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科普大全 > “沙俄”康熙帝三次东巡的意义是什么?一为祭祖二为江山社稷

“沙俄”康熙帝三次东巡的意义是什么?一为祭祖二为江山社稷

时间:2022-11-05 11:47:26来源:千年回响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千年回响的《康熙帝三次东巡的意义是什么?一为祭祖二为江山社稷》,希望大家喜欢。

“古者帝王莫不巡狩”,帝王巡省是指帝王离开京畿巡视地方与边疆的重大政治活动。历代皇帝出巡目的、性质、规模、评价不同,不可一概而论。有清一代先后有四位皇帝十次前往盛京谒陵祭祖,康熙帝三次、乾隆帝四次、嘉庆帝二次、道光帝一次。四位皇帝出关亲临东北盛京、吉林等地谒陵祭祖等一系列活动称之为“东巡”。

东巡除了祭拜祖先,“用展孝思”之外,还进行考察民情吏治、联络招抚蒙古、考察部署边备、行围狩猎习武、赏赐宗亲勋贵等活动。由此可见东巡除了祭祖之外还有着鲜明的政治目的和军事目的,集家事和国事于一体,对东北地区的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首次东巡筹划东北边疆防务

(一)东巡缘起

康熙帝作为首个巡幸盛京的皇帝,却不是东巡的首倡者,东巡缘起于顺治一朝,顺治帝首次提出巡幸盛京,拜祖谒陵。但是由于“天下未安”等客观条件未成熟,顺治帝最终放弃了东巡盛京的计划。崇德三年(1638)三月,顺治帝出生于盛京永福宫,于崇德八年(1643)八月,正值幼冲的顺治帝继承皇位。盛京作为顺治帝出生地,即位之地,对于顺治帝有着特殊的意义。入关之后,顺治帝尊盛京为留都,视盛京为“满洲根本”,多次提出要亲临盛京,谒陵拜祖。

济尔哈朗等诸王认为时机未到,稍需岁月,等国事安定亦不算晚。顺治帝没有采纳济尔哈朗等人的建议,坚持于来年亲临盛京谒陵,并且谕令礼部选择吉日。济尔哈朗等人担忧不无道理,此时西南李定国、孙可望尚未平定,国家正值兵战之际,军情奏报需及时送达圣面,东巡远行势必会影响奏报传达,并且此时“京师畿辅,水潦为灾,夏秋俱歉,米价日贵,今三春不雨,入夏犹旱”,导致农民失业,民生艰难。

康熙帝此次东巡有着视察边备、巡边设防、巩固国防、以御外敌的明显军事目的。在东巡期间针对安置流人、安抚少数民族、民人开垦等问题,康熙帝就召见宁古塔将军巴海以及当地官员进行方针部署,回京后为充实边备也对东北地区进行战略调整,表现在移驻宁古塔将军于吉林等战略决策上。

(二)首次东巡路线及主要活动

在《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中,对于此次东巡有详细记载④,康熙帝此次东巡于康熙十年(1671)九月初三(庚戌)启行。先后驻跸三河县、别山、沙里河、榛子镇、范家店、榆关。

康熙帝于九月十九日(丁卯)到达盛京城外,当日先是亲临福陵,行“展谒礼”,然后随谒昭陵,如福陵礼。当天并未入城驻跸,而是驻跸在盛京城外。九月二十日(戊辰)康熙帝再次诣福陵。二十、二十一日的祭祀是此次东巡中的大祭,此次康熙帝并未按照祖先的顺序亲临永陵谒陵祭祖,而是派贝子、内大臣等代诣,其中原因由于史料中未提及,所以不得而知。当日,康熙帝入盛京城,并且在清宁宫大清门举行筳宴,并赏赐盛京地区的大小官员和八旗兵丁。

(三)移宁古塔将军驻吉林,打造建船基地

宁古塔将军是伴随着清政府对沙俄入侵这一事件态势严重性的认识逐渐深入而设立的。宁古塔将军经历了从无到有,到移驻吉林城这一过程。盛京作为留都,设内大臣分管,后改为昂邦章京,作为东北最高统治机构管理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地域广袤,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众多,盛京昂邦章京此时作为仅有的地方行政机构,很明显难以对整个东北地区进行有效的管理。

清政权入关后大量满族人口内迁导致东北边防力量薄弱,连年战争又导致边疆基地空虚。加之此时清政权国政重点在南下作战,以及巩固统治上,放松了对黑龙江流域的管理。因此沙俄势力趁势扩大侵略范围,破坏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安定生活,威胁着东北边疆领土完整。

清政府把吉林城打造成为日后抗俄之战造船基地和练兵基地,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也使得抗俄前线向前挺进。事实证明吉林城凭借优于宁古塔城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路交通,以及依赖吉林船厂发达的造船业,在清政府调兵练兵、运输粮草、打造战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奠定重要基础。

(四)充实边防人口

康熙帝在此次东巡期间,对东北地区流人就行宽释,有着长远打算:宁古塔地区在清代是流放犯罪之人的边远之地,宁古塔地区之所以能成为流人遣戍的集中地,是因为清政权入关后,东北地区人口集聚减少,城镇衰败,农业荒废。东北地区作为清政权的大后方,为了打造坚固的后方基地,就必须依靠大量劳动力来进行经济开发,保证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来驻防戍边。

