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朱祁钰更适合治理天下,而朱祁镇则擅长使用权谋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斋看书画的《朱祁钰更适合治理天下,而朱祁镇则擅长使用权谋》,希望大家喜欢。
比较一下明英宗与明代宗两位皇帝,确实是很有趣的,这兄弟两处在明王朝内忧外患的历史时期,很有传奇色彩。起初,他们的关系还还不算坏,并没有为争储而斗得你死我活,但是,后来他们却陷入了殊死的搏斗困境中,沉浮不定,恩怨很深,一上一下,一下一上,真可谓是“你方吵罢我登场”。
英宗朱祁镇和代宗朱祁钰这两兄弟的经历很不一般:朱祁镇由太子顺利继位为皇帝,在刚继位不久,他信心满满,很想成为一位有大作为、大成就的皇帝,可是,他却因志大才疏、自以为是而在“土木堡之战”中成了瓦剌的俘虏;他本以为当了俘虏就没救了,必将死在瓦剌营寨中,可是,他却又被明廷君臣救回了京城,当上太上皇;然而,当上太上皇之后,朱祁镇并不满足,他在一帮投机者的拥戴下,通过搞政变又重新夺回了帝位,并恩将仇报,杀了尽心尽力救他回朝的大功臣于谦等。
与兄长相比,朱祁钰的经历虽没有那么曲折,但也并不简单,他原本就没有想到会有机会当上皇帝,可是,因为瓦剌入侵、明宗被虏,他反而遇上了好机会,当上了皇帝。可是,当他与满朝文武辛辛苦苦地合力击败了瓦剌的围攻之后,他的皇位却被抢走了,而抢他皇位的正是他不忍心杀掉的,并且还是由他和大臣们将其从瓦剌营寨中救回的兄长。
朱祁镇比朱祁钰幸运,又比朱祁钰不幸。说他幸运,是因为他作为朱祁钰的兄长,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在宣宗临终前便被安排好了继承皇位,使他能顺利即位,并为他登基后留下了贤能的大臣,比如,有内阁“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佐他;此外,还有太后支持他,皇室宗亲也都认可他这个皇帝,一切都那么顺利。
说朱祁镇不幸,是因为“土木堡之战”时,他从至高无上的皇位上猛跌下来,成了瓦剌的俘虏。之后,他在瓦剌营帐中苦苦挣扎、受尽凌辱,成了明王朝最狼狈的皇帝。
朱祁镇
朱祁镇的经历够复杂的,他顺利当上皇帝,又很快成了俘虏;被救回后成了太上皇,靠政变又再次当皇帝,他的传奇经历在古代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这让明朝历史多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朱祁钰的经历也很有意思,原先,他知道自己条件不够,没有想到要当皇帝,而瓦剌的入侵却使他侥幸当上了皇帝;可是,登基之后,朱祁钰他却又不想放弃皇位,而是极力想继续掌握皇权,然而,因为他的兄长政变,使他被夺去了皇位,他被贬,又成了郕王。大明王朝的局势,在那时是那么沉浮不定,就连皇帝,都很难坐稳自己的位置,朱祁镇、朱祁钰的传奇经历,使明王朝正统、景泰年间有了风谲云诡的有趣故事。
那么,英宗朱祁镇和代宗朱祁钰,到底谁的治政能力更强,谁更适合当皇帝呢?对比这两位皇帝的治国理政能力,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第一,朱祁镇和朱祁钰两兄弟,其继位状况大不相同,一个顺利登基,有太皇太后支持,有老臣辅佐,想有一番大作为;另一个却临危即位,面对着内忧外患的困境,苦苦支撑着朝廷的大局。
朱祁镇生于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一日(1427年11月29日),其母为孙贵妃,次年二月,明宣宗朱瞻基立朱祁镇为皇太子,其母孙贵妃被封为皇后。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依遗诏,皇太子朱祁镇于次年即位,改元正统,尊奉皇太后张氏为太皇太后,尊皇后孙氏为皇太后。
朱祁镇即位之前,曾有小波折,宫中传言,太皇太后张氏欲立襄王朱瞻墡为帝,可是,太皇太后为了维护皇太子朱祁镇,召集众臣,确认朱祁镇是新皇帝,极力支持朱祁镇登基。当时,新君年仅九岁,主少国疑,朝中众臣曾请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但遭太皇太后的拒绝,张氏只是在幕后支持着朱祁镇。“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大臣请太后垂帘听政,太后曰:‘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时时勖帝向学,委任股肱,以故王振虽宠于帝,终太后世不敢专大政。”
诚孝昭皇后
