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蜀汉北伐最大累赘,看南中40年混乱就懂,不是诸葛亮姜维不给力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清风自来论古今的《蜀汉北伐最大累赘,看南中40年混乱就懂,不是诸葛亮姜维不给力》,希望大家喜欢。
引言:
三国的蜀汉政权,在我看来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理想主义的政权。
这理想主义从建国者刘备那儿而来,一个复兴汉室的大旗下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四方英豪。
刘备中道崩组,让后续的诸葛亮成了这理想的带头人,在诸葛亮践行理想下,才有《出师表》的言辞恳切,才有诸葛亮的五伐中原,以及诸葛亮继承者姜维的九伐中原。
前仆后继的理想主义者,用行动诠释了一个理想主义的国度。
因义而聚的他们,是一群骄傲的人,也是一群悲催的人。
这群人抒写了无数悲情的故事,也给了后人无尽的反思。
这反思背后,有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当然也有战略之争。
关中是心心念念的目标,那么蜀汉对于自己的大后方南中又如何?面对这两个战略方向,蜀汉是如何抉择的?
答案是致力于关中,却力有不逮,原因就在兼顾南中的经营。
结果南北并重之后,反而让南中成了北伐累赘,进而成了北伐兵力不足的根源。
(刘备去世后格局)
一:诸葛亮时代。
公元225年秋,稳定了蜀汉局面,恢复了和东吴联盟的诸葛亮,终于腾出手来开始准备进取。
为了能在北伐时无后顾之忧,为了平定刘备死后发生的大后方动乱。
诸葛亮发起了平定南中叛乱的战争。
在数次军事行动后,在马谡的谋划下,诸葛亮平定了南中叛乱,获得了辉煌的战果。
南中蛮族一万人被整编进蜀汉军队,组成了精锐的无当飞军。
但这和平稳固的状态并不持久,也不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在七擒孟获后,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南中问题,也不是《襄阳记》所言的那样: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
(诸葛亮和孟获)
这一切都不是真的!
真实的情况是,诸葛亮前脚刚走,后脚南蛮就发生叛乱,杀掉了蜀汉守将继续占山为王!
这叛乱有多严重?看吕凯的遭遇就懂了。
刘备死后,南中雍闿叛乱,当时永昌郡出现了两个力挺蜀汉的豪族吕凯和王伉,他们的坚决抵抗让蜀汉维持了后方的相对稳定。
在诸葛亮北伐平定南中后,为了表彰他们的贡献,诸葛亮封吕凯为云南太守,王伉为永昌太守。谁曾想这两个人,在诸葛亮回军后,就遭遇了南蛮军队的进攻。
自那以后吕凯就在史书上消失了,至于去哪了?答案是战死了!
以凯为云南太守,封阳迁亭侯,会为叛夷所害,子祥嗣。而王伉亦封亭侯,为永昌太守。
按照《蜀世谱》所言他的结局:守正节,看,十有八九是因为不愿意投降被杀了。
后续这场叛乱,因为建宁土豪李恢出兵帮助在平定!
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锄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
在李恢帮助稳固南中之后,诸葛亮秉持除恶务尽的原则,干掉了坚定的反对派,还将不少刺头豪帅迁移到了成都监视软禁,因为这举措,才有南中人的供给金银丹漆、战马耕牛的情况出现,他们的乖乖听话是遭遇了二次打击之后。
随后岁月,诸葛亮开始了北伐中原的节奏,南中大乱子不多,小乱子不断,但诸葛亮也无力顾及。无力顾及的诸葛亮,公元233年,又遭遇了南蛮头人刘胄的叛乱。
(诸葛亮北伐)
一看后方出问题,诸葛亮派遣马忠、张嶷帮助戡降都督张翼平定了叛乱,然后诸葛亮就倒在了北伐的路上。
十一年,南夷豪帅刘胄造反,扰乱诸郡。征庲降都督张冀还,以忠代冀。忠遂斩胄,平南土。
只是这平定也是表面上的,因为越嶲郡的叟人一直不服蜀汉管理。
诸葛亮一直到死都没空去管南中的事情,弄的蜀汉委派的越嶲太守连去治所上班都不敢,办公地点居然在治所八百里外的安上县,蜀汉对于越嶲郡的统治名存实亡。
初,越氓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县,去郡八百馀里,其郡徒有名而已。
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只是给平定南中,经营南中开了个头而已,后续的他专心北伐,并没有投入国力经营南中,用的手腕则是依托李恢和王伉这样的南中豪族维持地方上的稳定。
但这一切,随着诸葛亮的去世,也发生了改变!
