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为何老师不告诉你?老师:付出的代价太大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知识火花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为何老师不告诉你?老师:付出的代价太大》,希望大家喜欢。
很多人曾经学过一篇名叫《将相和》的课文,这篇文章讲述了赵国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的故事,里面提到了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两个典故,令人印象深刻。我们钦佩于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和机智勇敢,面对强权时能善于斗争、勇于斗争的能力,也被廉颇负荆请罪的魄力深深感染。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完璧归赵的后续,课本中的故事到和氏璧被安全送回赵国就结束了。后面发生什么事情了呢?今天咱们就来一同聊一聊
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时期,得到了一块儿白净无瑕的稀世珍宝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给赵惠文王送去亲笔书信,说愿意用15座城池来换这一块儿和氏璧。赵国的人都认为秦国向来不讲信义,秦王虽然说出了这样的话,但并不一定会按照规定做。赵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如果给了秦国和氏璧,秦王却不肯遵守诺言,赵国岂不是就被耍了?这非常有损赵国在诸侯国中的形象。
但是如果不把和氏璧给秦国,这就可以成为秦国向赵国出兵的把柄。就在赵王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时候,有人推荐了蔺相如,听说蔺相如智勇双全,赵王也准备让他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赵王在与蔺相如交谈的过程中,赵王逐渐看出了蔺相如的才能,于是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去秦国。
秦王在接见蔺相如时,只关注他手上的和氏璧,秦王仔细观摩和氏璧后,并把它传给身边的妃子看。秦王身边一派热闹的景象,但是蔺相如这边却十分冷清,没有人搭理他,秦王也没有提交换十五座城池的事。
从秦王这样的态度当中,蔺相如感受到了对方肯定不愿意履行当初的约定。于是蔺相如灵机一动,说和氏璧上有一些小瑕疵,让他自己指给大家看。秦王就把和氏璧给了蔺相如,没想到和氏璧到了蔺相如的手中后,他立刻跑到大殿的柱子面前,十分生气地对秦王表达赵国的诚意和愤怒。如果对方不遵守条约的话,蔺相如就把和氏璧砸碎。
秦王赶紧向他道歉,立刻让人拿来了地图,说要划分城池的事情。蔺相如当然能看出秦王并不是认真想要划分城池,这只是他拖延的伎俩罢了。于是蔺相如就让秦王在接受和氏璧之前沐浴斋戒五天,秦王没有办法,只能答应。蔺相如回到驿站之后,派人拿着和氏璧从小道先回到了赵国。
五天过去了,秦王为接收和氏璧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但是在这个时候,蔺相如却站出来说秦国自古就有欺骗别国的行为,如今他也不相信秦王,所以把和氏璧送回了自己的国家,蔺相如一副生死无惧的态度。秦王对此无可奈何,只能把他放回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看似赵国占了上风,实则是秦国在为它的统一大业做铺垫。
心机
秦王的真正目标从来都不是和氏璧,秦国真正想做的是灭掉六国,成为统一天下的强国。所以一开始秦王想要和氏璧,这只是一个幌子。秦王为了得到这块和氏璧,不惜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如果赵国不答应的话,秦国就有了向赵国出兵的理由。
在秦国殿堂之上,秦王故意冷落蔺相如,丝毫不提交换十五座城池的事情,这其实是秦王的计谋,包括蔺相如派手下的人从小道拿着和氏璧逃回赵国,其中也有秦王的手笔。秦王作为一国之主,难道真的会为了一块和氏璧而放弃十五座城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战国时期,城池、人口、土地对一个国家来说十分重要,可以说是国家的立身之本,秦王一换就是十五座城池,还没有大臣反对,其中必然有问题。
对待特殊时期特殊的人,秦国一定会有所防备,对蔺相如所在的驿站,应该是严加看守才对。怎么可能会那么轻易放人出去?除此之外,秦国有相当严格的“门禁”。商鞅在世时,提出进出城门都要出示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蔺相如的人能够轻易地逃出秦国,回到赵国,这一定有秦王故意放纵的原因。秦王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想要让世人认为秦国才是受害者,秦国以诚待人,却被赵国欺骗。从而激起民众对赵国的愤怒,赢得民心,为下一步讨伐赵国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条件。
战争
完璧归赵的第二年,秦国就以赵国不讲信誉为理由,向赵国出兵。这场战争秦国本来就是有备而来,各方面的物资、粮草都很充沛,而赵国却恰恰相反,不仅物资缺乏,对抗秦国的时候还要顾着北部的匈奴。短短几年就连丢了几座城池,有上万人伤亡。
公元前260年,秦国再次发兵讨伐赵国,双方在长平作战。秦国还对赵国使用离间计,著名的将领廉颇就在秦国的离间之下失去了赵王的信任。赵王撤掉廉颇的职位后,扶持赵括上位,但是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半点实战经验。而秦国派出的将领是具有丰富战斗经验的白起,白起是著名的军事家,领导过大大小小的多次战役,具有十分丰富的战斗经验。从双方的将领上仿佛就可以窥见结局。
这场战争持续了五个月,最终,秦国获得了胜利,坑杀了赵国军队四十五万人。长平之战后,赵国伤了根本,根本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转折点,这次战争加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为实现秦的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结语: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谁也挡不住历史的车轮向前进,看待问题时,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秦王作为一国之主,传承了父辈的思想,前几代秦王不断壮大国力,自然有着宏伟的目标,秦昭襄王怎么可能是庸俗之辈,用十五座城池来换一块和氏璧,这不过是秦王的障眼法罢了,看似蔺相如掌控了主动权,其实真正地下棋之人是秦王。对此,你又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