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科普大全 > “赵王”越是国难当头,越是要杀战神李牧,赵王迁的逻辑为何如此混账?

“赵王”越是国难当头,越是要杀战神李牧,赵王迁的逻辑为何如此混账?

时间:2022-08-30 08:15:14来源:超哥侃古今中外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超哥侃古今中外的《越是国难当头,越是要杀战神李牧,赵王迁的逻辑为何如此混账?》,希望大家喜欢。

《大秦赋》里,秦军攻赵,赵国岌岌可危,值此危急存亡关头,战神李牧崛起,屡败秦军,救赵国于水火。然而赵国朝廷却不争气,仅凭一句“李牧要谋反”的传言,竟将李牧杀害,终致灭国。何其悲哀!

那么,赵国为什么在国难当头、最需要李牧的时候杀死李牧呢?《大秦赋》将一切责任都推到了赵国奸臣郭开身上,认为是郭开一手导演了这场悲剧,然而真正的历史并非如此,赵王迁自身的责任远远大于奸臣郭开的责任。试想,没有赵王迁的允许,郭开能杀李牧吗?

(李牧)

赵王迁的性格:敏感而多疑

首先需要说明一下的是,赵王迁的年纪:由于直到现在还没有考证出赵王迁的出生年月,所以影视作品中赵王迁的样子有很大不同,有的是十来岁,有的是近20岁。多数人倾向于近20岁。我认为,在李牧被杀的公元前229年,赵王迁应该有20岁了。

赵王迁的出身不太好。其父赵偃是赵国历史上名声很不好的赵悼襄王,赵悼襄王年轻时不顾父亲与群臣反对,娶了一位妓女为妃,并与该妓女生子赵迁——即赵王迁。

在特别注重礼法与秩序的古代,赵悼襄王“取妓生子”之举为赵国众多王族、大臣所不齿,所以,作为儿子,赵迁一出生,就承担了他老子造孽所带来的耻辱。而且,赵迁不仅仅承担了这种耻辱,简直就是这种耻辱的结晶与化身。

这使得赵迁的童年与少年时代,都生活在周围人鄙视的目光之中,在经常受鄙视的环境下长大,形成了赵王迁敏感多疑的性格。其自尊心与自卑心远强于一般人。

(赵王迁)

另外,赵王迁的王位并不十分巩固,因为他还有个很得人心的哥哥叫公子嘉。

公子嘉身份特殊,他是赵悼襄王嫡子,本已为赵国太子,但因赵悼襄王宠爱赵迁他妈,于是废掉了公子嘉太子之位,将赵迁立为太子。赵迁即赵王位之后,“以三百户封公子赵嘉,留于国中”。也就是说,公子嘉的势力被限定在很小的范围内,只有三百户食邑。但是赵嘉的价值不在于其势力大小,而在于他曾经的太子身份,一旦赵国危急,一旦赵迁出问题,大臣们拥护公子嘉即赵王位,取代赵迁,是极有可能的。后来赵国覆灭,赵迁被俘,大臣们果然拥公子嘉为赵王,在代地立国六年,即是明证。

所以公子嘉的存在,对于赵王迁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这又增加了赵迁的不安全感。综上,性格敏感多疑,又没有安全感的赵王迁,对于李牧这类悍将,一开始就是不信任的。

(李牧)

廉颇叛赵,加剧赵王迁的心理压力

赵王迁不能善待李牧,与廉颇的叛赵也有一定关系。

廉颇一直是赵国名将,在军中是军神一样的存在,威望极高,权力也很大。可是赵王迁的父亲——赵悼襄王觉得廉颇权力太大,又比较倔强,不听话,所以他一继位就开始剥夺廉颇兵权。

赵悼襄王派武襄君乐乘去收廉颇的兵权,并要廉颇回邯郸等候处理,可是廉颇并不好惹,他不仅不愿交兵权给乐乘,还怒而发兵攻打乐乘。结果乐乘逃跑,廉颇不敢回赵国,只好去魏国大梁躲了起来。

廉颇的行为,一是违抗王命,不愿交出兵权;二是以下犯上,发兵攻打赵王的代表乐乘;三是拒不认罪,跑到魏国避祸。很显然,赵悼襄王对廉颇的表现是愤怒的。9年后,赵悼襄王死,赵迁继位,赵王迁继承了他老子的思想,他对廉颇这样的“以下犯上”的猛将,可想而知,会有好印象吗?

所以说,廉颇事件,加剧了赵王迁的心理压力,让赵王迁对李牧这样的纠纠武将有了比较深的戒心。换句话说,赵王迁把“廉颇事件”当成了前车之鉴。

(廉颇)

李牧功高盖主,又不太听话

李牧乃“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与廉颇齐名,天生是个当将军的料。他的功绩主要表现在三件事上:败匈奴;肥之战;番吾之战。

李牧早期驻扎在赵国北部,与凶狠的匈奴人作战,创造了以步兵围杀10万匈奴骑兵的战例;又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保障了赵国北边10多年的稳固,成为赵国英雄。

公元前233年,秦国大将军桓齮率军攻占赵国赤丽、宜安,直逼都城邯郸,形势危急,赵王迁将李牧从北边调回对付秦军。两军对垒,桓齮使诱兵计攻肥下,李牧识破其奸计,不救肥下而直捣桓齮老巢,桓齮回救老巢,中伏,大败。此战让秦损失极大,桓齮无脸回秦回,逃往燕国,更名樊於期。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此时李牧已位极人臣。

(李牧像)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亲率主力,分南北二路攻赵。李牧一眼看出关键点在北路军,于是制定了正确的“南守北攻”方案。在番吾,两军决战,秦军大败,李牧趁机挥师南下,秦军狼狈撤走。史称:番吾之战。此时,在全赵国,李牧成了救星,其光芒远远超过赵王迁。

功高自然盖主,盖主则让主生疑,自然之理,但李牧没有重视这一点。李牧还有一个缺点:不太听话。

当初在对付匈奴的战略上,李牧坚持“以守为主”的主张,不听赵王命令;虽然李牧是对的,但他不听话的性格凸显出来,已是人所共知了。番吾之战后,秦国使用“反间计”,派人到邯郸散布“李牧欲反”的谣言,赵王迁派人去收李牧兵权,李牧不听话的毛病又犯了。李牧就像当年的廉颇那样,受了委屈,不交兵权,打算以己之力继续抗秦。可是他对赵王迁又不防备,于是赵王迁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杀之。

三个月后,王翦攻赵,赵再无人能领兵抗秦,秦灭赵,俘赵王迁。

(赵王迁)

结语:当李牧遇到赵王迁,就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而赵王迁杀李牧,自毁长城,并不是偶然事件,是赵王迁心理原因与李牧自身原因相融合的结果。至于奸臣郭开的陷害,还有赵王迁母亲的怂恿,那都是外部原因,是次要的。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