流人遣戍至此,缓解了人口短缺与边防建设之间的矛盾,可以满足东北地区劳动力短缺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面对沙俄入侵对国土安全的带来的现实威胁,清政府在尝试和平解决争端的计划落空后,就不得不为抗俄之战积蓄各方面力量,此时对于辽东的重建成为当务之急。

二、第二次东巡加强东北边疆防务

(一)第二次东巡路线及主要活动

此次东巡于二月十五(癸巳)启行,行程在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中有细致记载。康熙帝此次还命皇太子允礽随驾,

三月初二(庚戌),康熙帝亲自在辽河网鱼,并且把鱼获“设法成叚,浸以羊脂者一种,盐腌者一种。”星驰递送到京师,献给太皇太后,当日驻跸在辽河西。三月初三(辛亥),盛京将军安珠护等及文武各官前来迎驾,当日驻跸永安桥西。三月初四(壬子),康熙帝分别到福陵、昭陵奠酒举哀,行展谒礼。

此次东巡,康熙帝行围多达17次,射虎31只。在清帝的十次东巡中,此次行围最为频繁。行围如同打仗,有着明确的分工,统一口令,讲究团队合作,东巡途中行围是习武练兵的大好时机。面对日益进犯的沙俄势力,行围增强作战配合及应变能力,锻炼了军士的应战能力,对于将要来临的大战,做好准备回。

(二)设置黑龙江将军,始以三将军分辖东北

设置黑龙江将军是康熙帝加强东北边疆防务,抵御沙俄入侵计划的又一关键步骤。康熙帝认为黑龙江地区由于水系发达,可由水路联系吉林乌喇,宁古塔等地,有着便利的水力运输条件,且顺江而下可到达海岸;且黑龙江流域是达斡尔、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作为清朝的所属疆域,一河一溪都要保护完好,丝毫不能落入沙俄手中。

此次东巡,康熙帝一路到达吉林乌喇地区,考察此地边备,筹划着在黑龙江流域建立军事基地的方案。康熙帝的战略打算是不仅要在黑龙江建城永戍,还要在黑龙江“多贮粮食”,以防沙俄入侵,做好长期布防的准备。黑龙江建城永戍,使得抵抗沙俄的前线重心由松花江流域的宁古塔城前移至黑龙江上游的瑷珲城,黑龙江自此成为抗俄前线。

三、第三次东巡调整与完善东北边疆防务

(一)第三次东巡路线与主要活动

康熙帝第三次东巡目的之一是以“亲征平定准噶尔”来告慰祖先。另外这次东巡路线与以往两次取道山海关有所不同,此次东巡取到古北口外,经过蒙古诸部,一路抵达吉林乌拉北部,再向西南折返,路抵达兴京、盛京地区,这期间与蒙古诸部联络密切,可见此次东巡路线设计有着明显联络抚绥蒙古的意图。

回到京城后,康熙帝就对盛京地区事务进行整饬,早在东巡之前,该年五月时,康熙帝在署给奉天将军贝子苏努的陛辞中就表示:“盛京事务,废弛已极。”随后,康熙帝还对盛京地区进行了人事调整,盛京将军还以“不训练行伍以致军旅废坏”为罪名,革去其辅国公,惩罚公绰克托不准承袭则英王爵位,以此来警示盛京官员要保持骑射根本,勤于军务。

(二)东北边疆防务观念的转变

东北地区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政治地位不言而喻,并且东北边疆又是边陲重镇,关系到清朝根基稳固与领土完整,因此东北边疆防御极为重要。清朝对于东北地区的管理既继承历代传统,即对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较为宽松羁縻统治,又进行创新,在不同地区推行带有清朝特色的陪都制、边民姓长制、民户州县等多种制度。

清初沙俄势力入侵,以及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一系列事件,对清朝在东北边疆防务战略观念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纵观之,清朝前期东北防务观念经历了有国无防,边界意识淡薄;到增强边备,武力保卫领土;再到划界设防,完善巡防体系三个阶段,疆域观也由传统的“有疆无界”向具备近代意义的“有疆有界”观念转变。

康熙帝二次东巡亲临东北,决定武力驱除沙俄入侵,便着手加强东北边防建设,采取释放与安置流人、移民实边、修造战船、运输粮草、设置驿站、筑城戍卫等措施不断完善东北防御体系。设置黑龙江将军是康熙帝加强东北边疆防务,抵御沙俄入侵计划的一关键步骤。黑龙江建城永戍,使得抗俄前线延伸至黑龙江流域。瑷珲城与黑龙江城的修建后,黑龙江地区增兵驻扎,军事力量增强,清政府这一举措突破了历代对于黑龙江地区实行羁縻统治的边疆观念。

结语:

康熙帝东巡盛京除了谒陵祭祖之外,还有着鲜明的政治目的和军事目的。东巡是集家事和国事于一体,家事国政二元一体,对东北地区的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这三次东巡都有着共同的主题即对东北边疆防务做出战略规划。

康熙帝首次东巡期间便开始部署边疆防务,将宁古塔将军分置吉林,并采取释放与安置流人,招抚新满洲等措施来增强边防力量;第二次东巡康熙帝加强了东北边疆边防,并开始进一步部署反俄战争,最终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并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第三次东巡,虽然解除了沙俄入侵的直接威胁,为了东北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康熙帝在东巡期间对东北边疆防务进行调整与完善。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