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去鲁迅化为什么会兴起?到底要去什么?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历史倾谈的《去鲁迅化为什么会兴起?到底要去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乱世纷争中,鲁迅褪下白褂,拿起纸笔,化作时刻鸣响的警钟,震颤早以麻木不仁的劳苦大众奋起抗争,鲁迅用用文字抒写一代文人的铁骨铮铮,他的一部部作品如同长夜中的明灯,照亮无数有志之士的前进之路。
时过境迁,国破山河不再,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一片繁荣,曾经的指路明灯却被当作洪荒猛兽,为人们所抵制,社会上所谓“去鲁迅化”风潮兴起,鲁迅文学真的落后了吗?
一、“去鲁迅化”的兴起过程
相信每个中国人都对鲁迅十分熟悉,他是我国近代史对中国文学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大师,他在国家危难之时,毅然弃医从文,开创了中国白话文学的先河,用手中的纸笔批判旧社会,反抗强权,留下了诸多令人赞叹的名著作品。
然而,近几年社会上却兴起了一股“去鲁迅化”的风潮。“去鲁迅化”风潮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当时的北京版语文教材删减了鲁迅的作品,而是选择让金庸的武侠小说《雪山飞狐》进入北京版语文教材中。
当时就引起了社会很广泛的讨论,而当时人们的讨论的重心集中在武侠小说《雪山飞狐》应不应该被选入语文教材。
2009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宣布将鲁迅的所有作品从九年义务教育丛书中删除,这一改动马上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激烈讨论,“去鲁迅化”的概念正式被提出,社会各界对此事一直争论不休。
到了13年,“去鲁迅化”的争议热潮刚刚冷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再次宣布删除鲁迅的《风筝》一文。此举再次引爆了社会各界对“去鲁迅化”的争论,而且针对鲁迅文学的讨论也越来越深入。从13年至今,关于“去鲁迅化”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
社会上针对“去鲁迅化的”大致分为三个阵营:第一阵营就是支持“去鲁迅化”的人,他们普遍是一些自小深受鲁迅文学“折磨”的人,认为鲁迅的文章实在是太过晦涩难懂,而且并不适合现如今的价值观念。
第二阵营则是反对“去鲁迅化”的人,他们认为鲁迅的文章能够帮助学生们去了解历史,让他们明白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有助于他们树立良好的三观。同时,他们还表示,鲁迅的文学作品时十分细腻且精妙,这样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们进行写作学习。
第三阵营则是较为中立,认为鲁迅的文章的删减没有那么深远的内涵,就只是语文课本改革的正常变化。
二、“去鲁迅化”为何兴起?
如此一位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理应流芳百世,人人学习才对,为什么国内会兴起“去鲁迅化”呢?
“去鲁迅化”的兴起离不开我国一直持续推进的教育改革。近几年来,国家强力推动语文新课标改革,鲁迅文学的诸多“缺点”一直为人诟病,“去鲁迅化”的风潮也就成为了语文新课标改革下的必然产物。
首先,鲁迅的文章在中小学教材中所占篇幅过大,而且语文课本中鲁迅的文章内容都是与批判旧社会有关的,总体来看太过单一。相关教育部门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要让新时代中小学生们的课本内容丰富起来。
新中国成立至今,也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坛巨匠,他们的文章都是从社会各个角度出发,同样能够发人深省,权衡之下,用现代其他精品文章来取代鲁迅的作品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其次,鲁迅是中国第一个使用白话文进行创作的文人,对白话文的不熟练也导致他的很多文章都还带有文言文的影子,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时常出现的文言文与白话文融合在一起,他们很难读懂。
最后,读过鲁迅文章的人都知道,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鲁迅很喜欢反讽或者是含沙射影,成年人去读鲁迅的文章都有可能遗漏或者无法理解鲁迅的想法,更不用说没有人生经历的中小学生们了。
很多中小学生们面对鲁迅的文章的时候都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很多语文老师自己也无法明白文中所表达的意思,根本无法为学生们解答疑惑,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鲁迅的文章学习态度消极。
在浩浩荡荡的“去鲁迅化”风潮之中,去的到底是什么呢?去的是时代局限性。近几年被删减的不只是鲁迅的文章,还有夏衍的《包身工》和曹禺的《雷雨》等文章。
这些文章都是对旧社会落后的批判,这些文章所传达出的思想太过局限,现如今的中小学生们生活在新时代,没有必要从小就了解旧时代的种种冷酷无情的封建习俗。
去的是血淋淋的斗争性。鲁迅的文章中很多反映的是阶级斗争以及在当时对国家的忧虑,在很多文章中也体现出了普通平民表现出的斗争性,当时的鲁迅创作的目的也是唤醒早已麻木不仁的中国劳苦大众,勇敢斗争。
而在国家富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社会的主旋律就是和谐稳定,鲁迅文章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念与如今的社会主旋律并不融洽。
三、文学巨匠如何看待“去鲁迅化”?
社会上关于“去鲁迅化”的争论不休也逐渐引起了很多文人的注意,对于老一批文人来说,鲁迅的文章对他们的影响极为深远。他们普遍浸淫文字多年,他们也最有资格以现代人的眼光来评价鲁迅的文学。
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就曾经对“去鲁迅化”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莫言表示,自己从小就读鲁迅的文章,和很多人一样,他对文章也是十分头疼,很难读懂。而从他开始自己写文章开始,莫言才真正开始意识到了鲁迅文章的精妙之处,自己的文学也是受到了鲁迅文学的影响。
莫言更是表示,自己的所有小说加起来都没有鲁迅一篇《阿Q正传》有价值。这自然是自谦的说法,但是也能从莫言的话中看出莫言对鲁迅文学的推崇,针对“去鲁迅化”,莫言是持反对态度的。
《活着》的作者余华与莫言的观点一致,他曾经在一次讲座中,深入剖析了鲁迅的文学作品,从细节上说明了鲁迅的文学作品有多么伟大,并表达了自己对鲁迅的敬佩。
而余华同样也表示,自己小的时候同样很不喜欢鲁迅的作品,觉得太过晦涩难懂,甚至小时候的自己还写过一篇批判鲁迅作品的文章。
也是当自己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他才知道鲁迅的文学作品有多么伟大。即使在功成名就之后,余华在创作之余也会时常翻阅鲁迅的著作,他也反对“去鲁迅化”。
余华、莫言的观点一致,他们都对鲁迅文学极为推崇,也都反对“去鲁迅化”风潮。
实际上,究其本源,“去鲁迅化”风潮的兴起只不过是因为相关部门对教学教材的改动,而相关部门也是从更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权衡利弊,删减鲁迅文章也有充分的理由,而非对鲁迅的刻意抵制。
是社会各界的争论无形中让这一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上升到了作品作者本人的高低之分,这样的“过分解读”并不理智。
鲁迅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不会因为某一群人的刻意贬低而黯淡丝毫,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认真拜读鲁迅的作品,感受鲁迅的细腻文笔,了解属于上一个旧时代的辛酸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