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诸葛亮为何如此羡慕乐毅?乐毅是中国历史上最幸福的名将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老张聊历史的《诸葛亮为何如此羡慕乐毅?乐毅是中国历史上最幸福的名将》,希望大家喜欢。
自是君王不永年——诸葛亮的偶像乐毅(7)
公元前284年,从济西战场逃回国都临淄的齐闵王惊魂未定,狠狠咒骂着导致齐军大败的主将触子,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的招来众臣,讨论下一步的对策,顺便商讨下谈判桌上要交出什么样的筹码。
(一)混乱的纵横家
在这次五国合纵之中苏秦这些纵横家起了多少作用实在说不好,本人之所以没有将苏秦他们写进本文系列,实在是因为关于纵横家的史籍过于杂乱,无论是时间或是事迹,无论是《战国策》或是《史记》记载本身就有矛盾之处。
比如战国策中《苏秦死其弟苏代欲继之》,苏代见的是燕王哙,燕王哙的死亡时间是在公元前314年这点没有争议,那么按照战国策这篇文章的说法苏秦应该死在公元前314年之前,但战国策中又有《苏秦说齐闵王》,齐闵王即位却是在公元前301年,《史记》中的苏秦列传的记载也存在各种时间空间上的混乱。
《战国策》《史记》本身已经是研究战国纵横家最权威的资料,但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又与这些史料互相矛盾,谁更真实至今仍是史学界争议的话题,本人才疏学浅实在无法判断该用谁家之言,只能将他们搁置(闲乐生倒认为《战国纵横家书》还是比《战国策》《史记》更可信些,总体没有什么逻辑漏洞,反而解决了传统史料中很多矛盾处)。
(二)赌气的齐闵王
触子的副将达子在撤退途中一路收编齐军残部,重新编排进部队,而后驻扎在临淄的门户秦周,齐军虽然是场溃败,联军也没有歼灭齐军的机会,而且好在是在自己主场作战,溃败的士兵都被沿途的百姓收留,一路上归队的士兵相较之前十有七八,虽然损失了些装备,但军队建制还算完整,对家大业大的齐国来说回到临淄装备很快就能补充上。
主帅失踪,达子升任主帅,刚刚经历一场溃败,军队士气低落,不知联军是否还会有下一步动作,此时需要刺激刺激大家的士气,光喊保家卫国这种口号是没用的,俗话说吃保持好当兵的不跑,普通士兵都是平民阶层甚至还有奴隶,他们不懂什么叫作士为知己者死,作为主帅你得拿出点实际的东西来刺激他们的神经。
实际的东西无非就是钱,达子深知这一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写了一封上书,大致意思是,“齐军虽然败了,但是建制完整,还能与联军一战,但部队新败士气低落,需要点实际的刺激刺激士兵,这些士兵这么多年跟着大王南征北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请大王拿些钱出来犒军。”书毕,派了使者带着请赏的文书前往临淄面见齐闵王。
此时齐闵王还在气头上,即位十几年,什么时候吃过这种亏,看见达子请赏的文书气就不打一处来,把达子的请示往地上一摔,恶狠狠地说道:
“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
翻译过来就是,你们这些残兵败将,还好意思要赏赐?就这么一句话把达子的使者打发走了。
(三)解散联军
济水河边,联军分完战利品,打算各自回家,燕国的将士们互相吹嘘着缴获的战利品,同时也讨论着回国以后能得到燕昭王什么样的封赏。
乐毅独自在大帐中看着齐国的地图,盘算着自己想了多年的计划,等着探子来报告济水河对岸的情况,就这样过了好几天,探子来报,济西之战后齐军残军十有七八归建,目前在秦周驻扎。
得到消息的乐毅立即召来联军中各国总指挥。
“我要打临淄,你们去不去?”乐毅问到。
“临淄高垒深沟,防守严密,以我联军之力恐难攻下。”
“对啊,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而如今我联军兵力并不占优,如果攻打城高墙固的临淄城。”
秦、赵、韩、魏主帅纷纷表态,表示不去~不去~乐帅我们不去。
既然如此“我们各自行动,赵军你们去收复河间,魏军你们去攻略宋地,秦军韩军你们各自回国。”
