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妆”在宋朝,新娘的嫁妆最后都归谁?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群学书院的《在宋朝,新娘的嫁妆最后都归谁?》,希望大家喜欢。
题图:电视剧《梦华录》剧照
在我老家一带,直到今天,若按民间习俗,女儿是没有财产继承权的,因为人们认为,女儿终究是要嫁出去的。我不知道这一习俗形成于何时,但可以肯定,不是形成于宋代,因为宋代的女性是拥有财产继承权的。
——吴钩
本文节选自知名历史作家,2018年度“中国好书”奖得主吴钩新作《大宋之法》。
本书系《风雅宋》《宋仁宗》后,“吴钩说宋”系列又一力作。作者通过撰写一系列宋朝司法笔记,从法理、制度、刑事、民事四个方面入手,全面细致地介绍宋代中国在法律文明上取得的成就。
宋朝的司法制度可谓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的最高峰,但长期以来被埋没和误解:一方面,元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包公戏、包公案小说,导致大众对宋代法律制度产生误解;另一方面,清末以来的启蒙知识分子,热衷于为异邦构建优良传统,却忽视了中国本身的历史源流。
本书通过援引大量宋人记录的法律案件,并与宋朝法条相互参证,真实还原了宋代司法制度及其实践;同时也是“以宋朝为方法”,从中国历史深处打捞已有的优良传统,讲好我们自己的“国王与磨坊”故事。这不是为了证明“祖上曾经阔过”,而是希望通过一遍遍地整理、编撰、讲述、阐释,将故事内化为连绵不断的文明传统,成为司法制度良性演进的内在动力。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
宋朝女子的嫁妆,最后都给了谁?
文 | 吴钩
来源 | 《大宋之法》
01
我先说一个小故事:南宋时,巴陵县——就是今天的湖南岳阳,有一名未婚女子,姓石,人叫“阿石”。这是宋朝人称呼女性的习惯,比如一个姓吴的女子,人们一般会叫她“阿吴”。
阿石已有婚配,但尚未成亲,未婚夫叫廖万英。阿石父母双亡,也没给她留下什么遗产。她的叔叔石居易——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同名,可怜这个侄女,便送了她一块田产。阿石委托她的亲哥哥石辉将这块田产卖出去,换成现金,用来添置结婚的嫁妆。
但石辉这个人,是一个无赖,之前因为吃喝玩乐,欠下一屁股债,居然将卖地所得的400贯钱据为己有,用来还债。400贯钱折算成人民币的话,大概有二十万元。也就是说,哥哥吞占了妹妹的嫁妆,数额还不小。
阿石的未婚夫廖万英听到消息,很生气,跑上门来,向大舅子石辉索取400贯钱。石辉不给,廖万英将他告上了法庭。那么法官会怎么判决这起财产纠纷案呢?
法官先将石辉臭骂了一顿:你作为兄长,父母不在,长兄为父,妹妹要出嫁,你本来有责任给妹妹准备嫁妆,但你非但没掏一毛钱,还将叔叔助嫁的田产霸占了,你丢不丢人?
然后,法官又将廖万英骂了一通:你男子汉大丈夫,却盯着未婚妻那点嫁妆,羞不羞啊?现在闹上法庭,就算你得到了嫁妆,但亲戚之间的感情已难以修补,岂不是得不偿失?请反省你的做法,是否恰当。
虽然法官对诉讼双方都作了道义上的谴责,但案子应该怎么判,还得按法律来。 根据宋朝的法律,法官认为,廖万英有权利要求石辉归还未婚妻的陪嫁田,石辉必须将田地赎回来,还给妹妹与妹夫。
这个财产纠纷案的判决告诉我们,宋代的女性是有财产权的。一般来说,未婚的女孩子,她的财产权是以嫁妆的形式出现的。未嫁女获得一份嫁妆,作
为她从娘家继承的财产,是宋朝法律明确规定的权利。
我们不要小看宋朝人的嫁妆,因为宋朝流行厚嫁之风,女孩子的嫁妆非常丰厚,不仅仅是一些金银首饰,而是几亩、十几亩甚至几十亩的田产,或者是一套、几套的房产。
电视剧《梦华录》剧照
02
南宋时,法律又对女儿所能继承的财产份额作出规定:“父母已亡,儿女分产,女合得男之半。”
