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养生之道(内经中的夏季养生之道)
夏天养生之道(内经中的夏季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素有“医学之祖”之称。虽成书于数千年之前,但其中对于人体生理、病理的解读仍然精准地指导着现在的中医临床实践。最为大众所知的,就是内经中的养生智慧。那么,炎炎夏日,该如何养生呢?《内经》中提到的夏季蕃秀,养长之道具体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看正文吧——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释义】
夏三月:指代夏季,即农历四月、五月、六月的三个月,按节气则指自立夏日始至立秋前一日止的三个月。蕃秀:“蕃”,茂盛的意思。“秀”,指草木开完花后结满青色果实的状态。明代医家马莳注释说:“阳气已盛,物蕃且秀,故气象谓之蕃秀也。”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天地气交,万物繁荣茂盛,此谓“蕃秀”,即夏季的气象特征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华”,做花解释,开花的意思。“实”,结果的意思。是说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气温炎热,地之阴气微微萌发上交于天,天之阳气盛极而下交于地,即地气蒸腾上升变成云,天气凝结下降变成雨,一切生物都会因此长养,所以说“万物华实”。也就是说,夏季万物繁荣茂盛、植物开花结果,自然界呈现出茂盛壮美之象。
本条原文是说,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应于心脏,故夏季亦是人体阳气旺盛、心气长旺的季节,因此夏季养生即应保养此“长养”之气。从生活起居养生来说,夏季应该调整作息时间,宜晚卧早起,无厌于日,不要讨厌太阳光照、气候炎热,适当从事一些户外活动,晒晒太阳,补充人体的阳气,促进阴精气血等各种物质的孕育、长养,热热身体,切忌过度趋冷,感寒受凉,伤害我们的身体。同时夏季适度出汗,有利于人体阳热之气宣泄,既可降温消暑,又能排出陈气浊物。就精神情志养生而言,夏季人们要顺应天地长养之气而养生,不要郁闷、憋怒,使自己的情志压抑,应该尽情地去找合适的场合、时间、方式,去把它表达出去,发泄出去,如同植物开花受粉孕育果实一样,若有所爱,要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心志、自己的情感。
根据《内经》养生的理论,夏季养生宜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1、情志养生
首先,精神振奋,促阳宣发
夏季与心脏均属五行的“火”行,而心主神志。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使华英成秀”“若所爱在外”,即要神清气和,胸怀宽阔,精神振奋,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阳气的宣发。可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文娱活动,如下棋、游泳、打扑克等。若条件许可,亦可参加消夏避暑、外出旅游、夏令营活动等。
其次,调节情绪,使志无怒
夏季要注意调节情绪,“使志无怒”。切莫因天热、事繁而生急躁、恼怒之情,以免助阳升动太过而伤正气。精神振奋,正常表达自己的心志,调节不良情志,不生郁怒,阳气得到宣发,自然能在夏季暑蒸气耗的季节里,凉从心生,健康长寿了。如三国时期曹魏养生家嵇康《养生论》指出:“夏季炎热,更宜调神静心,常如冰雪在心。”养生歌也说:“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2、起居养生
首先,晚卧早起,无厌于日
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旺盛,人们应晚睡早起,无厌于日,适当参加户外活动,晒晒太阳,顺应自然,培补阳气。另外,夏季昼长夜短,气温较高,出汗较多,津液、阳气极易损伤,使人感觉疲劳,因此夏季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于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首先应做到起居规律;其次应注意卧室通风、凉爽;第三要保持宁静的心境,力求“心静自然凉”;第四还要有适当的午睡时间,午睡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恢复阳气、培养阴气,有利于下午的工作和学习,同时也是预防中暑的良好措施。