张氏支持朱祁镇是非常用心的,首先,她不但拒绝自己垂帘听政,而且,她还管好她的娘家人,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其次,当时皇帝年少,有太监王振常伴左右,张氏经常训斥和警告王振,不得干坏事,不得干政,这使王振在张氏在世时,不敢擅权;再次,张氏选用仁、宣以来的旧臣为新朝的重臣,如让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辅佐英宗,以保持朝中政局的稳定和治政的顺畅。
可见,朱祁镇很幸运,年少登基,便有太皇太后的支持,有前朝老臣的辅佐。正是有了“三杨”等重臣的辅佐,朱祁镇在位初期,政绩还是不错的。边疆相对安定,吏治得到整治,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明王朝表现出了欣荣向上的局面。
明朝学者焦竑曾说:“正统间,文贞为西杨,文敏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可惜,正统初年的安宁欣荣局面却没有保持着,因为支持和辅佐英宗的重要人物都先后去世了。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去世;正统八年(1443年),太皇太后张氏驾崩;正统九年(1444年),杨士奇去世;正统十一年(1446年),杨溥去世。在六年时间内,太皇太后和“三杨”皆去世。从治国理政方面看,年轻的皇帝朱祁镇随即失去了支持和辅佐,这使朝局出现了不利的变化;但是,在朱祁镇看来,这却是他让自己摆脱束缚、放飞自我的好机会。
朱祁镇年少气盛、心气很高,他才识一般,但却野心不小,他想像他太爷爷朱棣、父亲朱瞻基一样能有征边的丰功伟绩,于是,他逐渐对朝中大臣的话听不进去,专门爱听经常陪伴他、用心奉承他的宦官王振的话。而王振没有太皇太后的管束,没有“三杨”的抑制,便肆意妄为,怂恿英宗御驾亲征,英宗亲率明军远征进击瓦剌大军。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镇亲率二十多万人马出发,往边疆进军,结果,在“土木堡之变”中,将二十万大军几乎全都断送了,损失了明朝大部分的精锐部队,而王振被极为气愤的明军将领杀了,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军抓去,当了俘虏。此时,北京已经没有精锐部队城守,京城危机,大明朝也陷入了危险之中。
朱祁钰
朱祁镇的自以为是和狂妄举动使明王朝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而他的弟弟朱祁钰却在明王朝的危机时刻,登上了皇位,他临危即位,积极应对艰难局势。
朱祁镇当了瓦剌的俘虏,而瓦剌太师也先乘机挥师进攻京城,并以朱祁镇作为要挟的筹码,力图使明廷屈服。瓦剌大军咄咄逼人,很快将兵临城下,一时之间,朝野震惊,京城人人自危,甚至豪富之家已开始转移家产,准备难逃,有些大臣也悄悄将子女送往南京。
此时,面对着巨大的危机,大明的朝堂之上却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围绕着是坚守京城以“战”来抗敌,还是“迁”都南京而避开锋芒,两派官员争论不休。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八日,孙太后临朝压阵,负责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主持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应敌之策。
在主“迁”派中,翰林院侍讲徐珵(徐有贞)以天象变化为由,力主迁都南京,以避开敌军锋芒,徐珵的南迁主张得到了一些大臣的赞同;而在主“战”派中,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反驳主张南迁的建议,他认为,南迁主张是亡国之论,在他看来,皇陵、宗庙、社稷皆在北京,决不可轻易将皇都南迁还好,,迁都将大伤元气。孙太后支持于谦等的主张。
当时,发生了“午门血案”,因“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所宠信的宦官王振被杀,英宗被虏,朝中大臣乘机发泄对王振的仇恨,他们跪在午门外,要求监国朱祁钰严惩王振的余党,而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站出来想阻止众臣,却被愤怒的群臣围打至死,而王振的外甥王山也被当庭打死。此时,朱祁钰害怕乱局扩展,急忙想回宫去,于谦则拉住他的衣袖,对他表示,王振罪当诛九族,而马顺等人也罪该当死,对众臣杀马顺的举动不应追究。朱祁钰赞同,随即下令,称马顺等罪有应得,众臣无罪。因为采纳了于谦的建议,郕王朱祁钰在大臣中的威信得到了提高。
