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中国古代出了那么多状元,为何范进中个举人就疯了?换你你也得疯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历史上的皇宫的《中国古代出了那么多状元,为何范进中个举人就疯了?换你你也得疯》,希望大家喜欢。
我们语文课本曾收录了这么一则故事,叫做《范进中举》,大概就是讲的一个叫做范进的秀才,在考取举人身份后,竟开心的疯掉了,后来还是摆脱他的岳父胡屠夫,一巴掌将他扇醒,这才转好。
这个故事是节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很多人认为吴敬梓是为了讽刺社会的黑暗,才将这故事写的这么夸张,却不知道这其实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反映。如果一个一般人突然有天中了千万大奖,他会不会兴奋坏了?范进中举就相当于我们如今中了千万大奖。
说这个首先得说下科举制度。大家都知道,在隋唐之前,中国是没有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之前是怎么选的人才?诸子百家时期主要靠那些思想家自己去忽悠,不对是游说君主,一般一点的就投奔到出名的学派中当弟子;秦汉开始则是靠着举孝廉以及九品中正制。
但举孝廉这种东西,黑幕可别太多了,历史上靠举孝廉而出名的人物有几个?至于九品中正制,这里不过多赘述,反正最重要的两点,一个是家世,一个是外表,至于才学,那是什么?顶多算个锦上添花的玩意。说这是选官制度,倒不如说是个选美大赛更为贴切。
这也是为什么唐朝确立了科举制度后,会造成那么大反响,从这时候开始,天下寒门子弟才算是真正的有了出头之日。科举制始于唐朝,形成体系于宋朝,完善发展至顶峰于明清。在明清时期,正式形成了四级考试制度。
这四级考试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分别可以考取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不过在这之外还有童生,童生算是得以科考的一个门槛,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只有通过了等级考试才能参加高考一样,在古代只有过了县试跟府试的童生才能去考院试,通过了就成为可以进入当地府学的生员,也就是秀才。
而连续获得了县试、府试、院试三联的头筹,就能被称为“小三元”,连中乡试、会试、殿试头筹,则被称为“大三元”,能六元连中的,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仅有两人,可知这科举考试有多难。
不要看一些历史中,经常出现各种中了状元、探花之类的优秀人才,就觉得一个小小的举人没什么大不了,首先你得看看那些能中进士的,都是什么身份啊!基本上都是大家出身。那难道是科举制也不公平吗?
这不能说是科举制的弊端,而是当时社会如此。虽然说寒门学子有了能够出人投地的机会,但他们大多数还是没有相应的能力。这不是贬低寒门学子,而是教育资源问题。真正的有才识的人,要不就已经做官,要不就被一些达官贵人请去府邸中当先生,哪怕寒门学子砸锅卖铁读个书,老师基本上也只是个秀才顶了天。
教育资本决定了学生水平,这就像如今的一些偏远山区的孩子们,他们没有高考的资格吗?有,但是他们考得上吗?大家心里都有数,这就不用说出来了,因此可以知道,范进能中个举人,是多么艰难的事情。
还有一点就是,在古代读书人的社会地位真的是不一样。光是秀才就能有奴婢,能够免除两个人的赋税,还能在县衙不用下跪,至于举人,则能够免除自己名下所有人的赋税,并且随时能够填补地方上那些小官的空缺,最重要的是还有三次豁免权。
这个豁免权就是指举人能够用自己的功名去保一些犯了错的人免去责罚,这相当于只要不犯下什么滔天大祸,这一辈子可以算是高枕无忧了,更别提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政府给的补贴。怪不得范进中举了那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