(诸葛亮之死)
二:叛乱不断的后诸葛亮时代。
公元234年到240年这七年间,因为诸葛亮去世,还有费祎主政致力于恢复国力,以及姜维的官职不够高的影响,蜀汉都没发起对于曹魏的进攻。
主要目标不进攻,费祎就将目光盯上了大后方的南中。
在这段时间,绥降都督的驻地,也从离中央更近的牂柯郡平夷县,迁到了深入南中的建宁郡味县。
初,建宁郡杀太守正昂,缚太守张裔于吴,故都督常驻平夷县。至忠,乃移治味县,处民夷之间。
这迁移军事驻地的做派,无疑是强化南中军事存在的举措,也是对南中叛乱的军事反制。
要压制南中区域的地头蛇,兵马必须够,粮草必须足,要不然谁去也没用。
蜀汉政府的支持,让庲降都督马忠有了底气。
这也等于废弃了诸葛亮时代,不留兵、不运粮用南中豪族维持统治的举措。
马忠在将庲降都督驻所迁移到建宁郡后,干得非常不错。
恩威并施下,让南蛮人对他爱恨交织。在稳定了数年局势后,公元240年,觉得局势稳定的蜀汉中央政府,认为可以收拾最不听话的越嶲郡叟人了。
(费祎主政)
随后马忠部下张嶷成了新任越靼太守,带了一群部队去越嶲郡镇压叟人。
三年(240年)春,使越靼太守张嶷平定越巂郡。
张嶷去了之后,也用恩威并施举措,杀了苏祁邑君冬逢、魄渠兄弟,并且公开处决了杀死龚禄的凶手李求承,还用怀柔的方式,让不少南蛮臣服。
经营越巂郡三年之后,张嶷让南蛮臣服,也让越嶲治所搬回到了邛都县。
时论欲复旧郡,除必为越通太守,嶷将所领往之郡,诱以恩情,蛮夷皆服,颇来降附。
稳定了越巂郡后,张嶷将目光盯上了盐铁漆资源丰富的定莋、台登、卑水三县,带着自己的军队,顺利平定了三县。
完成平定之后的张嶷,后续又在越巂郡设置了营军和斯臾军,还在中央支持军备后,又组建了几只新军,确保了对南蛮叟人的绝对压制。
随后数年,南蛮时局稳定,蜀汉大后方稳定后,终于开始了小规模的北伐。
(姜维北伐)
三:后费祎时代。
公元253年初,蜀汉主政的费祎遭遇了刺杀,随后蜀汉战略重点转移,开始了致力于北伐的时代。姜维终于不会因为每次出兵仅仅一万人而不满了。
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姜维传》
这段话的背后,是姜维的憋屈。
每次他要北伐的时候,都遭遇了费祎的限制,以至于姜维连续五次北伐,全部无功而返。
这有蜀汉国力不济的因由,也有战略重心不在关中的原因。
战略上的两边兼顾,让蜀汉用20年时间强化了对于南中的经营和控制,却让北伐力有不逮。
失去了费祎的掣肘之后,姜维立马在公元253年率领数万大军全力北伐,并且在公元254年将镇守在南中越嶲郡张嶷军召唤到了前线。
然后悲催地张嶷在加入了姜维北伐序列之后,就在同年的北伐中战死了。
战死的张嶷,标志着蜀汉经营南中战略的结束。
这集中力量进攻关中到底对不对?
耗费20年时间稳固大后方到底对不对?我不好下定论,只能说几个战略机会!
在这20年时间中,曹魏先后遭遇数次内斗和外斗,平定鲜卑柯比能,进攻公孙渊,诸葛恪的北伐,和内部发生高平陵政变,这些都是蜀汉可以借力的战略契机。
姜维每一次都积极进攻,只是受制于兵力,此次无功而返。
这或许就是蜀汉的困局,大举北伐吧,后方不稳,不北伐吧,理想无法践行。
于是持续20年的南北兼顾战略,让蜀汉只能左支右绌。
(姜维的憋屈)
尾声:
如果蜀汉当时全力进攻关中,真就创造了奇迹,攻克了关中占据了潼关,或许还有一线复国希望!
至于这能不能成真,我们都无法预见,只能说纸上谈兵了。
这局势,真是苦了诸葛亮和姜维!
不是他们不给力,是情况太复杂!
参考书目:
《三国志.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
《华阳国志》
《汉晋春秋》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三国志.姜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