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话剧(郑州小剧场话剧你看过吗?)
小剧场话剧(郑州小剧场话剧你看过吗?)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策划文体新闻部执行记者 张丛博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供图
2017年是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也是中国小剧场话剧诞生35周年。
回顾中国话剧发展的110年岁月中,这一艺术形式经历了沧桑巨变,但仍然在探索中保持着青春活力,与时代变革同频共振,与社会生活相伴相随。《黑奴吁天录》《终身大事》《雷雨》《茶馆》《狗儿爷涅槃》……一部部经典作品在舞台上,留下了它们生动的模样。
20世纪80年代,由于电视的普及、媒介多样化等因素,话剧陡然间陷入低谷。此后,中国话剧在创作演出中开始了多方位的探索,比如小剧场运动。1982年9月19日,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三楼的小宴会厅,中国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开始了首演。张广天、李六乙、孟京辉、牟森等人开始崭露头角。
小剧场话剧作为一种投资成本低的艺术样式,找到了市场生存的可能性,历经35年的戏剧文化与市场的千锤百炼,从少人问津到满地开花,小剧场话剧逐渐成为现代年轻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戏剧市场回暖,民间剧团与民营剧场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起来,并日趋蓬勃。北京的小剧场早已实现了平均每天都有超过一部新戏上演,出现了“开心麻花”“戏逍堂”“繁星”等观众熟知的“名剧团”,小剧场话剧成为北京的文化新名片。
如今,小剧场话剧已是一线城市的重要文化生活方式,且其热度不断向二线城市蔓延,成都、重庆、武汉、西安等城市的小剧场纷纷火热起来。郑州本土小剧场话剧,从2002年第一部剧目《福兮祸兮》发轫开始,经历了10多年的萌芽期,其间尽管不断有人尝试,但市场始终反应冷淡。直到近两年,尤其是2017年,多个民营话剧团体先后成立,小剧场话剧商演接连不断。
随着郑州人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增强,许多商业综合体、书店、文艺创意园区搭建起了小剧场舞台,紧接着在“有剧场缺剧目”的大环境下,一批致力于戏剧文化的年轻人纷纷投身其中,尝试创作小剧场话剧,并探索商演途径。大河报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郑州目前适合演出的小剧场舞台超过10个,已经成立的小剧场话剧团体超过5家,演出过的各类剧目有十多部。数量虽与一线城市有不小差距,但无疑表明了郑州本土小剧场话剧正在升温。
除了河南省话剧院、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河南省曲艺团不断有大型话剧在舞台上演出外,悄然兴起的民营小剧场话剧团体,进一步丰富了我省戏剧文化内容。这些从业者不乏有着中戏、上戏等专业戏剧院校背景的年轻导演、编剧、演员,他们创作的一批荒诞、浪漫、喜剧等多样风格的剧目进入小剧场与观众见面,为郑州本土话剧市场带来生机。
不过,朝气满满的小剧场话剧市场,并不能掩盖处于起步阶段的现实。戏剧人才缺乏、观众基础仍需培育、市场化运作经验不足等问题尚未解决,在当下郑州本土话剧舞台上,剧目创作质量良莠不齐,仓促上马、急于求成的问题也时有涌现。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本土小剧场话剧该如何实现良性健康发展,是话剧人在分享这块市场蛋糕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期《河之洲》,请跟随大河报记者的调查采访,一起来认识还不广为人知的郑州本土小剧场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