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科普大全 > “阳城”阳城董封燕氏世系图碑初探

“阳城”阳城董封燕氏世系图碑初探

时间:2022-09-18 10:37:49来源:考古快递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考古快递的《阳城董封燕氏世系图碑初探》,希望大家喜欢。

阳城董封燕氏世系图碑初探

《文物世界》 2018年02期 燕 飞

摘 要∶本文整理归纳了《明处士器之燕公讳大才配张孺人之墓》碑上刊刻内容和世系图的信息,对董封燕氏家族的来源和迁徙路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阳城董封燕氏 迁徙

《明处士器之燕公讳大才配张孺人之墓》碑(下文简称《燕大才》碑),刊立于清嘉庆五年庚申(1800年)三月清明,现存山西省阳城县董封乡董封村东北,董封燕氏祖茔内。碑外建有碑亭,为砖石结构,平面略呈正方形,四面皆开拱形门,外顶为前后坡面硬山顶,顶覆灰筒瓦,砖雕脊饰、吻兽,内顶为砖砌穹窿顶,顶部有石刻八卦图。前面匾额书∶“燕氏祖茔”,两侧石刻楹联∶“二百年箕裘罔隧,十三世交派攸兮”。

《燕大才》碑长1.1米,宽0.53米,通高2.5 米,梯首青石碑,下设长方形底座。碑阳正中楷书“明处士器之燕公讳大才配张孺人之墓”,标明此碑志妣考合葬。碑左侧有数行小字,系燕大才的曾外孙田六善,撰写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内容是追溯董封燕氏一支的家族史而碑阴额首书“燕氏世系”,下刻有自燕大才,下迄嘉庆五年(1800年),燕氏家族十三世宗派世系图。民国阳城大儒杨念先、杨兰阶、田九德编纂《阳城金石录》,广搜阳城历代碑碣,未知何故,并未将此碑收录。由于未加著录,燕氏宗族的派衍情形,亦不见于诸氏编撰的《阳城县乡土志·氏族志》中。第三次文物普查时,首次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尽管有文字简介,但限于体例,编者未有发凡。

本文试图挖掘家族简史和世系图中的有价值的信息,初步探讨董封燕氏家族的来源、迁徙路径及原因、宗派谱系、姻亲关系等内容,为宗族、移民、区域社会变迁等学术研究提供高精度和信度的金石材料。

阳城董封燕氏家族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清康熙二十四年田六善所撰写的碑文中。文共五列,满列62字∶第五列44字,共292字;为研究者参考之便,现将碑文遂录如下∶

“呜呼!此吾外曾祖之墓也。外曾祖姓燕氏,讳大才,字器之,行二。处明之季,传其恬退自若,有隐君子风。外曾祖母张氏,亦以妇宗母范,闻于里党。按燕氏派出召公,』郡分范阳。孔门有燕汲,宋有燕肃;北朝有烟罗子,此皆世远无考者。阳城燕氏来自长平赤土坡,居小桃河,故其地多以燕氏得名,若燕家岩、燕川、燕家井,皆燕氏』蕃衍其间。至讳成公迁北次营。明洪武七年元孙广公为立石。至外曾祖始迁居董封,生子三∶长国清,余外祖也次国先;又次国廉。清生怀明、怀忠;先无嗣。廉生怀』义、怀新、怀夫、怀禄。此地山水明秀,风俗敦宠。外曾祖卜居于斯地也,亦曰∶世世子孙,可耕可读,相时而动,无慕纷华。于子若孙,盖不胜有厚望焉。舅氏勉乎哉!守祖』宗之邱墓田园,长子孙之力田孝悌,继继承承,无堕先业,庶不负外曾祖之志也。夫今当立石,谨序其大略如此云”

碑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外曾祖燕大才及燕张氏品行道德的褒扬∶第二部分“考”燕姓的族源,以及燕氏家族在历史上的名人。尽管与阳城燕氏没有直系关系,但这种“比附”在当时,甚至现在都是常用的写作手法。田氏对此也有声明,“(前述燕姓名人)皆事远无考者”。田氏谨慎进行燕氏姓氏起源的考据,而不溢美专颂,反映了其客观的写作态度,以及严谨的学识第三部分介绍阳城燕氏的祖籍、迁徙、繁衍以及明末清初的世系分支∶第四部分则强调董封村“风水”和宗族派衍,表达作者美好的祝愿。由于撰于清康熙年间,当避圣祖玄烨之讳,故而田六善将“玄孙”转写为“元孙”。

