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科普大全 > “流寇”南明晋王李定国,半生流寇半生忠臣,彪悍的人生逆转要如何解释?

“流寇”南明晋王李定国,半生流寇半生忠臣,彪悍的人生逆转要如何解释?

时间:2022-09-21 21:05:19来源:历史有看点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历史有看点的《南明晋王李定国,半生流寇半生忠臣,彪悍的人生逆转要如何解释?》,希望大家喜欢。

1662年(康熙元年)六月二十七日,暹罗景线的军营中,一名中年人奄奄一息,向跪在床边的儿子交代后事,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大呼“宁死荒徼,无降也”,然后倒向一边气绝而亡。 这位中年人,正是明末清初风云人物之一,南明晋王李定国。临死之前叮嘱其子,宁死荒野也不要投降满清,最后一刻仍然保持着他对南明的忠贞和尊严。 几百年来,李定国的事迹在云贵高原和湖广地区经久流传,并被当地人民奉为精神脊梁一般。晚清革命党人起义时,蔡锷等仍然以李定国为榜样,章炳麟也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人们记住了李定国的忠贞、他的勇猛,但他以一个谤满天下的“流寇”之身,为何主动投入南明阵营,一己之力与满清缠斗近二十年,最终又成为誉满天下的“忠臣”呢?半生流寇、半生忠臣,这样的人生大转折,以及后半生如此的坚持,李定国的内心到底深埋了什么样的信念?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农家子弟,被迫加入农民军(“流寇”) 李定国的早期经历,官方史书几乎没有提及。连他的家乡到底是榆林、还是延安,也没有定论。因为穷苦出身又身在流寇,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谁还会在乎他年岁几何、怎么成长的呢,即便是张献忠的义子,没有记录也很正常。 明末遗老王夫之的《永乐实录》中,总算是简单交代了李定国的早期经历,虽然也是囫囵不清,但至少可以让我们一窥李定国后来人生轨迹的渊源。 《永乐实录.李定国传》记载,“李定国,字宁宇,陕西榆林人。本农家子,十岁为张献忠所掠,喜其貌度不恒,养以为己子。献忠养子四:孙可望为长,定国次之,刘文秀、艾云枝次之。……” 李定国从小在陕西榆林的农民家庭长大,跟张献忠是同乡。也正因为如此,十岁时李定国才会被张献忠掳掠,然后在农民起义军(“流寇”)中拼杀将近半辈子。 当时的陕西,天灾人祸不断,各种自然灾害,以及严重的土地兼并。这片土地,再也养活不了两百年来膨胀的人口了,良人也被迫成为流民。遇到李自成、张献忠振臂一呼,为了糊口的流民就此摇身一变成为“流寇”。 李定国也许不情愿,但这并不是最坏的命运,被活活饿死、或者被农民军、官军杀死,那才是最悲惨的命运。无论如何,李定国“流寇”的标签是贴的稳稳当当得了。二、内心有“纲常”价值观,才会选择“扶明抗清” 李定国也可以说得上是幸运,因为长相不凡、身高八尺、眉清目秀,很招张献忠的喜欢,与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一起被收为义子。而李定国是这些义子中,最独特的那一个。 《永乐实录.李定国传》记载,“……定国长八尺,眉目修阔,躯干洪伟,举动有仪度,于群盗中独以宽慈著。……读《通鉴纲目》,略通大义,不乐为盗。” 李定国独特之处在哪里呢?首先,最重要的一条,李定国读《通鉴纲目》,懂得大义,对自己深陷“流寇”并不情愿。其次,为人本性宽宏大度、心底较为仁慈,“于群盗中独以宽慈著”。 大家也许有疑问,为什么李定国读了《通鉴纲目》这部书,就能深明大义呢?那就要来看看《通鉴纲目》是一部什么书,书中讲了些什么。 《通鉴纲目》是由朱熹编著的理学经典书籍,用《春秋》《左传》的笔法,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重新编写,目的在于“辨名分,正纲常”,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 李定国喜欢读《通鉴纲目》这样的书,正说明他其实更向往一个上有皇帝、下有忠臣的纲常社会,而不是颠沛流离、杀人如麻的“流寇”生涯。 这才是李定国最深层的价值观和内心夙愿,他要通过某种行动来撕掉身上“流寇”的标签。这也是为他后来“扶明抗清”,并对永历朝廷孤忠到死的根本原因。 《小腆纪年》第十八卷记载,李定国在衡阳大捷后,曾对属下说了一番肺腑之言,“涕泣谓其下曰:不奉少陷军中,备尝险艰,思立尺寸功,匡扶王室,垂名不朽。”这番话完全符合他之前的价值观,“匡扶王室,垂名不朽”。 对比孙可望,李定国在对待永历帝和复兴明室的态度上,也确实体现两个人在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 一个尊重有加,一个飞扬跋扈;一个把永历视为高高在上的君王,一个把永历当做可拿可捏的棋子;一个苦苦支撑到底,一个转身投降满清;一个把复兴明朝作为终生事业,一个把威福自重当成家常便饭。三、因为通兵法,才有能力实现“扶明抗清”的价值观 《永乐实录.李定国传》记载,“……定国……喜接文士,通兵法、纬象……所部将二万人,随献忠驰突豫、楚。” 李定国身在农民军中却喜欢结交文人,与其他农民军将领截然不同。而且年纪轻轻就喜欢读兵法,还能通兵法、经纬之学,可见他是有一定学问和见识的。 《鹿樵纪闻·卷下》曾记载,1641年张献忠进攻襄阳的时候,李定国亲率二十人,乔装成明军骑兵,夜入襄阳城,配合张献忠里应外合轻松拿下襄阳,可算是有勇有谋。“以二十骑夜叩襄阳城门而入”,“遂克襄阳”。 加入南明朝廷之后,对清军的作战也很能体现李定国的军事才能。“两厥名王,天下震动”,收服湘桂两省大片领土,是最好的证明,这无需多言。当然,由于孙可望的猜忌和掣肘,“两厥名王”的战果丧失大半,让李定国的忠诚显得更让人心酸。 而孙可望投降以后,整个永历朝廷就只剩下李定国一人足以稳定大局。自1657到1662年,李定国一人支撑整个南明朝廷,前后将近五年时间,也足以证明他在军事上的部署和指挥能力。 也正是有了在军事上的能力,才实现了李定国对南明朝廷的忠诚保护,实现了他内心的“纲常”价值。赵尔巽在《清史稿》为李定国立传并有一番评语,“定国以降将受命败军后,崎岖险阻,百折而不挠,比之扩廓帖木儿、陈友定辈,何多让焉。”

李定国一生确实“崎岖险阻”、百折不挠,他前半生是转战南北的“流寇”,后半生是擎起永历小朝廷的南天一柱。 他对南明朝廷,也许看似有些愚忠,但在李定国自己看来,能够驰骋疆场为自己心中的“纲常”效力,真可谓死而无憾了!相比于郑成功等其他南明人士,他的忠诚更显得让人扼腕和心酸!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