孝恭章皇后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八日,左都御史王文上书朱祁钰,希望他能以江山社稷为重,承继大统;于谦、王直等大臣也因考虑到当时皇太子朱见深年仅两岁,为免主少国疑,联名上书,奏请孙太后让朱祁钰继位。九月,在孙太后的支持下,众臣拥立朱祁钰为帝,改元景泰,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朱祁钰登基之后,一方面是采取措施,清除太监王振的余党,以获取朝中大臣对他的支持;另一方面,他下诏给边关守将,不得听信瓦剌的借口,不得让瓦剌以明英宗的名义来骗取财物或骗开关门。而瓦剌太师也先见以英宗做威胁无效,便率领大军攻打北京。
面对着瓦剌大军对京城的巨大威胁,朱祁钰显示出一定的政治才能,他尽力争取孙太后的支持,提升于谦为兵部尚书,负责指挥京城及周边的军事力量,并组织朝中众臣,积极展开北京保卫战;他整肃吏治,及时从各处调集兵力,安定人心,积极防御。在于谦等的竭力辅佐下,朱祁钰在他登基的仅仅三个月内,便击退了瓦剌军对北京的围攻,取得北京保卫战的重要胜利。
朱祁钰虽比朱祁镇更年轻,但他比较务实、谦虚,他能信任和重用忠臣、能臣;他能听从孙太后的建议,又敢于大胆将兵权交给于谦等,因而,在危难之际,他能力挽狂澜,避免了迁都所可能带来的大败局。朱祁钰使明王朝度过了一场外敌围攻都城的巨大危机,使明廷得以延续下来。
对比土木堡之战与北京保卫战,朱祁钰比朱祁镇更适合当皇帝。朱祁镇听信宦官王振的馊主意,御驾亲征,断送了明王朝的精锐部队,连他自己也成了瓦剌的俘虏,使明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而朱祁钰却重用于谦等忠臣,取得了京城保卫战的辉煌胜利,挽救了明王朝的危机。可见,明英宗所干的是危害明王朝的荒唐事,而明代宗所干的却是将明王朝从危机中解救出来的大事。可见,明代宗的治政能力比英宗更强,对于明王朝的贡献也比英宗更大。
第二,朱祁镇捡回了一条命,但却野心不减,依然狂妄自大;他靠搞政变夺回皇位,但在治政方面,却是疯狂、自私和不守底线的。
朱祁镇靠他的弟弟朱祁钰和于谦、王文等大臣的搭救才得以回到北京,但是,他却野心不减,依然很狂妄,很不知足,不甘居于他弟弟之下,盯住皇位不放。
朱祁镇
虽然说代宗朱祁钰起初是很不乐于让朱祁镇回归的,因为他当上皇帝后就不想放弃皇权了,但是,他毕竟听取了于谦等的建议,按照孙太后的要求,将朱祁镇接回京城,并让他当了太上皇。朱祁镇回京后,居“南宫”虽没有那么自由,但是,朱祁钰念及兄弟之情,毕竟没有要了他的命,可是,朱祁镇并不满足于当太上皇,更不愿意一直居住在“南宫”内,他依然盯住皇帝的宝座。
朱祁镇乘朱祁钰病重期间,在一帮政治投资分子的支持下,在宫中搞政变。当时,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徐珵)、都指挥使石亨、宦官曹吉祥、都督张軏、都察院左都御史杨善、太常卿许彬等,拥戴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位,使朱祁镇重新当上皇帝。
朱祁镇复位后,废朱祁钰为郕王,并对景泰时期的旧臣进行大清算,他不再尊重孙太后,重用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佞臣,以叛乱为名,把原来将他从瓦剌救回来的于谦、王文等当街问斩,而对于谦等在北京保卫战中的巨功视而不见,滥杀功臣贤臣,不择手段地强化自己的皇权专制统治,对于谦等必置之死地而后快。
朱祁镇为了巩固皇权,不守任何底线,他利用石亨、徐有贞等杀了一大批当初拥立朱祁钰即位的功臣之后,又反过来,将当时拥立他自己复位的治投机分子石亨、曹吉祥等也进行了清算,石亨坐狱瘐毙,曹吉祥被磔刑于市。在朱祁镇心中,只有皇位,没有其他的一切。
朱祁钰
朱祁镇复位之后,滥泛杀有功之臣,使政权逐渐陷入混乱,朝中各派相互争斗,政治日渐腐败,明朝的危机一天天加重。所以,从品德和治政能力来看,朱祁镇比朱祁钰要差得多。
《明史》评论说:“明代皇位之争,而甚无意义者,夺门是也。”
世事常不公平,当皇帝干得不错的,却干不了长久;而当皇帝干得不好的,却能两次当皇帝,一次当太上皇。朱祁钰从危机中挽救了明王朝,重用忠臣名将,但却被夺去皇位;而朱祁镇狂妄自大,轻率地御驾亲征,断送了明朝的大部分精锐部队,被恩将仇报,斩杀功臣,却能两次当皇帝。
当然,整体上看,景泰帝朱祁钰比朱祁镇更适合当治理天下的皇帝,而朱祁镇比朱祁钰更善于搞权谋,搞专权统治。
朱祁钰更有大局观,更能容人,敢重用大臣,在危机时刻,能扛得住压力,他力挽狂澜,确保大明江山能转危为安;而朱祁镇在被接回京城后,不满足于当太上皇,搞政变,杀功臣,清除异己,重用投机分子,造成朝局大混乱。如果说朱祁镇有成就的话,就在于他留下遗诏,废除了明朝的人殉制度。
后来的明朝皇帝,对朱祁钰的评价是比较高的,比如,明宪宗曾评价朱祁钰说:“朕叔郕王践阼,戡难保邦,奠安宗社,殆将八载。” “拔擢贤才,延揽群策。收既溃之士卒,却深入之军锋。保固京城,奠安宗社。申严战守之师,再遣奉迎之使。……始终八载,全护两宫。仁恩覃被于寰区,威武奋扬于海宇。”而《明史纪事本末》评价朱祁镇说:“英宗不感生还,反疑予敌。谦死东曹,登贬南都,忠臣义士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