第二部分是笔者讨论的重点。从碑文内容来看,阳城董封燕氏家族及其祖上,迁徙不止一次。阳城燕氏,目前所知道最早的始迁地,文中明确指出是“长平赤土坡”。“长平赤土坡”,今人考证乃高平金门镇。金门镇得名,源自高平邑之金门山。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44,“金门山,在(高平)县北五里,其山崖土赤如金,当赵垒之门,因号金门山。”宇金门镇又名“赤土坡”的证据,主要依靠一块镌刻于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年)的“古金门镇”匾。正文“古金门镇”,右起竖写小字,“赤土坡”叫。作为区域移民的重镇,“赤土坡”是阳城很多姓氏的始迁地。不同的家谱、金石资料中,又有"上党泫氏赤土坡”、“泫邑赤土坡”等不同的书写表达。自高平迁徙至阳城小桃河(今淘河)之后,燕氏家族并非一直居于某地。根据田六善碑文记载,至少在康熙二十四年之前,燕氏在阳城境内至少有两次迁徙。第一次由小桃河迁徙至北次营;第二次由北次营迁徙至董封村,即田六善的曾外祖父燕大才的这次迁徙。

迁徙的原因,田六善的志文中没有明言。但缘由,并非毫无头绪。小桃河,自从燕氏到此经营之后,人口繁衍,户数增长,这一点从碑文中提到聚落营建促进地名人文化的进程的文字可见一斑,“自长平赤土坡居小桃河。故其地多以燕氏得名,若燕家岩、燕川、燕家井皆燕氏蕃衍其间。”经过两百余年的繁衍,小桃河的人口承载力达到一定限度,燕氏家族自然分化亦逐步开始。从燕大才在家中排行第二的男丁情况来看,不排除移民迁徙的直接动因是另立门户。至于燕大才由北次营迁徙至董封,成为董封村燕氏一支的始迁祖,年代可推定到明代末年。这也是田六善撰写墓志时,特意提到“明处士”的原因所在。

燕氏家族由高平始迁阳城的时间点,碑刻中没有明言,田氏没有进行稽考。但这一问题,并非全无头绪。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正视碑文中出现的唯一时间点,即碑文中“至讳成公迁北次营,明洪武七年元孙广公为立石。”由是可知,明洪武七年(1374年),燕广公立碑纪年其五世祖燕成公。据此可推知,燕成公时,小桃河的燕氏一支,迁徙至北次营燕成公的活动时间,已经是元代中期确定这一时间基准点,甚为重要。尽管燕成公和燕氏始祖之间的辈数,无从稽考。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燕氏始祖自长平赤土坡迁徙小桃河(今淘河),时间上限或可溯至金元之际。这是目前所知道自高平赤土坡迁徙至阳城诸氏中,始迁年代时间最早者。从另一个角度讲,作为区域移民中心的赤土坡,有着颇深的历史渊源。

就燕氏家族迁徙的空间轨迹来看,与已知由高平赤土坡迁徙阳城诸氏相比有较大不同。燕氏始祖由高平始迁至阳城县的西北角,并在阳城西乡内小范围的迁徙。笔者统计《阳城县志·姓氏》,结合刘伯伦氏的调查,发现由高平赤土坡迁徙至阳城诸氏的聚落,绝大部分分布在东乡、南乡,在高平至阳城交通路线的左近由于家谱未能一一目睹,是否初迁地就是东乡、南乡,不敢妄下结论。至于西乡,则只有固隆魏氏。《燕大才》碑,提供了高平赤土坡始迁阳城西乡的又一材料。如果说交通便利,可以解释大部分家族选择东乡、南乡作为落脚点的话∶燕氏选择僻在一隅,且自然条件较差的西乡作为初次落脚点的缘由,则需要进行考察。遗憾的是,笔者亲自赴淘河进行口头访谈,询问当地的燕氏后裔,但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释。

