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科普大全 > 建筑天际线(建筑天际线分析图)

建筑天际线(建筑天际线分析图)

时间:2021-06-15 14:54:15来源:黄埔信息网

建筑天际线(建筑天际线分析图)汕头南滨新城,如何在景区与电厂间设计出优美天际线

汕头南滨新城位于汕头湾南岸,与北部主城区隔海相望,是汕头中心城区“一湾两岸”核心组成部分,兼有汕头的门户形象、内海湾的城市景观核心展示区的重要作用。规划区北邻苏埃湾,西与礐石风景名胜区毗邻,南面背靠笔架山,东面与澳山、华能电厂相邻,占地3.73 km2。

自2014年3月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开工拉开汕头南滨新城建设序幕,2019年6月南滨新城已开发建成超过60%的用地,改善了汕头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但是,在已建成的2 000 m长的滨水建筑天际线呈现整齐划一,也可以说是呆板单一。特别是3 000 m外的北岸(主城区)看南滨新城,新城建设难以展示汕头的城市形象。如何在后续的规划建设中调整优化、美化天际线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1 南滨新城天际线问题研判

滨水地区城市设计需要重视城市发展的渐进性与市场需求和管理需有效衔接[1]。对南滨新城天际线问题研判需要从南滨新城的建设动因、开发时序与天际线的特征三方面分析。

首先,南滨新城北向湾区,三面山体环抱,片区东西长约3 500 m,但是腹地仅400 m~500 m。基于汕头人多地少特征及土地集约节约的开发原则,南滨新城进行高强度的开发建设(容积率控制在3.0~4.0之间;建筑高度控制在80 m~110 m之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滨水建筑理论上前低后高可以形成丰富的有层次的天际线,但是对于腹地较浅的南滨新城来说,不具有经济的可行性。对于单个地块来说,没有控规的细化约束,开发商将地块内建筑高度做到限高的层数是保证内部环境最大化的策略,所以地块建筑同一高度,天际线一条线是难免的。

其次,从开发时序来看,由于滨水岸线的天然资源优势,南滨新城已有建设以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为中心,沿滨水岸线向两侧展开,建设区集中在一起,因此天际线显得单一。如果从片区的范围看,原有控规在东部的红树林与湾区联系的绿色通廊周边地块、西边的苏埃隧道旁东侧体育公园容积率控制在1.5,建筑高度控制在35 m。结合中心RBD的150 m高建筑群,考虑建设的阶段性,建成后南滨新城天际线将有高低起伏变化,不会像目前这样呆板。因此从开发时序来看,天际线塑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天际线给人感受与观察者和天际线的远近、视觉角度有关。19世纪,德国的建筑师梅尔坦斯用实验方法证明,根据人的视觉特征,能看清整个建筑高度的权限垂直角约为45°,即视距等于建筑高度,能够看清建筑全貌的基本垂直视角是18°,视距是建筑高度的3倍。介于18°~45°之间是理想的观看建筑整体的区域。南滨新城已建建筑的高度基本上是80 m以上,也就是说,在80 m是观察建筑天际线的下限。80 m以内,人行走其间主要感受近距离街道的尺度、氛围、建筑细部,建筑的天际线不知在何处,“只缘身在此山中”。80 m以外,各组团的建筑由于远近不同导致的透视效果、高度相同的建筑也可以形成有变化的天际线。实践经验也表明,视距越远天际线逐渐平缓,单个地块相同高度的建筑群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汕头北岸远看南滨新城,虽然主体建筑高度有10 m~30 m的高差,相对于视距达3 000 m外的北岸,视觉上是难以形成高低错落的天际线美学感受。

综上所述,南部新城的天际线主要问题出在北岸远景看南岸的天际线视觉效果,以及近景如何避免地块相同高度形成的整齐划一的天际线。

2 远景:强化大尺度“山水格局”视觉效果

当我们讨论天际线的美学时,有意识无意识就天际线论天际线,而在实际观察中进入人的视觉不仅仅是建筑屋顶的轮廓线,远景、近景以及两侧的景观也是影响且构成天际线的画面要素。因此,南岸看北岸的天际线应扩大视野,从更大的尺度、从城市的山水格局来塑造天际线。如果把北岸远望的南滨新城看成一幅画,画面由近景苏埃湾水面及来来往往的各种船,滨水岸线苏埃隧道东侧的红树林,南滨新城的建筑天际线,背景笔架山(高程110 m~120 m)以及远景山体(高程160 m),西侧是礐石风景区(高程160 m),东侧的澳山(高程72 m)以及华能电厂2座150 m高的塔式构筑物构成。在这幅画面中,我们要弱化的是已经建成呆板的天际线,那就要在南滨画卷中寻找视觉焦点。视觉焦点简单来说就是让我们的视线多停留几秒的视觉元素,是人们用视觉容易获取的环境中信息。视觉焦点的概念对于我们完善南滨新城画卷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我们要在大尺度“山水格局”的画面下,发现和营造吸引人注意的要素,视线上集中交汇的要素。如何在大的画卷中寻找视觉焦点,且具有经济性、实施的可行性。

与视觉焦点相对应的概念“散点透视”,中国画“散点透视”的原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读南滨新城这幅画卷。“散点透视”从多个侧面描绘事物的具体形象,其观察动态性特征与我们实际生活中观察天际线的现象相符。如何在动态的视角中寻找“性价比高”的视觉观察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优化远景天际线的思路:首先要从更大的尺度、从城市的山水格局来塑造天际线,要在画卷中寻找或规划建设视觉焦点以弱化画卷中呆板的天际线;其次要在“移步换景”中寻找视觉观察点,使之具有代表性、普适性。

