,早在唐朝时期,幽州便已经是享誉天下的繁华都市,失去这里,对于国家在经济上的冲击也是巨大的。
因此,自从宋朝建立开始,宋朝统治者便一直将收复燕云十六州作为自己的毕生心愿。事实上,早在之前,后周世宗柴荣便已经有成功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迹象,但他的突然去世却导致这一过程的最终失败,实在只能说天意如此。
然而,由于错误的先南后北政策,丧失了辽朝在辽世宗时期陷入动荡的大好时机,使得之后宋朝在收复燕云十六州所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团结和稳定的辽朝。
再加上宋太宗本人不够出色的军事能力,最终导致宋朝初期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尝试走向失败,宋太宗“高梁河车神”的名号也就此出现。但即便如此,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一夙愿也依旧贯穿了北宋王朝的始终。
2、澶渊之盟的签订代替了长久的战争
正如前文所说,幽州本身是一座繁华的城市,其富庶程度甚至比契丹原有的本土地区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使得辽朝对于燕云十六州给予了极大的重视程度。
而当宋太宗雍熙北伐遭到失败,宋朝对外逐渐从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防守、整体显现出十分被动的局面时,辽朝便不断加大对宋朝北部边防地区的军事压力,迫使其断绝对于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念头。
之后,随着萧太后对内部政权的稳固,她与耶律隆绪,也就是后来的辽圣宗以索要关南地区为名义御驾亲征,共同发动了一次针对北宋的大规模进攻。如此大的阵仗,自然让整个宋朝不得不严阵以待。
战争初期,辽朝军队显现出势如破竹的趋势,不仅接连攻下遂城、定州等重要边境重镇,北宋军队更是损失惨重,不少将领都被俘虏。面对这种情况,宋真宗恐惧之下本想一逃了之,在当时担任宰相的寇准力劝之下,才御驾亲征、也前往了前线。
值得一提的是,纵观两宋三百多年,其中大部分皇帝对外都有着严重的怯战情绪,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皇帝御驾亲征,再加上杨延昭等将领以及宋军士兵的顽强作战,最终使得宋朝逐渐扭转劣势乃至占据了上风。无可奈何之下,辽朝只得发出议和的请求,而宋朝统治者也在怯战情绪下选择同意,澶渊之盟就此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
二、澶渊之盟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作用
1、宋朝士大夫对此条约的意见并不相同
对于澶渊之盟的签订,宋朝国内表现出一种相当复杂的情绪。在之前,宋朝始终以中原正统汉族政权自居,在文化上也一直针对于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始终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而对于燕云十六州,他们也同样认为应该属于自己。但是,在赤裸裸的现实面前,尤其是当澶渊之盟签订后,他们原先天朝上国的理想无疑遭到了极大冲击,大部分都认为这是巨大的耻辱,“且城下之盟,古人耻之”。
同时,因为澶渊之盟的存在,宋朝每年需要向辽朝进贡数量巨大的钱币和珠宝绮罗,这在经济上也给宋朝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而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宋朝政府只得加大税收力度,并再度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这对宋朝来说其实也是慢性毒药。
另外,虽然从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自从澶渊之盟签订以后,辽宋双方之间就此出现了长期的和平局面。但是,对于当时的北宋王朝来说,澶渊之盟不过是一纸条约而已,并不具有强大的限制性。也就是说,对于辽朝来说,只要他想进攻宋朝,那么便随时可以撕毁条约。
而面对此时已经休整完毕的辽朝,承平日久、武备废弛的宋朝必然更加不是对手。因此,他们对于这一条约所能起到的效能持一种较为怀疑的态度,并不认为它能够真正带来和平,同时也十分担心辽朝借此作为增加岁币的由头,“我朝示仁抚,金币岁屡加”便是这种担心的直接体现。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澶渊之盟又确确实实为辽宋两朝争取到了长达百年的整体和平时期。在澶渊之盟签订之前,中原政权已经为了燕云十六州的归属足足斗争了几十年,双方都在其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然而,长久的战乱没有带来中原政权领土的完整,反倒是遥遥无期的绝望,以及双方上至统治者下至军民的劳累情绪。尤其是在雍熙北伐失败后,整个宋朝对于收复北方领土的追求更是普遍持消极态度。
事实上,直到这个时候,从现实角度来看,收复燕云十六州绝非短时间内可以完成,但宋朝作为正统中原王朝继承者的身份又使其无法在明面上做出放弃这片土地的决定,澶渊之盟的出现则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由头。
2、澶渊之盟对宋辽双方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当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宋之前维持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乱状态就此宣告终结,边境重归于和平状态。此后直到辽朝在女真的进攻下走向衰亡,两国之间才又开始兵戎相见。
同时,由于在澶渊之盟的条约之中有着双方在边境地区互市贸易,这也极大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发展,为双方在经济与文化等层面的交流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另外,虽然在澶渊之盟中,宋朝需要每年向辽朝支付三十万的岁币,但相比于直接的战争支出来看,这笔花费却只不过是后者的百分之一左右,这对于宋朝统治者来说无疑也是能够接受的事情,毕竟“苦一苦百姓,骂名也不是他们来担”。
但是,也正因为澶渊之盟的签订,为之后辽宋两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由于宋朝在政治体制建设方面的缺陷,其军队本身就普遍呈现出战斗力不高的特点。
此刻面对如此长时间的和平,宋朝军备更加废弛,只有常年与西夏作战的陕西军尚且有着一定战斗力,辽朝也同样如此。而之后武将在宋朝政坛内的地位也越来越低,再度拉低了宋朝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异军突起的女真,辽朝军队竟然如砍瓜切菜般被击败,最终走向灭亡,北宋在之后不久也紧跟辽朝的脚步,这两个死对头终于上演了一出哥俩好。
三、总结
总的来说,对于澶渊之盟这一条约的签订,对于宋辽双方来说都是一个之前未曾料想到的结果。诚然,对于北宋王朝来说,在本来已经占据战略优势的情况下签订这样一个绝对不平等的条约,无疑是巨大的失败。
但对于之前已经失败过无数次乃至对辽朝产生恐惧心理的宋朝统治者来说,这却已经是他们所能做到的极限,毕竟之前宋真宗可还是想着直接跑路的。反观辽朝,虽然在战场上遭到了失败,最后却收获了难以从战场上得到的成果,这实在可以说是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