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商鞅的那一套变法理论是否是国家持续强大的必经阶段?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砼言无忌的《商鞅的那一套变法理论是否是国家持续强大的必经阶段?》,希望大家喜欢。
01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我们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朝代中,以秦始皇为代表的秦朝,绝对是独树一帜,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传承。秦朝的功绩在这里不做过多讨论,相信大家心里多少都有所了解。
就像我们每个人从小慢慢长大一样,每一代文明也有从弱到强的过程,秦国能够灭了其他六国,一统天下,牛叉程度显而易见,但是,秦国也是从弱到强一步步经历过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商鞅,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商鞅的那套改革方法,才使得秦国从量变到质的转变。
最早,在周天子时代,秦国的先祖扮演的角色就是弼马温,也就是周天子的养马官,这也是在战国期间,秦国的位置处在最西面的原因,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大部分地区、甘肃省东南部、四川省北部、河南省西部等地区。因为当时这些地区适合养马,周天子将秦国的先祖派到西方的目的就是给周天子寻求优质的宝马,可想而知,当时秦朝先祖的社会地位。
最初秦国所处的地方,蛮荒无人,大都是一些被流放或者是未开化的少数民族,这也是当时的秦国被中原地区称之为西戎的原因,西戎这个词的含义就是中原政权对西方未开化的少数民族的称呼。
秦国的文明就在这种背景下展开了,经过秦国数代人的努力,秦国才逐渐有了国家的气象,但这个时期秦国仅仅是个部落而已,算不上拥有正常体制的国家,当时秦国的一把手被中原特权称为西陲大夫,用现在的话说都是编外人事,被人罢免或消灭都是分分钟的事情。
公元前770年,西周国家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周幽王被暗杀,西周就这样灭亡了。
之后周平王东迁,预示着东周的开始,这时候,秦国文明的第6代掌门人秦襄公审时度势,及时救助周平王,并且护送其东迁,借此机会,秦国正是拥有了在编身份,正式被封为诸侯,但是此时,秦国与其他诸侯的实力差别过大,所以,在当时的诸侯圈的名声不是太好,但是,现在的秦国至少有编制了,逐步进入了关中之地,和中原政权有了更多交流。
进入编制后的秦国,国力的发展依旧平淡无奇,到了秦国文明的第32代掌门人秦孝公时代,秦国的国内情景依旧是土地贫瘠、人口稀少、农业落后,根本无法和齐、晋等富庶的中原大国相比。
02
这时候,商鞅登场了,商鞅,卫国人,卫国也就是所处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的地方,商鞅的出身还是挺好的,他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年轻时候便喜欢法学,并且受到李俚、吴起影响,从小志向远大,初入社会,第一份工作是去了魏国。
壮年的商鞅励志在魏国施展抱负,不幸的是,当病重的公叔痤向当时魏国的老大魏惠王举荐商鞅时,却遭到了魏惠王的白眼,这也不能怪魏惠王,彼时的的商鞅属于初入社会的毛头小子,没有名声,也没有成绩。这种人,适合从基层干起,但是商鞅被直接引荐给国内一把手,不被遭白眼才怪。
当然了,商鞅也明白自己的实力,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决定前往他职业生涯中的第二站,当时求贤若渴的西方国家秦国。
那时的秦国,在秦孝公的领导下土地贫瘠、人口稀少,农业落后,国家内部矛盾重重。旧有的保守势力面对国内日渐增长的矛盾,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固步自封。
秦孝公作为秦国的一把手,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一直在寻求变革方法来改变社会现状,所以,商鞅的出现,正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国家与恰当的明君相遇,犹如蛟龙入海。
初来乍到的商鞅,为了能够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对秦孝公大谈王霸之业,于是一场影响秦国百年国运的变法由此展开。
我们耳熟能详的商鞅变法就这样开始了,秦国运用商鞅推荐的变革方法,成功从一个边陲之地的弱势国家变成了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之后秦国用了六代人统一了几百年乱世的战国,建立了天下一统的秦朝。
商鞅具体是怎么做的呢?他推出的连坐法,奖励军功,重农抑商等改革方式。在他的变革中,核心就是认为百姓越弱、越愚昧,国家就越强、越稳定,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贫民政策,当然,这也是商鞅变法一直受大家质疑的原因,关于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以及利弊,在这里不做过多的描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资料详细了解下。
