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律”50岁左右的千古一帝,为何看不起曹操?答案透出了2条人生铁律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岩岩说史V的《50岁左右的千古一帝,为何看不起曹操?答案透出了2条人生铁律》,希望大家喜欢。
所谓50而知天命,也就是说人到了50岁这个年龄段,那是相当睿智的。基本上别想在50岁左右的人面前,搞啥小花样。且这个年龄段在古代时,基本上就进入到了能“盖棺定论”时期了,毕竟那时人的寿命短。
但对于许多帝王来言,却不能这样洒脱,尤其是那些明君或雄主来言。而曹操更是如此,由于赤壁战败,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时机,所以依然还要战马超、伐张鲁、斗孙权,直至跟刘备奋战汉中……
一晃400多年后,一位千古一帝,也即将进入到50这个年龄段,也依然如曹操一样,要亲统大军出征了。也就是在此刻,曹操进入到了他的眼帘,于是这位千古明君,给曹操下了一个定论,很是看不起曹操,他道:(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这位千古一帝便是李世民!而这次亲征,便是他征讨高句丽,那一年是贞观19年,即公元645年,李世民48岁,已是近50的人了。从李世民在这个时间段,突然对曹操感兴趣来言,恐怕是懂得了曹操的苦,因为曹操50多岁的人了,还在东征西讨。如今对比自己,显然李世民就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了。
不过,为何李世民如此看不起曹操,显得如此自负呢?先分析下李世民的这句话: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这就是说,曹操最多是一位统军元帅,想进步到帝王(开国帝王)高度却才智不足。
李世民之所以这样说,理由很充分,一则他自己就是如曹操一样的军事行家,二则就是,李世民手中握着李靖、李勣等,这些更牛逼的军事大家,许多时候根本不需李世民亲自出马,这些手下人就干成了。反观曹操时期,最牛逼的人就是曹操,没有其他帅才了。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李世民才自负地认定:曹操你比不了我。别看咱俩打仗不分高低,可论统驭手下人才,你差太远,所以你不是“万乘之才”(开国帝王)!这其实就涉及到了曹操为啥穷其一生,却没有一统天下的问题了。但笔者今儿不想谈这个问题,因为从李世民对曹操的这句评价中,笔者看出了两条人生铁律!
第一条:责任定律!无论是李世民看不起曹操,还是曹操穷其一生,未能一统天下。其实真正起作用的,便是责任定律!
李世民之所以突然对曹操感兴趣,是因他发现近50岁的自己,之所以又要亲征,其实就是为了“责任”这两个字。因为他手下有李勣,完全可以代替他(李靖年事已高),但对于唐帝国的责任感,使得李世民认为,只有自己亲征才可完成剿灭高句丽。
这其实跟曹操的心思一样,50多岁的曹操,别说古代就是现代,有几个愿意跑远路的,就更不要说,古代的交通条件了。同样是对自己事业的责任感,才促使曹操不得不一次次亲征。所以能成大事的人,从来都把责任放在第一!
所谓尽人力,听天命。若连人力都不尽,如何能得到“上苍裁决”的机会?很快就被对手干掉了。所以从这点来言,李世民与其说看不起曹操,不如说他懂曹操的苦。只不过自认为,比曹操拥有更多的资源而已,比如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罢了。
第二条:放松定律!这是相对于责任定律而来的。抛开了责任定律,这条无意义!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越是追求什么,无论如何努力,却就是得不到。这点上曹操和李世民,依然是一致的。
李世民这次亲征高句丽,是以失败告终。他虽负责到底了,可却没有达到预期。而真正解决高句丽问题的,竟然是他儿子李治。相比于李世民,李治根本不值一提,可为啥他能解决李世民解决不了的问题呢?
这点曹操也一样,赤壁之战后发现一统天下无望,开始退求其次,以保住曹魏势力免遭清算为目标,为此不惜杀掉了荀彧、杨修等。可真正完成这一目标的却是他儿子曹丕,称帝当了皇帝。其实这就是放松定律在起作用,通俗来言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李世民亲征失败后,认识到了高句丽问题,不是自己这一代能解决的,所以便开始施行“疲楚误楚”战略,不断消耗高句丽。而曹操则是通过,对门阀士族展现强悍的不妥协姿态,让曹丕拥有了“交换”的空间,用皇位交换“九品中正制”,如此实现了曹家人和门阀士族的再次合作。
所以,几乎每个人的发展,都脱离不开这两条人生铁律。一方面我们身为后辈,享受着前辈奋斗来的果实,同时又为了后代,而努力奋斗,尽到我们应尽的责任。这其实就是人生的成功!
故而,李世民虽看不起曹操。但这种“看不起”,又何尝不是向曹操表达自己的敬意呢?因为李世民认可曹操,才会用自己跟曹操对比,这对于生前没有称帝的曹操来言,其实就是最大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