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奋斗十载,荒诞半生:万历皇帝赶上了一个时代,也错了一个时代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老严拍案论古的《奋斗十载,荒诞半生:万历皇帝赶上了一个时代,也错了一个时代》,希望大家喜欢。
万历皇帝朱翊钧10岁登基,58岁去世,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前10年勤而好学,敏而多思,后38年日渐懒惰、贪于享受,又是明朝执政最虎头蛇尾的皇帝之一;生于世界变革的之时,拥有治世救国之臣,却只是草草而终,让明朝错过了最后一个起死回生的机会。
▲万历皇帝历史画像
万历皇帝童年过得非常辛苦,虽然父亲是一个不怎么管事的人,但给他请了一大堆老师,最关键的是,他的母亲是一个异常严格的人,对他有着几乎苛刻的要求:
其母李氏“教子颇严。帝或不读书,即召使长跪。每御讲筵入,尝令效讲臣进讲于前。遇朝期,五更至帝寝所,呼曰‘帝起’,敕左右掖帝坐,取水为盥面,挚之登辇以出。(《谷山笔麈》卷二)
好在朱翊钧对此并不是很反感,甚至还很乐意接受,很快他就成为了一名优等生,“朕五岁即能读书”。
▲万历皇帝影视剧照
如果按照这个形势发展下去,以他爷爷的寿命来算,等他30多岁登基当上了皇帝,应该是一个优秀的帝王。然而历史并没有给予这个聪明的少年太多的成长时间,因为他老爹年仅36岁就去世了,这个时候他只有10岁。
这让朱翊钧以及他的母亲李太后都措手不及,“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高拱这句话其实并没有说错,10岁的朱翊钧确实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这点李太后知道、朱翊钧知道,张居正、高拱、冯保都知道。
但是只有高拱说了出来,于是高拱在这场政治博弈中出局了,当然出局的不只是高拱,还有另外一个被吓死的高仪,于是三个辅政大臣就只剩张居正一个了。
▲张居正与李太后影视剧照
高拱走了,高拱的那句话在众人心头萦绕,十岁的朱翊钧该如何治天下?李太后与张居正一商量,还是以学业为主,暂时不要亲征,这也符合穆宗遗诏“讲学亲贤”的要求。
当然,朱翊钧被拉去学习了,国家自然由内阁首辅张居正暂时代管,只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个“暂时”竟然持续了十年,直到张居正在万历十年病逝,才算真正结束。
在这十年时间里,张居正借朱翊钧之手,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完成了史诗级别的“隆万改革”;而朱翊钧在张居正的教导下,也是愈加成熟。根据《万历野获编》记载:
故十年之中,“圣学日新,坐致太平之治。昔英宗御极亦在幼冲,初不闻三杨诸公有此朝夕纳诲,遂使王振得盗国柄,几危宗社。则今上早年励精,真可只千古矣”。
▲张居正影视剧照
然而,对朱翊钧来说,随着年龄增长的不仅是知识,还有逆反的心理。10岁时他视张居正为辅政大臣,感激张居正替他治理国家,可能到15岁时还会感激,但到了20岁,这种感激就基本没有了,毕竟,当年他爷爷嘉靖15岁就智斗杨廷和,18岁就掌控朝局了。而此时,他还只能老老实实当个学生。
所以,我相信这点会令万历皇帝非常不满。不过他的这种不满,很快就消失了,因为万历十年,张居正病死了。对于明朝而言,这是一种莫大的损失,对于万历皇帝而言,这却是一个莫大的利好的消息。
▲万历皇帝影视剧照
得以解脱的朱翊钧本以为终于可以为所欲为了,然而他发现,除了清算张居正和冯保这件事,其他的事情,他依然不能完全说了算。
比如说册立皇太子,他想立朱常洵为太子,百官想立朱常洛为太子,他态度坚决,百官也据理力争。
既然这样,那就闹吧,毕竟他爷爷嘉靖就是闹了一次“大礼仪”才得以独揽朝政的。事实证明,他真的太高了自己,这件事不亚于“大礼仪”的“国本之争”,闹了十五年,以群臣的胜利结束。
未几,郑贵妃生子常洵,有宠。储位久不定,廷臣交章固请,皆不听。二十九年十月,乃立为皇太子。(《明史·本纪第二十一·神宗二》)
▲万历皇帝影视剧照
输掉了这场君臣博弈,对朱翊钧打击很大,于是他以拒绝见大臣表达自己的不满。对于万历的这种行为,朝臣谢杰上书曰:“陛下孝亲、尊祖、好学、勤政、敬天、爱民、节用、听言、亲亲、贤贤,皆不克如初矣。”(《明史·谢杰传》),然而并没有得到什么回应。
“台省空虚,诸务废堕,上深居二十余年,未尝一接见大臣,天下将有陆沉之忧。”(《明史·神宗本纪》)“部、寺大僚十缺六、七,风宪重地空署数年,六科止存四人,十三道止存五人。”(《明神宗实录》)
皇帝不管事,自然让很多人感到有可乘之机,而且当时又没有一个能够力压群雄的人物出现,于是大家索性组团,于是明朝历史上最严重的党政就此开始,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交替出现,本来就已经是风雨飘摇的明朝,又陷入了巨大的内耗之中。
▲万历皇帝影视剧照
相比于内耗,朱翊钧对明朝更大的危害在于,他将自己锁在宫中同时,也把明朝锁在了这一片大陆之上。
这个时期,世界格局正处于大变局之中,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初步显现,意大利、日耳曼、瑞士、、西班牙、英国等均派人到中国,要么是传教,要么是祈求通商。伊丽莎白一世甚至还给朱翊钧写了一封信(因故未送到),这本是中国接纳世界、融入世界并借世界力量解决内部矛盾的大好机会,但是朱翊钧选择了放弃,至少没有全力去推动。
假如万历皇帝能够正确看待“国本之争”,在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中,表现的更加沉稳主动一点,或者至少如同万历十年至十五年期间,未必不能转移国内矛盾,帮助明朝起死回生。
只可惜,历史不接受“假如”。
▲荷兰约道库斯·洪第乌斯编制的万历三十八年明朝版图
历史把接力棒传到朱翊钧的手里,给了他一颗足够聪明的大脑,为他打开了一扇有可能名垂千古的大门,只可惜他为自己画了一个圈,即圈住了自己,也圈住了明朝。圈里经济崩溃、官场腐朽、党争激烈,圈外破而后立,蓬勃发展,只是他已经不愿意睁眼去看一看这外面的世界了。
最后,给出《明史》对万历皇帝的评价:
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继乃因循牵制,晏处深宫,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与名节之士为仇雠,门户纷然角立。驯至悊、愍,邪党滋蔓。在廷正类无深识远虑以折其机牙,而不胜忿激,交相攻讦。以致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
声明:文中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