什么意思呢?就是兄弟姐妹分家的时候,姐妹分到的财产,是她们兄弟的一半。以现在的眼光看,这当然是男女不平等,但放在中国历史上,这真的是难能可贵。要知道,不管是宋朝之前,还是之后的朝代,法律都没有赋予女性“合得男之半”的财产继承权。
“女合得男之半”,这是女孩子有兄弟的情况下能继承到的财产份额。还有一种情况,一户人家只生了女儿,没有生男丁,按宋朝人的说法,这叫“户绝”,因为按古人的观念,只有男丁才可以传承香火,没有男丁,意味着香火要断绝。宋朝法律规定,在户绝的情况下,女儿是可以继承到父母的全部遗产的。
这里的女儿,是指未出嫁的女儿。如果这户人家既有未出嫁的女儿,又有已出嫁的女儿,那遗产怎么分割?法律规定:未出嫁的女儿继承三分之三,已出嫁女继承三分之一。这个规定我认为是合理的,因为出嫁女之前已经继承到了一笔嫁妆。
电视剧《梦华录》剧照
前面我们说过,女孩子继承到的财产,通常都是以“嫁妆”的形式保管,到了出嫁之时,她可以带到夫家,归小夫妻共同所有,娘家是不可以占用这笔财产的,所以在前面的故事中,廖万英起诉他的大舅子,才获得胜诉。
夫家也不能占用媳妇带来的嫁妆,因为宋朝法律规定:“妻家所得之财,不在分限”。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古代都是大家庭,户主一般都生育几个儿女,财产是大家庭的共同财产,将来户主过世,兄弟姐妹才分家。而媳妇从娘家带来的嫁妆,属于小夫妻的私财,不是大家庭的共同财产。分家的时候,这个私财是不用拿出来分的。
因为法律有这么一个规定,有一些小伙子贪便宜,用大家庭的共同财产买房买地,然而在产权证上写明是妻子的嫁妆,这样,分家的时候,这些财产就不用拿出来分,落入自己的口袋。当时有一些大家族的家长,苦口婆心告诫子女:不要这么做,这么做虽然可以占点小便宜,但日后会吃大亏。
为什么会吃大亏?我们下面会说到。
03
既然妻子的嫁妆归小夫妻共同所有,那么丈夫对妻子的嫁妆是不是有支配权?
不一定。因为嫁妆的支配权通常还是牢牢掌握在妻子手里。也就是说,怎么保管、处分自己的嫁妆,妻子说了算。如果丈夫动用妻子的嫁妆,会被别人瞧不起,别人会指指点点说:这个男人真没出息,连老婆的嫁妆也要挪用。
当然,妻子很多时候也会将自己的嫁妆拿出来,交给丈夫使用。当一个妻子这么做的时候,通常会被当成好人好事称赞一番,写入人物事迹中。这也说明,妻子不拿出自己的嫁妆,是本分,拿出来了,是美德。
由于嫁妆实际上是归妻子本人支配的,将来万一小俩口离婚,妻子可以带着她的个人财产回娘家,或者改嫁。所以,宋朝有些大家族的家长,才会告诫子女:不要将大家庭的共有财产偷偷改成你妻子嫁妆的名义, 这么做虽然可以占点小便宜,但日后你妻子要是改嫁了,这些财产就会被她带走啦。
电视剧《梦华录》剧照
宋朝两个家庭结成亲家,在新郎新娘成亲之前,双方要交换婚帖。其中女方的婚帖会写明:出嫁的是我们家哪个小娘子,排行第几,芳名叫什么,生辰八字又是什么,还有很重要的一栏,是列出陪嫁的嫁妆,金银珠宝多少,田产多少,房产多少,写得清清楚楚,不能含糊。
为什么要列明陪嫁的嫁妆?是炫富吗?不是。这是婚前财产证明啊。将来万一小夫妻离了婚,或者出于其他原因,妻子改嫁,这婚帖上的嫁妆,妻子是可以带走的啊。婚帖就是财产证明书。
但宋朝之后,明清时期的法律已很少提到女性的财产继承权,不过按民间习惯,女孩子一般也可以以办嫁妆的名义从父母那里继承到一部分财产。
请注意,这是民间习惯,而不是法律规定。未经法律确立的权利,毕竟是不稳定的,可能有些地方有这样的习惯,有些地方则没有。而且,按明清的法律,女性带着嫁妆进了夫家,这个财产也将归夫家所有,以后离婚回娘家,或者改嫁,是不可以带走的。
明清法律明确承认的女性财产权只有一种情况:在没有儿子继承香火的情况下,女儿可以继承父母的遗产。但法律同时又规定,如果父亲没有生儿子就去世了,族人有义务给他挑选一个继子继嗣,财产也由继子继承,还是没有女儿的份。跟宋代相比,明清女性的财产权可以说出现了倒退。
THE END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