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的意思(精卫填海的意思?)
精卫填海的意思(精卫填海的意思?)
《精卫填海》和之前学的《夸父逐日》一样,也是选自《山海经》,精卫应该是《山海经》里知名度最高的神兽吧,如果让人说出一个《山海经》的故事,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应该是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本来是一个和愚公移山那样表现不畏艰难困苦,不畏强暴,持之以恒,最终铁杵磨成针的这样的一个励志故事,但是因为汪精卫使用了这个名字,所以以后再提起精卫,好像有点怪怪的感觉,特别是我大学时候,我们把一个有点崇洋媚外的同学称之为“精卫”,使得“精卫”成了汉奸的同义词了。
汪精卫本名叫做汪兆铭,精卫是他的笔名,但笔名比他的真名更有名。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从前中国人有“姓名字号”,比如,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们通常就叫他李白,很少提到他的字,更不会提到他的号了,但是苏东坡呢,姓苏、名轼、字子瞻,东坡是他的号,为什么我们通常都说“苏东坡”,对于他的号比名字更了解呢?
汪精卫年轻的时候也是慷慨少年,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在监狱里写过很豪迈的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我们不能因人废言因人废诗,这诗写的的确挺好,人们对这四句比较熟悉,但这四句其实只是全诗的一部分,诗的开头四句是这样的,“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鸥浮”。
这四句诗就是汪精卫对于精卫的赞美,当然就是他自我志向的表达,有点自我标榜的感觉。汪精卫也确实有才华,孙中山的遗嘱的执笔者就是汪精卫,现今许多人朗朗上口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一语就出自他的手笔。只是可惜他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成了近代中国的头号汉奸,玷污了精卫这个名字,人品永远要比才能重要啊!
我们来看《山海经》中精卫填海的原文,“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发鸠之山”,位于山西长子县,“其上多柘木”,山上长着很多柘树,提起柘树,我想到的是北京的潭柘寺,寺周围“柘树千障”,比北京城历史还悠久,所以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有鸟焉”,有鸟在这里,“焉”表示这里,比如“心不在焉”,心不在这儿,我经常说我儿子听讲时“心不在焉”。山上有鸟,“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鸟的外形长得像乌鸦,头上的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
“名曰:“精卫”,其鸣自詨”,这种鸟叫做“精卫”,她的叫声好像是在喊自己的名字,“精卫,精卫”。这有点像布谷鸟吧,布谷鸟的叫声就是“布谷,布谷”。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是炎帝的小女儿,叫做女娃,传说炎帝有四个女儿,其中前两个女儿都没有名字,被称为无名少女和赤帝女,三女儿名为瑶姬,女娃最小的女儿。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女娃去东海游玩,淹死了,化作精卫。我一直没弄明白,是在东海游玩,还是在东海游泳,比如只是在沙滩上散步,没有下水游泳,但是赶上涨潮了,被淹死了,就不能说是游泳淹死了吧?所以只能笼统地说在海边玩了。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经常从发鸠山上叼着树枝或者石块去填东海。西山是和东海相对应,表明精卫不辞辛劳、不畏艰难、矢志不渝、坚韧不拔吧。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其实都是表明一种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种精神或者说这种价值观和现代人的想法可能不一致,现代人想的可能是既然肯定不能达到,那我为什么还要白费力气做呢?为什么还要花费于事无补的力气呢?而古人想的是,我既然认定了目标,就坚定地走下去,“虽千万人我往矣”,即使千难万险,“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就是今人和古人的差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