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心理(别让你的攀比心和焦虑毁了孩子)
攀比心理(别让你的攀比心和焦虑毁了孩子)
小卢的儿子下半年就要读一年级了。小卢对孩子的教育一向都很上心。在朋友的询问下,她跟大家分享了她给孩子的暑假安排。从早上80:30-晚上20:00,时间全被排得井井有条。仔细一看,一天至少有4个培训班,每个培训班至少1个半小时。
朋友不禁问小卢:“报这么多培训班孩子不累吗?”小卢说道:“我这还报得少的了,他们班还有人报了5个培训班呢!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不报班怎么行?”
如今这个时代,像小卢一样的家长大有人在。看到别人的孩子这也会、那也会,而自己的孩子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即使本来比较佛系的家长,经这么一比较,往往也会开始焦虑起来。于是,便会跟风也给孩子报一堆班。那么,家长的这种攀比、焦虑,真的会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吗?
一、家长越攀比越焦虑,孩子越自卑
傅首尔在上《亲爱的小课桌》节目时,谈到了她最反对的事,就是在家庭聚会时,别人让她的儿子背个诗。为什么反对呢?她说,如果别的孩子一口气可以背五首,而自己的孩子却一首都背不出来时,就会感觉自己不行了。这种因攀比环境,会让孩子陷入了自我怀疑,从而让孩子感到自卑。
家长之所以喜欢拿孩子来攀比,大多数都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俗话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孩子不可能事事都比别人强。当家长听到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家孩子强时,大多数为数落孩子。比如:“你怎么这么笨,别人会你怎么就不会呢?”被家长这么一责备,孩子就更加确认自己真的不如别人了。
试问家长们,为了自己这一时的面子,就数落打击孩子,让孩子从此陷入自卑情节中,这值得吗?
二、家长盲目的攀比,也会引发孩子攀比心理
曾经看到过一则新闻,讲述了一名14岁的初三学生秦某某,虽然成绩挺优异的。但却一直无法超过班上的马某。接连几次考试,都是马某第一名,秦某第二名。为此,秦某警告马某,如果再考第一名,他就会杀了马某。然而,再次考试时,第一名还是马某。为了拿到第一名,秦某某居然认为:杀了第一名,自己就成为第一名了。
父母如果平时经常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孩子就会倍感压力。孩子要么产生自卑心理,要么就会对这家长口中的那别人家的孩子心生恨意。
三、如何做到不攀比、不焦虑,理智育儿
育儿的路上,当父母的时常会陷入焦虑中。比如,当老师批评我们的孩子时;当别人家的孩子教出好成绩时,又或是看到孩子考试成绩不如意时,都会让我们倍感焦虑。如何才能让自己做到不攀比、不焦虑呢?
1.转变思维,把孩子每次错误看做孩子的成长
我们之所以会拿孩子去跟别人家的孩子攀比,很大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亲子教育专家张敏,在《亲爱的小课桌》中讲道,人生本来就不是一场输赢的比赛。如果一定说是场比赛的话,那它应该是一场马拉松,所以我们不必在意那个起跑线。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远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过于关注目前孩子的缺点,而是应该把焦点放在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上。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积极地鼓励孩子。引导孩子自己跟自己比。
下面我们来看看尹建莉老师是如何引导的。当尹老师的女儿圆圆,考了80分的试卷时,尹老师会肯定孩子的成绩。再引导圆圆,找找20分丢哪了?当圆圆经过自己思考、分析,改正失分的地方后,尹老师会用铅笔划去考卷原分数,然后写上改正后的分数。
尹老师的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学会自我反思,把错误当做孩子成长的机会。
2.接纳孩子的缺点,寻找孩子的优势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的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它整个人生都会相信自己是愚蠢不堪。”
身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类拔萃,取得佳绩。但全方位出类拔萃的人毕竟是少数的。
教育心理学家李玫瑾老师,曾经分享过她女儿高中时的故事。她的女儿从小数学成绩就不好,经常考不及格。面对数学老师的批评,李玫瑾老师不仅不责怪孩子,还回应老师说,数学不及格并不影响她对社会做贡献。
后来,李玫瑾经与女儿商量后,帮女儿选择了音乐艺术专业。结果,她的女儿成为了当时她们中学唯一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
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并不是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才会取得成就。父母在接纳孩子的缺点的同时,要善于帮助孩子寻找他的优势,相信每个人的出生都有他的价值和意义。
写在最后
《如何做不焦虑的父母》中有写道:“焦虑的父母+压抑的孩子=两败俱伤的教育”。育儿的路上,很少有不焦虑的父母。但当我们意识到焦虑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时,我们能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收起自己的攀比和焦虑之心,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