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路亡羊阅读答案(语文第六单元检测试卷)
歧路亡羊阅读答案(语文第六单元检测试卷)
一、文学常识填空(9*2=18分)
1.孟子,名 , (朝代)时期思想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 "。
2."四书"是指 、 、 、 ;"五经"是指 、、 、 、 。
3.《愚公移山》选自 ,该书有大量的 ,比如小学所学的《杞人忧天》。相传该书的作者是 ,名 , (朝代)时期思想家, 学派代表人物。
4.《周亚夫军细柳》选自 ,作者 , (朝代)史学家。该书是我国第一部 通史,记录了从传说中的 到 时期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 ,十 ,八 ,三十 ,七十 ,被鲁迅誉为" , "。
5.古代史书的编写体例主要有三种,分别是: ,以 (朝代) (人名)编写的 为代表; ,以 (朝代) (人名)编写的 为代表; ,以 (朝代) (人名)编写的 为代表。
6.《饮酒》的作者是 ,名 ,一字 ,私谥 ,自号 , (朝代)诗人,开创了 ,有着 的气节。
7.《春望》的作者是 ,字 ,号 , (朝代)大诗人,世称 ,被尊为 ,与李白齐名,并称 。其诗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故有 之称,风格 。代表作品有"三吏": 、 、 ;"三别": 、 、 。
8.《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的作者是 ,号 , (朝代)词人,著有 , 派代表词人。
9.词,源于 ,兴于 ,盛于 ,又称 、 、 。词分两派: 派,以 和 为代表; 派,以 和 为代表。
二、默写(16*1=16分)
1.《富贵不能淫》中运用比喻揭示大丈夫应修君子之德的句子是 ,, 。
2. 《富贵不能淫》中揭示大丈夫处事原则的句子是 , ,。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 ,, ,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 。
5.《饮酒》中表现诗人超凡脱俗、悠然自得的句子是 , 。
6.《饮酒》中描绘南山美丽景色的句子是 , 。
7.《春望》中以乐景写哀请,抒写感时伤事悲痛的句子是 , 。
8.《春望》中表现战火不断、音讯难通的焦虑心情的句子是 , 。
9.《雁门太守行》中渲染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的句子是 ,。
10.《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侧面写战斗惨烈的句子是 ,。
11.《赤壁》中反写史事,寄托自己虽胸怀大志却不被重用的郁闷情怀的句子是 , 。
12.《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直接流露出词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的句子是 , 。
13.《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对仗工整、声韵和谐,具有某种生活哲理的句子是 , 。
14.《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中描写水面无风、光滑如镜的景致的句子是, 。
15.《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中表现中原沦陷、统治者无心抗战悲痛心情的句子是 , , 。
16.《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叙写晚归慌乱、误入荷丛的句子是 ,。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58*0.5=29分)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
3.丈夫之冠也( ) 4.父命之( )
5.往送之门( ) 6.戒之曰( )
7.必敬必戒( ) 8.以顺为正者( )
9.富贵不能淫( ) 10.此之谓大丈夫( )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12.必先苦其心志( )
13.所以动心忍性( )( ) 14.曾益其所不能( )( )
15.衡于虑而后作( ) 16.征于色( )
17.入则无法家拂士( )( )18.国恒亡( )
19.方七百里( ) 20.年且九十( )
21.惩山北之塞( ) 22.吾与汝毕力平险( )
23.达于汉阴( ) 24.杂然相许( )( )
25.其妻献疑曰( ) 26.以君之力( )
27.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28.如太行、王屋何( )
29.且焉置土石( )( ) 30.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3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32.始龀( )( )
33.始一反焉( ) 34.汝之不惠( )
3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36.固不可彻( )( )
37.虽我之死( ) 38.河曲智叟亡以应( )
39.惧其不已也( ) 40.告之于帝( )
41.帝感其诚( ) 42.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43.军霸上( ) 44.上自劳军( )
45.已而之细柳军( )( ) 46.军士吏被甲( )
47.天子且至( ) 48.居无何( )( )
49.于是上乃使使持节( ) 50.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
51.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 52.天子为动( )
53.成礼而去( ) 54.既出军门( )
55.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 56. 称善者久之( )
57. 国破山河在( ) 58.问君何能尔( )
四、文言阅读(13分)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列子·说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杨子之邻人亡羊( ) ②既反( )
③吾不知所之( ) ④门人怪之( )
2.补出省略成分(2分)
( )既反,( )问( ):"获羊乎?"( )曰:"亡之矣。"
3.给句中画线句添加正确的标点(2分)
羊 贱 畜 又 非 夫 子 之 有 而 损 言 笑 者 何 哉
4.翻译下列句子(3分)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5.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五、说明文阅读(12分)
茱萸之谜
余光中
①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幍兮,榝(shā)又欲充夫佩帷。"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榝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②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红)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③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带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吴均虽是梁朝人,相传桓景和费长房却是东汉人。《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汉高祖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据此推测,重九的习俗起源则在东汉乃至汉初了。有意思的是,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
④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佩花之盛。杜甫所谓"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虽然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李白的诗句"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说明此树的红实熟于重九,可以插在鬓边。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簪挂丹萸蕊",或如陆景初所谓"萸房插缙(jìn)绅"。至于李峤"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于席,而李乂(yì)的"捧箧萸香遍"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中%*&@国教育出~版网]
⑤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当时每逢重阳佳节,皇帝常常率领一班文臣登高赋诗,同时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赠群臣作佩饰,算是辟邪消灾,应付桓景的传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