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科普大全 > 安娜卡列尼娜简介(不守“妇道”的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简介(不守“妇道”的安娜·卡列尼娜)

时间:2021-09-07 11:13:36来源:黄埔信息网

安娜卡列尼娜简介(不守“妇道”的安娜·卡列尼娜)

年纪比较小的时候是不配读名著的,因为极大可能读不懂,而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故事上。

俄国文坛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给墨酱的感受就是如此:年少时只能读出该小说讲的就是一个贵妇出轨的故事。

当然这种解读也不能说是错的,因为托尔斯泰本人写这个小说时本来就是受一个妇女因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启发的。

但是,写着写着,笔下的人物的行为与故事发展却不受作者本人控制了。

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忠实表现生活的逻辑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成熟的作家是可以中途更改原有的创作意图的。

当创作意图更改了之后,这个原本很庸俗的故事才被赋予了深意。

安娜这个出轨的女人,托尔斯泰反而对其表示同情。

不守“妇道”的安娜·卡列尼娜,凭什么能得到托尔斯泰的理解?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

《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古老的封建地主俄国正遭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正如书中提到,“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主要就是封建贵族的旧秩序被颠覆了,而资本主义制度有了萌芽。

随着这场大变动而来的,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风俗习尚、思想意识等等均遭到冲击。在这新旧交替的巨变时期,尤其吸引托尔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

托尔斯泰自己说《安娜·卡列尼娜》写的主要是家庭问题,书中写到几个不同家庭的不同遭遇。

贵族奥勃朗斯基(安娜的哥哥)和前法语教师之间的暧昧关系被妻子陶丽发现,引发了家庭矛盾,安娜前来帮助调解矛盾,在车站与迎接母亲的沃伦斯基相遇。

沃伦斯基本来正在追求陶丽的妹妹吉娣,遇到安娜便见异思迁了。

贵族奥勃朗斯基的朋友贵族地主列文从乡下过来探望他,其真实的意图是向吉娣求婚。但仍然痴迷与沃伦斯基的吉娣对列文无感。

随后的故事集中在安娜与列文两个人身上,可以看作两条线索并行展开。

安娜背弃丈夫卡列宁,与沃伦斯基相爱,但遭到上流社会的排挤,最终被迫自杀;而列文经过一番曲折,终于与吉娣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两人结婚以后回到了乡间的庄园。

不守“妇道”的安娜·卡列尼娜,凭什么能得到托尔斯泰的理解?

炽热的爱情是无趣婚姻的一道光

安娜·卡列尼娜出身贵族,按照所谓贵族和教会的婚姻制度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其实就是封建“包办婚姻”。卡列宁官运亨通,一路顺风顺水,与安娜的结合在上层社会看来就是天作之合。

但卡列宁外形庸俗,性格虚伪冷酷,行事刻板僵化。在他的心中,功名利禄最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个做官机器。

安娜却生气蓬勃,与卡列宁结婚后,她的生气在一定程度上被压抑了。

八年以来,一潭死水的婚姻,本来让安娜以为生活不就是如此、爱情不就是这样,直到她遇见了风度翩翩的贵族青年沃伦斯基。

俄国旧的封建伦理道德正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挑战,像安娜这样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很有个性的女子很难不受到影响。

遇到沃伦斯基以后的安娜,内在的热情被激发,产生了追求幸福爱情和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初次见面,安娜的美让沃伦斯基惊为天人,安娜的美并不仅仅在于皮相,试看:

在那短促的一瞥中,沃伦斯基已经注意到了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脸上流露,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弄弯曲了轻微的笑容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烁着。”

沃伦斯基能够看到安娜身上被压抑的生命力,而安娜对沃伦斯基也是有好感的。

于是,两个人便自然而然地开启了甜美的爱情。

不守“妇道”的安娜·卡列尼娜,凭什么能得到托尔斯泰的理解?

虚伪的卡列宁是造成安娜悲剧的主要原因

而当卡列宁得知妻子与沃伦斯基的关系时,把虚伪、冷漠的一面表现得更加充分。为了体面,他坚持和安娜住在一起,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他起初不同意离婚,死磕着徒有其表的婚姻;最后终于同意离婚时,又抓住儿子不放,尽管他对儿子并没有很多爱;头上冒着绿光的卡列宁自然得到更多的舆论支持与同情……

可以说,卡列宁的一系列操作是造成安娜悲剧的主要原因。

从宗教和伦理道德出发,安娜不能克制她的感情,一味追求自由和爱情,违背“妇道”,从而弄得身败名裂,自取灭亡。托尔斯泰固然认为安娜是有罪的,但他对安娜的谴责还是有分寸的,而且可以说是同情多于谴责。

托尔斯泰不仅赋予安娜外表美,也写出了她善良的性格。在车站安娜听说一个铁路工人惨死,她对死者家属心生怜悯,沃伦斯基委托车站站长给死者家属二百卢布,这样的行为让安娜大为赞赏。兄嫂不和,她亲自前去调解,凭她的聪明才智劝说嫂嫂,给嫂嫂很大的安慰。她对儿子也有真挚的母爱……

托尔斯泰真正痛恨的是这个社会,是卡列宁那样的官场人物与封建势力,他们控制着像安娜这样的人,践踏着像安娜这样美好的人性。托尔斯泰把卡列宁塑造成从外表到内心可以说毫无可取之处的彻头彻尾的伪君子,与安娜形成对照。从而使得他们两人正好代表了两类截然相反的人。

也许有人会说,作者对卡列宁并没有全盘否定,卡列宁对安娜也不是完全赶尽杀绝的。他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丈夫的责任,按时给安娜送生活费,在安娜分娩病重时他也感到悔恨,对安娜和伏伦斯基也说了心里话,向他们表示宽大的胸怀。

其实,人本来就是很复杂的、变化着的。卡列宁的多面性恰恰符合常情常理的。

不守“妇道”的安娜·卡列尼娜,凭什么能得到托尔斯泰的理解?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