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桃花潭(这里是烟雨桃花潭)
烟雨桃花潭(这里是烟雨桃花潭)
总觉得美到极致的景色只存在于传说或人们的想象中,因此,在听到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古诗时,对于桃花潭的感觉,也仅仅停留在“此景只应天上有”的认知里,从没想到,这竟是真实存在的地方。
桃花潭位于安徽省泾县以西40公里处,南临黄山、西接九华山,与太平湖紧紧相连。桃花潭的得名、成名都源于李白,一首《赠汪伦》千年不绝余韵,也让桃花潭为世人所知。1989年,桃花潭被安徽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守候这里的汪伦墓,深藏奥妙的书板石、李白醉卧的彩虹岗、踏歌声声的古岸阁、青砖黑瓦的古民居……桃花潭就被古香古色的民居和诸多自然人文景观包围。
桃花潭潭面水光潋艳,碧波涵空,凝望时常让人恍惚,宛如来到仙境。泾县县志《桃花潭记》称这里“层岩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洁,烟波无际”。峭岩上古藤缀拂,烟雾缭绕,朝阳夕晕,山光水色,尤显旖旎。驾一叶扁舟泛游其上,一篙新绿,微波涟漪,足见“千尺潭光九里烟,桃花如雨柳如绵”。
不同的地域总会有不同的审美。北方的宏伟,必须要依托苍茫的大地。南方的缠绵山水,则更需要秀美来衬托。即使是萧瑟的冬日,这里仍当得起秀与美。
一篙新绿,微波涟漪,足见“千尺潭光九里烟,桃花如雨柳如绵”,这南方的山光水色,尤显旖旎。
同在中国,南北两地人对景色的认知截然不同。南方人的“画图”意识应该是深入骨髓的。无论是街头陋巷,还是深宅华居,都将这一理念一以贯之。走进任何一间屋子,推开任何一扇窗户,映入眼帘的都是绝美的一幅画。关键,画还是动态的,随着时光的流逝悄然变化。
冬日的背景下,景色清丽雅致异常。安徽特有的阴冷让每个游人都安静走过,唇边带着的也是隐隐笑意,一如身边景色,带着淡淡而含蓄的美。
仰望这些走过百年的建筑,无限感慨又不尽悠思。带着寒意的风从门中穿过,谁也说不清这风是从何年何月吹来,又藏着多少历史和故事。
桃花潭所处在的桃花潭镇是个名副其实的古镇,古时被称作南阳镇。灵山秀水多出才子佳人,人杰便地灵,这里物华天宝,出来过不少名人。镇子里至今还保留着有700多处古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建筑,俨然一个保存完整的皖南古居民群。
房屋一叠连着一叠,石头小路幽深异常。能工巧匠们将技术变为了艺术,让房屋不仅仅有避寒挡风的功能,行之观之,赏心悦目。生活在这里,抛却深宅大院的勾心斗角,人生一幸。
墙壁厚朴高耸,从外面看,仿佛愈走进愈逼仄,很自然地彰显隔阻之意,给人幽深之感。高墙大院,临之森然。
桃花潭有两处古韵深厚的建筑,一个是文昌阁,另外一个便是义门。这座呈“八”字形的大宅院门楼倡导的是中华义文化,五代同堂,家族结义深厚。蓝天下,义门中,新旧时光轻轻碰撞出别致无二的景物,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来得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