为什么这么安排,我也不知道,这是《资治通鉴》上记载的。
“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资治通鉴·周纪》
或许是因为后勤的问题,既然合纵目的已经达到,下面就是谈判桌上的事情了,各国军队自己行动那么燕赵不可能再向他们提供后勤保障,所以各国联军后面的行动要吃自己家的余粮,宋地位于淮北,与秦韩两国并不接壤,但与魏国接壤,魏军在此地行动自己就能供给军队,而秦韩两家显然是做不到的,齐军此前在宋地的部队调往了济西,宋地防守薄弱,攻下宋地后大家分赃就好了,韩国不好说,但是以秦国的实力,魏国不敢不给,秦相魏冉要的就是陶邑,这也是他出兵的理由。
关于魏冉的权力在这里可以多说一句,《史记·韩世家》的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公元前273年,赵、魏两国进攻韩国的华阳,韩国向秦国求救,秦国不救,韩国的陈筮到了秦国见到魏冉,一通陈述利弊,最后魏冉说了一句话:“公无见王,请今发兵救韩。”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不用见秦王了,我这就发兵救援韩国。这个故事说明魏冉权力之大,调动秦国军队由他一人就能说了算,不需要通过秦王,秦国军队的调动只需由他告知秦王一声。
四国军队都安排完毕,济西驻地也只剩下倾巢出动的燕军,什么时候回国?大家都在等待主帅乐毅。
但乐毅给出了回答,全军轻装从简,目标,临淄!
(四)力排众议
燕军中军大营,高级军事会议,对于乐毅的命令,众人愕然,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这时候剧辛站了出来,说道:
“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资治通鉴·周纪》
大概意思就是这次大破齐军靠的是联军合力,以燕国目前的兵力应该拿下一些边陲城市然后巩固防守这才是长久之计,如果一路深入齐国境内不去攻城略地而直达临淄,对齐国造不成什么损害,对我军也没有好处,而且双方还会结怨,以后肯定会后悔的。
从当时的时局来说,这一战略虽然保守,但是实用,而且也很符合当时众人的心态和常规的做法,燕昭王的想法大抵也是如此。
众将也纷纷表示反对,这是赌博,拿我整个燕国在赌,赌赢了也没什么好处,赌输了我燕国就要亡国了,乐毅回答:
“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资治通鉴·周纪四》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齐闵王好大喜功,刚愎自用,做事情我行我素从来都不与下属商议,又罢黜贤良人士,专门信任谀谄小人,贪虐暴戾,百姓十分怨愤。现在齐国军队已溃不成军,如果我们乘胜追击,齐国百姓必然反叛,齐国如果内部发生动乱,攻下齐国就很容易了。如果不抓住时机,等到齐闵王痛改前非,体贴臣下而抚恤百姓,我们就难办了。”
乐毅策略的高超之处在于充分领略了上兵伐谋的核心,利用心理战获得平民大众的支持,将齐国推入人民斗争的汪洋大海中,两千多年后,中国的一场内战的胜利方也体现了这一重要战略思想。
众将还想再劝,但乐毅主意已定,燕国带上干粮,乐毅亲率骑兵军团先行出发,步兵轻装从简,辎重全部留在济西大营,不做休整,立即出发。
(五)为君为臣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乐毅之所以敢违背燕昭王的意愿,因为他有底气,他的底气就是燕昭王的信任,自古以来的君王都忌讳功高盖主,燕昭王能给予乐毅这样的信任不枉为一代明君,乐毅也没有让燕昭王失望。
后世的李牧、白起、韩信、周亚夫、陆逊、周处、谢安、李光弼、狄青、岳飞、袁崇焕等等还有很多,他们都是大才、都是不世名将只可惜没有燕昭王这般的君王,聪明如诸葛亮选择了刘备,自比乐毅需要的是像燕昭王这样的明君,自古能做到君不负我而我不负君又能有几人。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张小粤”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