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古代每逢打仗就说粮草不足,那不打仗的时候军队难道不吃饭吗?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皓然文化的《古代每逢打仗就说粮草不足,那不打仗的时候军队难道不吃饭吗?》,希望大家喜欢。
大家好,我是昊童,一个专注中国古代史的90后小编
今天早上有位老哥私信昊童,问了我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如标题所示,古代每逢打仗将军或大臣都会推说粮草不足,或要求在未开战前就备好粮草。但问题在于,士兵还是那些士兵,但不打仗的时候怎么就没听说有人反映粮草不足呢?
对于这个问题昊童有总结了这么几个看法,今天就和各位老哥一起分享一下。备注,以下内容皆为昊童个人见解,不喜勿喷,谢谢
(想直接看答案的朋友可直接滑到最下面)。
其一,士兵也得屯田
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而且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士兵就已经不是单纯的士兵了。举个例子,春秋战国时期除了魏国的魏武卒之外,其余各国都没有基本脱产的职业军人。说的直白点,各国的士兵其实都是农时为农,战时为兵,根本不存在专门打仗的的职业军人一说。
而且,这个制度在后来的千年时间里都未得到根本的改变。直到唐玄宗天宝年间,因为唐朝的国力已经达到了巅峰,而且也不再需要这种并不是特别专业的军人,所以才彻底废弃了这种农时为农,战时为兵的特殊存在。
因此,在唐朝之前的古代,士兵们在不打仗的时候可以通过种田来达到自给自足。可一旦发生战乱,这些士兵就无法继续屯田,所以也就必须要仰仗朝廷来供给粮食。这里提一句,此类制度在古代统一被称为,府兵制。
其二,远水解不了近渴
古代打仗往往不会发生在自己的国土,而一旦出了自己的国土,那么无论是士兵或将军,都会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将粮食运到前线。昊童可以为大家简单的列举几个例子:
秦朝为抵御匈奴就在边塞修建了长城,但从关中向长城每运输30石粮食,最终只有1石能抵达,剩下的29石都因为各种原因损失在了路上。而到了汉武帝远征西域和匈奴时,甚至达到了从长安每运输200石粮食,才能有1石到达前线的恐怖比例。另外,古代骑兵的消耗更是异常巨大,说的通俗点,一匹战马的口料几乎是人的五倍还要多。
因此,只要战场稍微远离本土,发动战争的一方就要承担起巨大的粮食运输成本,而且这种成本非但不能避免,还会随着军队的逐渐远去而愈发严重
(古代的少数民族没有这种忧虑,因为他们可以肆意掠夺)。
其三,时间太长成本太大
打仗从来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结束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每天的粮食消耗也在不断的增加。这里的增加指的不全是士兵的消耗,也包括后勤人员的消耗。昊童之前看过资料,古代打仗每供养一名士兵,后勤就得多出十个人,而且随着时间的增长,这种后勤人数还得增加。
因此,我们所看的粮食消耗,其实不全都花在了作战上,也有一部分是花在了后勤保养上。另外,古代的士兵往往没有很高的觉悟,他们打仗就是为了吃饱饭,而古代油水不高所以人员的饭量本就很大。再加上打仗是个力气活,所以粮食消耗就比平时还要大。
除此之外,打仗除了考虑战胜之外还得考虑战败和平手,而且无论胜负或平手,朝廷都得给伤亡的士兵发放抚恤。尽管会有人从中贪污腐败,但对于朝廷来说这笔开支依然是无法避免且异常巨大的。更为重要的,这笔开支一般情况下也是算在战争的粮饷消耗上的,别的不说,起码作为全军主将和皇帝,一定是会对这笔开支做到心中有数。
综上所述,古代每逢打仗之所以会出现粮草不济的情况,无非是因为一旦打仗士兵就无法屯田自给,战线拉的越长运输成本就越高,时间越长后勤消耗就越大,士兵伤亡人数越多后期发放抚恤的数量就越大
(这还不算盔甲兵器及战马的消耗)。
历年今日:1908年6月19日,清廷将电报收归官办;1925年6月19日,省港大罢工爆发;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