秦国通过这种变态的改革方法,国力大增,秦军的战斗力得到了变态性的提升,以至于史记中只是大概描述下秦国是怎样击败赵国的,对于如何灭其他国家的,压根就没提。
03
其实商鞅的这一套改革理论并不是他的首创,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家,包括吴起、管仲、申不害等人的也运用过类似的办法,以寻求国家的富强,不只是古代文明,就连苏联前期发展的时候,也用过类似的方法,下面我们来依次分享下。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为了扩大税收增强国力,认为税收是有形的,直接向人民收取财物,自然会招致人民的不满,最最理想的办法是取之于无形,让老百姓无从察觉,这波操作正是和商鞅的贫民政策不谋而合。
具体怎么操作的呢,管仲提出了把税收隐藏在商品里价格里面,使纳税者看起来没有纳税而实际上已经纳了税,这样就可以收钱还不至于造成百姓心理上的抵抗。之后,齐国及时把国内大山和大海的资源垄断起来,控制住国家内部的盐铁的经营买卖,而这些交易关联着老百姓的切身生活,所以老百姓会在不知觉的状态下完成税收,齐国正是用这种方法迅速将财富积累到管理层手中,为国家的发展成功奠定了财政基础。
反观苏联呢,列宁时代,苏联只能算作一个农业大国,斯大林上台后,觉得当务之急是将苏联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变,然而,对于一个长期积贫积弱的大国来说,转变并非那么容易?
为此,斯大林明确提出,苏联的转型不能也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依靠掠夺殖民地取得国家的发展资金,同时,也不可能举借奴役性的外债,唯一的方法是靠国家内部的积累,也就是所谓的“剪刀差”政策,积累的对象呢,只能是国内的老百姓,大家可以根据接下来的描述细细品下,这一操作是不是跟商鞅的那套理论有相似之处。
何为剪刀差政策呢,就是由国家低价收购农产品,高价向农民出售工业产品,即农民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为国家的工业化交纳贡赋。
如何内部积累?途径之一是实行“剪刀差”政策。也就是由国家低价收购农产品,高价向农民出售工业产品,即农民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为国家的工业化交纳贡赋。
大家看出来吧,剪刀差政策也就是贫民政策,就是变相的掏农民的裤兜,苏联人民在这个政策的主导下,到了1923年,同1913年相比,需要用原来2.8倍的农产品才能换到等量的工业品。
所以,苏联工业的发展是带着血泪的,这个血泪来自农民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到了1937年,仅仅经过10年时间,苏联就已经完成了成熟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超过法、德、英等强国,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同时,在随后第二次大战中,战胜不可一世的德国,并在战后迅速成为全球和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
等到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的时候,苏联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超过法、德、英等强国,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正是苏联实施“剪刀差”政策打下的基础,苏联才能在随后进行的第二次大战中,战胜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国,并在战后迅速成为全球和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
再之后呢,苏联内部开始出现矛盾,各大利益集团争相维护自己的利益,最终,在1991年,苏联解体了。
我们回过头看下,不论是遥远的秦国、齐国,还是近代的苏联,在国家崛起的时候,均采用了君重民轻的贫民思想,但是这种形式下的强大能长久吗?看看上述国家的结局就知道了,秦朝在商鞅变法后经历了第六代,秦始皇年代,国家走向强大,但是到了第七代,秦二世不见走向了灭亡,苏联呢,从剪刀差政策开始到解体,也就大概六七十年的时间。
客观地说,我们不能忽视商鞅的贫民政策的优势,在这种政策的操作下,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力,化腐朽为神奇,让一个国家迅速从弱国过渡到强国。
但我们要看到,“贫民”这种政策也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它就像兴奋剂一样,在特殊条件下临时注射,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不能长期使用,长期注射的话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了人民的强大,如果人民安稳,那么国家的统治便越安稳;如果人民的生活得到了保障,那么国家也就稳中向好,持续欣欣向荣,只有管理层心系人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到这里,对于文章开头的问题商鞅的那一套变法理论是否是国家持续强大的必经阶段?这个问题,我想朋友们心里都已经找到了答案。
本文完,朋友们如果有不同的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