其次,趋避时邪,预防疾病
夏季酷热多雨,暑热、暑湿邪气容易乘虚而入,易致中暑、阴暑等时令病。
预防中暑:注意劳逸结合,睡眠要充足;避免在烈日下过度曝晒;注意室内降温;讲究饮食卫生;另外也可饮用绿豆汤、酸梅汤等饮料和使用仁丹、十滴水、清凉油等药物来防暑。
预防阴暑:阴暑是夏季因气候炎热而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以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侵袭引起的时令病。夏季应避免过分贪凉就阴,致使寒邪乘虚侵袭,如室外露宿,对扇当窗坐卧,空调温度过低,睡卧露腹不盖衣被等,均应避免。发生阴暑,病症轻缓的可食用赤豆酒酿等食疗药膳,病情较重者可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服用藿香正气液等中成药。
3、饮食养生
首先,省苦增辛,适当食寒
夏时心火当令,心火偏旺则克肺金,味苦之物可助心气、味辛之物可助肺气。因此,夏季一般不主张多吃苦味食物,以免心气过旺。辛味归肺经,多有发散、行气、活血、通窍、化湿等功用,可防夏季心脏功能过强引起的肺脏功能虚弱,所以夏季特别是素有肺病的人应该适当多吃些白萝卜、葱、姜、蒜等辛味食物,如民间就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养生谚语。酷暑盛夏,阳热盛极,出汗很多,常感口渴,可适当食用味苦性寒的食物,以制约阳热之气太过,帮助体内散发热量,并补充水分、盐类和维生素,起到清热、解暑、生津的作用,如苦瓜、芥菜等苦味食物,或西瓜、绿豆等寒性食物可经常食用,也可适当用些冷饮。但切忌因贪凉而暴食冷饮凉菜、生冷瓜果等。否则,食冷无度会使胃肠感寒、脾胃阳气损伤,引起疾病。
其次,春夏养阳,清淡营养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盛夏,列日炎炎,暑气逼人,人们汗液大出,阳气易于耗散。加之许多人不知夏季如何养阳,常常乘凉外感风寒,饮冷内伤寒湿,使阳气进一步挫伤,所以人们阳气多有亏虚。故本篇指出要“春夏养阳”。如元代养生家丘处机《摄生消息论》主张夏季“宜桂汤、豆蔻、熟水”,在我国各地也都有夏季吃羊肉或鹿茸、附子等补养阳气的习俗。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气血趋向体表,常形成阳气在外、阴寒内伏的状况,同时夏季胃酸分泌减少,加之饮水较多,冲淡胃酸,导致机体消化功能较弱。但夏季由于出汗较多,睡眠不够,常常致使人们能量消耗较多。因此饮食调养应清热消暑,健脾益气,宜选清淡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并适当选择酸味的、辛香味的食物以增强食欲。但是,清淡不等于素食,长期吃素容易导致营养失衡。所以在夏日不要拒绝荤菜,可适当摄入一些瘦肉、鱼肉、蛋类、奶品以及豆制品,关键是在烹调时多用清蒸、凉拌等方法,切记不要做得过于油腻。
4、运动养生
劳逸结合,适量运动
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旺盛,人体气血趋向体表,阴静阳动,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夏季经常参加锻炼,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实验观察发现,夏天经常参加运动锻炼比不坚持运动锻炼的人其肺活量、心脏功能、消化功能都要好,而且发病率也较低。
夏季宜于运动锻炼,但夏天气候炎热,人体消耗较大,若长时间在阳光下锻炼可能引起中暑。所以,只有合理地安排才能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一是运动的时间: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的时候进行,同时应在室外锻炼。二是项目的选择:宜选择慢跑、太极拳、太极剑、广播体操、保健气功,或晚饭之后户外散步、骑车、打球等强度不太剧烈的项目。三是运动量适度:运动量要适度,不要过度疲劳,不要出汗太多,运动后出汗较多时,可适当饮用盐开水或绿豆盐汤。四是运动后保健:运动后不要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易招致感冒、头痛,或引起风湿痹痛、皮肤痤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