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散步有感(读《美学散步》有感)
读散步有感(读《美学散步》有感)
什么是美?美有什么值得研究的?原本我以为只要是自己觉得好看的就是美了,直到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粗略地体会到美的实质。我自以为任何一个想钻研美学,特别是想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的人,都应该好好读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几乎汇集了他一生中最经典的美学文章。在《美学散步》中,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以一种浪漫抒情的文字娓娓道来,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
在这部作品中,所有的文章都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属于艺术本质的精髓,阅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欣赏,书名叫做《美学散步》,就是带领我们在艺术的园林里散步,看看作者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艺术世界。艺术的欣赏就是对美的事物的发现与感悟。
那何为“美学散步”?
宗老在书的第一部分“小言”中,指出了散步的意义,他说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例如“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在他看来,散步是一种对于心情和感悟的自由抒发,没有刻意的追求,也许在路旁我们可以采摘一朵美丽的小花,或者拾起一块晶莹亮泽的小石,就像我们在海滩上观赏一片转瞬即逝的小小浪花一样。但我们也不用刻意保存这些小花、小石。我们可以放在桌上,“当作散步后的回念”。这就是散步的意义。它是一种悠闲散步、兴之所至、偶有所得的境界。美学的散步也应当如此,漫不经心,拈花微笑。美,就应当是心灵节奏的自由表现。
正像书名所暗示的那样,书中所选文章都是宗老在不同时期对美学问题的探索,虽然章与章之间有所联系,但每篇都可以独立成章。这本书犹如散文般形散而神不散,宗白华先生紧紧抓住诗、书、画、舞、乐、建筑等相关艺术门类所体现的共同特征,广泛联系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在一个广阔的舞台中探讨美学的基本规律,介绍着自己的透彻之悟与艺术之思。在这本书中,始终有几个词如“实虚”、“空灵”、“意境”等贯穿其中。由此可说明,宗白华先生尤其重视对空间意识的论述。我认为以上这些词极其类似,虽然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但在宗白华先生的文章里却貌似都指向相同的事物,而那相同的事物在我看来应该是他反复提到的美学思想。
那么在宗老看来美究竟在哪里?
世界上美的东西实在太多,诗歌、雕刻、绘画、书法、音乐、壁画等,这一切都好像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但是发现它们就必须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并且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正如书上所说:“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就好像画家创造的美,就是他们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什么是意境呢?书中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又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还有一种介乎于二者之间的“艺术境界”。在对艺术的阐发中,宗老特别注重对艺术蕴含的人生情怀的体验和揭示。这是在对艺术富有同情和生命意义的理解基础上,宗老创造性地建构出著名的“艺境”,一方面强调艺境要超脱空灵,另一方面又强调艺境要充实深情。提出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的深情,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的灵气。一往情深才能深入万物的核心,是的艺术具有丰厚的生命内质;超旷空灵才能使艺术获得如镜中花、水中月般的生命灵气。
宗老对美的态度是超然的,又是世俗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他的文字随性洒脱,字里行间尽是信手拈来的诗意与灵性。
他又提及,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宗白华用详实丰富的例子,提出了中国诗画、书法所表现的虚空要素以及从此形成的宇宙意识,他认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中国艺术最后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空中则荡漾着“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在这片虚空上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一山一水,都负载着无尽的深意。同时,他还提出,中国绘画中往往可以感到线条的力量,流动的线条是最富美感的,所以古代人常常把形体转化为飞动的线条,这就是我国古代绘画带有舞蹈意味的原因,敦煌壁画《飞天》很好说明了这一点。正是因为重视线条,我们看到了“笔墨”对于作画的重要。笔墨技法表现在“骨力、骨法、骨气”上,“骨”就是笔墨落纸有力,突出从内部发出的一种力量。这是和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骨节相同的因此我们见得每一幅国画都有一种坚固的形象组织和坚定的内在生命力量。我们应该透过“骨”去领略“风”,这才能得到享不尽的愉悦之感。
在他的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和直觉的思维,以及其中诗性的表达,很好的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特征。他以一种优美抒情的笔调展开理论论述和评价,虽然写的是深奥难懂的美学理论,却用诗意的语言阐发,语言文字却如同一首首韵律丰富的诗歌,一幅幅色泽生动的画面,让我不知不觉深陷其中。
整本书洋洋洒洒数万字,宗老所要传达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美是心灵节奏的自由表现。心灵、自由几个关键词贯穿全书始末。细雨下闲听落花声,微风里飘来流水音,美的无限内涵不断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拓展。“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旁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还是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就让我们怀念那拄着手杖,徜徉在未名湖畔的身影,让我们品味着散步声中留下的道道灵光。也希望每个寻找“美”的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