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古代的状元相当于现在什么学位?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日晓文化说的《古代的状元相当于现在什么学位?》,希望大家喜欢。
在古代世界,中华文化的伟大之处之一,就在于早在中古时代(隋唐时期)开始,中华天子就通过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门第现象的发展,缓解了阶级固化,让底层社会的子弟,有了可靠的上升通道——这一制度,就是科举制度。
尽管在当代,科举制度备受诟病,但不得不承认,在明清时代,因为政治腐化缘故,科举已经失去了很大的公平性(比如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面,曾撰写《席方平》等篇章,抨击科举制度),但即便如此,清人笔记里面,也要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即便是做官的家庭,也很难保证世世代代都在朝廷中做官——所谓富不过三代。这就意味着,再坏的科举制度,也杜绝了世卿世禄现象的产生。
在我国古代,科举的第一名被称之为状元,那么,在古代,状元大致相当于当下什么学位(学历)?
早在春秋时代,华夏先民就有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将教育模糊的分为“大学”和“小学”,甚至儒家经书《大学》里面,开宗明义阐明了“大学”的宗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儒家先贤将学问划分为“大学”和“小学”的同时,古代统治者在学制方面,也做了层次划分:首先要考童生,考过童生之后,才可以考秀才。考过秀才以后,则有机会考举人,考过举人以后,有机会考进士——而进士的第一名,就是状元。
在古代,科举考试具备宽进严出的属性——既作为童生来说,只要没明确被朝廷剥夺参与考试的资格,不论多大年纪都可以考秀才,不过,秀才的通过率之低,不亚于今天的985大学录取率。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一个活到五十多岁,依旧没能考取秀才功名的老童生。而从秀才考到举人,这一关更阻拦了绝大多数人的上进之路——比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就是多次考举人没考上的秀才。从难度系数来说,范进中举后的疯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结合秀才、举人的难度系数,可想而知,进士第一名:状元的难度系数,有多大?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西历1905年),清帝国宣布终止科举制度,引进西方学制。时至今日,世界各国的学制层次,依旧是以西方国家为标杆:小学、初中、高中(包含高中同等职教)、大学等等。
个人感觉,古代状元和今日的学位,是不具备可比性的。因为在我国古代,状元的学历地位,相当于博士。但是,在古代,状元是可以直接做官的,而当下清华、北大的博士,都未必有机会做官(比如说清华生物学方面的博士,时常存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状态)。
如果强行让古代状元和当下的学位进行接轨,小编觉得,古代状元大致相当于本硕博均出自名校的具备政治学、法学、文学博士身份的人——因为科举第一名,意味着文采要好,而进士是要从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