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池”在古代,攻破一座城池很简单?别再被影视剧骗了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阿伟文化的《在古代,攻破一座城池很简单?别再被影视剧骗了》,希望大家喜欢。
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有着战争情节的古装剧,如之前大火的《扶摇》、《琅琊榜》等等,其中常常有大军压境的攻城场景,而在剧中似乎一集的时间,城池就已经被攻下来了。
一些观众在看完之后,也许就会想当然地认为:在古代,攻破一座城池是十分简单的事情,因为古代的军事技术落后,不具有守卫城池的条件。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古代城池的防御工事
想要揭开攻陷古代城池难度的谜团,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古代城池的防御体系。对于古代人来说,并没有现代“城市”的概念,在古代“城”与“市”是分开的。
“城”,顾名思义是“土建造而成”,指的是一块用土石围墙封闭起来的居民区;而“市”则是集市,可以从属于城,也可以在城之外。一般意义上,古代人指的“城池”,就是“城”的部分,也就是居民区。
前面已经说了,古代的城是由土石围墙封闭起来的居民区,可见城池防御工事的基本结构:在居民区的外围,有一道起封闭作用的屏障。这座屏障通常能够很好地阻挡外敌入侵,保护城池中的居民,也能通过城门让城池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
在古代,组成这一道屏障的事物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形成的特殊地形,如高山、峡谷、河流等。另一类是人工建造的防御工事,如城墙、护城河等。
通常,为了节约人力物力和自我保护,古代的城池的选址大都地势险要,如依山而建、临水而建、深居盆地等等,借助自然屏障为城池提供天然的保护。
这类城池中,比较著名的就有位于今天甘肃省的玉门古城,它依托夹在祁连山和黄土高原之间的河西走廊和玉门关而得以长久存在。
繁荣富庶的“天府之国”成都,也是依靠四川盆地口袋状的结构形成的天然屏障,才称为“中国最安逸的城市”之一的。但也有一些城池,地处平原,不方便利用地形建造防御工事,就只能依靠人工。
通常,城池会建造起又高又厚的围墙,四四方方地围在居民区的外围,墙头上设有瞭望塔,昼夜派兵守卫。城门上有着城楼,从城楼上俯瞰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城墙的四面都有城门,有士兵守卫在两侧,按需求打开或者关闭。
如果遭到攻打,城门就会悉数封闭,严守阵地。这类城池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平遥古城,以及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的古巴比伦遗址。为了防御,通常在城墙外围还会开凿一条人工河,名为护城河,阻隔外敌进犯。
在战争中,守城的将领还会灵活地在护城河、城墙之外设置一些额外的阻碍,如挖掘深坑困住敌方的军马、设置铁蒺藜、拒马桩、鹿角木等等防御,来阻挡敌军的进攻。
甚至,古城的城墙并非只能有一重,一些险要的关口和城池甚至会修筑好几重城墙,一层层阻挡敌军,这就是“瓮城”。有了“瓮城”的保护,一旦敌军进入瓮城,士兵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展开反击。
凭借着高差向敌军射箭、放火炮、架钉板、投掷石块,甚至浇滚烫的沸油和熔化的铁水。古代的城池有这么多重的保护,看上去就固若金汤,根本就不是影视剧中那弱不禁风的样子。
古代战争中如何攻城
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即使防守做到完美无缺,古往今来也没有哪一座城池真正坚不可摧。为了拿下城池,敌方也见招拆招,想出了各式各样的攻城计策。
首先,针对围墙高、城墙厚、护城河宽的特点,攻城部队多半会携带云梯,这是一种用坚韧的麻绳、铁链和木板制作的软梯,云梯的一端装有铁钩,使用时用铁钩钩住城墙,就可以展开让士兵沿着爬上去。
必要的时候,云梯也可以装在马车上,这就是古代的“坦克”——云梯车。如果需要跨越护城河,云梯还能平放在河道上方,上面铺设木板,这样就变成了一座简易的桥梁。
假如城墙前面设置了铁蒺藜等“特种防御工事”,那么该怎么办呢?这种情况下,攻城的将军会命人先行铲除这些障碍物,再率军通过。必要情况下,即使是浅一点的护城河,也有填壕车填平,甚至有些时候,尸体也能被用来填河。
不过,假设攻城将士们面对的是平均宽度达180米的超级护城河——襄阳古城护城河呢?这时候架桥填河已经不现实了,将士们就会转变思路,坐船来到城墙附近。
不过,此时军队的目标太大,很容易遭到高高在上的守军大肆攻击,于是古人又研发出了带厚厚的防御木板和铁甲的填壕车和船只。
攻城的另一种思路,是不走地上,改走地下。有时候从地上攻打城池代价太大,这时候古人就会尝试挖掘地道,一直挖通城墙的地基,从地下出其不意钻出来攻城。
这种攻打方式,古代被称为“穴攻”,有两种打法:一种就是事先在城内安插奸细,使士兵挖地道到城墙一半,与城内的奸细接头,奸细帮忙挖好另外一半,里应外合大功告成。
另一种就是直接挖墙脚,破坏城墙的地基,让城墙因地基不牢而坍塌。这种办法一般用得较多,以至于现在连三角恋爱中,第三者插足都能被人形容为“挖墙脚”。
不过,“挖墙脚”的一大弊端就是太容易被发现了,因为挖墙脚的时候常常会挖到地下水,也会产生大量的土石方。城内的士兵一看井水突然浑浊,城外又出现不明土堆,就知道哪里有人在捣乱了。
甚至,一些古代城墙为了防止被挖墙脚,还专门在城墙根附近设置了类似于“声呐”的装置。具体做法是在城墙建造时就设计成每隔一段距离,埋下一个坛子,再安排专人时刻监听坛口内的声音。一旦听到异响,就可以发现敌人挖地道的方位。
一旦守军发现敌军开凿地道,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修筑沟、垄等防御工事。或是直接利用地道的密闭性,往地道中灌以烟雾,逼退或者熏死敌人。
鱼死网破的攻城恶战
一般情况下,一场攻城战中,攻守双方绝对不会仅仅运用一两种简单手段周旋,常见的是各自使出浑身解数。这时候,攻城就变成了一场鱼死网破的恶战,最后只能强攻。
强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破门而入,另一种是翻墙进城。攻城军队会使用投石、射箭等手段试图打开城门,但守军也会居高临下对其展开反击。
为了抵御守军的攻击,攻城军队通常会出动一种名为“轒辒”的特殊军车,上面布满厚重装甲,堪称古代装甲车,来协助冲击城门。
“轒辒”的设计就是为了掩护士兵和攻击城门服务的,它自带的装甲不仅可以抵御弓箭、巨石的攻击,而且其上通常还覆盖潮湿的牛皮,具有一定的防火性能。
如果攻城部队选择了翻墙进城,那么针对守城将士们使用的钉板、铁水等“特攻武器”,攻城部队也有特殊的“木幔”,也就是厚厚的木质盾牌进行掩护。
如此层出不穷的打法,通常都会将战争延长至多天甚至一两个月,耗尽双方的元气。很多时候,一座城池最后被攻破,并非依靠武力,而是长久的对峙和守卫切断了城内的后勤补给,将守城将士们困死多日,方能攻下。
而影视剧中闪电般迅速流畅的攻城,不过是剧情的需要和艺术夸张,根本不是真实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