《燕大才》碑阴,刊刻了董封燕氏十三世世系图。图首为燕大才,其有子嗣两子,以昭穆为序左右分列,下列六孙,“(大才)生子三∶长国清,余外祖也;次国先;又次国廉。清生怀明、怀忠;先无嗣。廉生怀义、怀新、怀夫、怀禄。”以二子六孙为源头,下列各支系谱∶各支所生子女,皆分支挂线,曲折分明。姓名旁注各自字号、迁出者、迁徙地、宦绩、功名等亦备注详列,间或有配偶姓氏。今人研究者将此类碑归入先茔碑。

世系图中,两大支的谱系在“五服”之内,选用唯一的“字”,排序班辈,无容紊乱。第二世为“国”、第三世为“怀”,第四世为“起”,第五世为“振”。排序之“字”,或偏旁相同位置则或在名中,或在名尾。“五服”之外,宗派歧分,丁男众多,选字已非唯一,位置亦多样。

就丁男数量来看,田六善时,燕氏第四世丁男14人,第五世丁男32人,第六世丁男62人,第七世丁男104人,第八世丁男137人第九世丁男155人,第十世丁男132人。从第四世到第十世,丁男数量呈几何上升。理解这一点,需要结合大的历史背景,该段时间跨度恰好在史称“康乾盛世”之际,下限在乾隆中期。一方面,燕氏家族财富积累∶另一方面,“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刺激。《燕大才》碑阴的世系图,保留了董封燕氏家族的世系,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早在燕成公迁徙至北次营之前,次营便有“土著”燕姓居住。尽管同姓,却无直接血缘关系。作为移民的燕大才家族,对世系维护格外注重。与之形成对应的,次营“土著”燕亮家族,则三世之后,谱系无征。《宋征南怀远将军太子少傅左仆射燕亮墓碑》,宋太祖干德年立(963-968)。今人根据碑文,只能复原三世,“按亮,字明轩,有一子名恕,官金参知政事。孙四人曰贵、曰荣、曰宝、曰兴,余无考。”吩咐代大儒叶昌炽对世系图有如下评价,“以世系勒于碑阴,则谱牒即有散亡,石刻犹在,不至无征”。国宋代燕亮家族,只记载了三世,很有可能与当时“世系碑”在阳城还不普遍有密切关系。

《燕大才》碑家族史的简介,以及碑阴世系图,提供了自金元至明清,燕氏家族迁徙的时间序列;提供了高平至阳城西北乡,以及阳城西北乡内小范围迁徙的空间序列∶提供了区域范围内,世系碑出现的节点等丰富的信息,具有颇高的文献价值,可以为宗族、移民、区域社会变迁等学术研究提供高精度和信度的材料。

【1】 清】杨兰阶等《阳城县乡土志 阳城县金石记》,栗守田注,太原∶山西出版集团·三晋出版社,2009年。

【2】山西省文物局编着《厚重山西山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重要发现选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第83页。介绍了碑亭的匾文,略述了洪武年间燕氏迁徙董封之事。

【3】 宋】乐史编《太平寰宇记》,王文楚点校,卷44,《泽州》,北京∶中华书局,第919页。

【4】刘泽民总主编∶李玉明执行总主编∶常书铭主编《三晋石刻大全 晋城市高平市卷 上》,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年,第270页。

【5】据统计,阳城县家谱中提及祖先来自"赤土坡"者,有阳城城关贾氏、田氏(此田氏即田六善之一派)、郭河村郭氏、三泉村李氏、洪上村范氏、安阳村潘氏、汉上村姬氏、上庄村王氏、东关村乔氏、小窑头村赵氏、上伏村许氏、下伏村马氏、流壁村秦氏、固隆村魏氏等。见(刘伯伦∶《山西阳城县家谱调查之收获》,中国谱谋学研究会编∶《谱牒学研究第2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第318页。

【6】《阳城县志》,《社会·姓氏源流》,第410~416页。

【7】《阳城县金石志》,第207页。⑧ 清】叶昌炽《谱系二则》。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晋城博物馆)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