最后规划方案具有落地的可行性。因此规划中将人流量较大、有代表性的地理位置区段作为主要观察点,即从汕头市政府、华侨公园、新城、沈海高速几个眺望点对天际线进行整体把握和规划设计(见图1)。在现场调研的视觉感官体验已有的视觉焦点(西侧已建成礐石风景区的普同塔、东侧150 m高的塔式构筑物)基础上、融合控规中的中部RBD的建筑高度,结合模型推演,以山体为背景,在苏埃隧道口山顶规划建设观景平台,远山规划建设文峰塔来强化山体的视觉焦点效果,引导天际线的变化,让已建住宅轮廓线弱化消隐在整体的天际线中。规划以较小的经济成本、具有实施可能的规划策略,完成一幅远景天际线画面。

汕头南滨新城,如何在景区与电厂间设计出优美天际线

图1 北岸看南岸画卷视觉分析

3 近景:地块建筑高度细化控制

南滨新城居住地块建筑群天际线呆板,可以说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缩影。对于开发商来说,现行控规对居住用地的建筑密度均限定在25%,绿地率均限定在35%,在满足日照间距、消防退距与景观要求的情况下,建筑高度基本都会做到限高的层数从而改善地块的居住环境。在追求单个地块的环境效益最好、利益最大化同时不可避免造成负外部性,即单个地块的天际线是一条线。正如前文所述,人与建筑的距离大于建筑高度时,建筑轮廓线便自然纳入人的视野,随着距离越远,天际线逐渐趋于平缓。单个居住地块建筑同一高度,人在行进过程中的视觉感受是建筑缺乏层次感、天际线缺乏变化。对国内外建筑高度控制图则归纳总结,经验数据分析,并应用模型从不同视角、视距推演,结合南滨新城已有控规的容积率、建筑高度约束,规划对居住地块建筑高度提出进一步细化控制原则:

1)每个地块应当至少采用2个建筑高度层次(不含裙房);2)一般在地块的外围降低建筑高度,也可结合视觉通廊、地块特征设置;3)以18层(54 m)建筑高度为基准,两个层次的高度差不小于9 m,次高建筑的梯度变化至少是最高建筑的15%(见图2)。在南滨片区中,居住用地主要建筑限高为60 m,80 m,100 m,120 m,按照15%标准,对应的次高建筑高差控制值是9 m(3F),12 m(4F),15 m(5F),18 m(6F)。在规划中以重要的视觉观察点、视觉通廊等影响要素为依据降低建筑高度。现状已建住宅不可逆转且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规划中把重点放在未开发的土地上,通过未开发土地的建筑高度控制来优化天际轮廓线。南滨新城尚有东部、西部、中心区的RBD地块尚未建设,针对不同性质、区位的地块,在保证容积率不变的情况下提出不同的高度控制措施。

汕头南滨新城,如何在景区与电厂间设计出优美天际线

图2 建筑高差15%形成层次

西侧片区苏埃隧道两侧有3个居住地块,北临礐石风景区、东临湾区、西临体育公园。近景天际线观察点主要是体育公园及滨水干道,为丰富近景建筑的层次感、天际线变化,A地块建筑控高100 m,因此在临滨水和体育公园侧外围降低建筑高度15 m(5F);B地块建筑控高80 m,用地较狭长,结合北侧礐石风景区的视觉通廊,在中部降低12 m(4F)以丰富其天际线;C地块建筑控高80 m,主要考虑体育公园,以及A,B地块看C地块的视觉效果,因此在西北侧降低建筑高度12 m(4F)(见图3)。

汕头南滨新城,如何在景区与电厂间设计出优美天际线

图3 西侧地块建筑高度细化控制

东侧片区西临已开发地块(建筑高度80 m),东临澳头村,北临湾区、南临红树林湿地公园,连接湿地公园与湾区的绿色通廊将片区分为2个地块。原控规地块容积率1.5,建筑控高35 m,用地面积分别为12.9 hm2和11.2hm2,很显然地块面积过大,如果没有细化控制,可能建设形成天际线“一条线”,为南滨新城添堵。这两个地块优化的切入点在于河道与绿地构成的绿色通廊,是周边居民的主要游憩廊道(观察点),在细化控制中(见图4):1)沿河道两侧建设用地红线内推60 m,规定建筑高度不超过15 m,这样河道两侧的建筑与后面的背景形成层次感;2)东部已建(已批)地块建筑高度80 m,与未建地块建筑限高(35 m)高度落差太大,因此A地块建筑限高提高到54 m,与已建地块的天际线取得良好的过渡并丰富东部片区的天际线;3)南北干道两侧A地块第一排建筑与后排建筑高差采用降低15%限高,降低9 m(3F),B地块由于限高35 m,第一排建筑与后排建筑高差采用降低15%限高,降低6 m(2F)。

汕头南滨新城,如何在景区与电厂间设计出优美天际线

图4 东侧地块建筑高度细化控制

中心区的RBD地块,目前已建成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按照控规意图,中轴线两侧建筑群将做成从海面到主山逐级升高的形态,并呈左右对称式布局。但按照控规中给定的建筑限高,仅有两级梯度(80 m,150 m),难以强化建筑群高度逐级递增的布局意图。为避免中轴线建筑高差过大、高差不足的风险,规划中对其用地进行更为细致的建筑高度控制:1)潮汕历史文博中心南侧两块用地建筑限高建议由控规中给定的80 m提高到100 m,潮汕风情街北侧的两块用地建议由控规给定的150 m限制在120 m(见图5);2)为保证每个地块的建设能够符合整体中轴线建筑高度逐级递增的目的,提出每块用地至少有一栋塔楼高度需要做到地块建筑限高的95%以上。

汕头南滨新城,如何在景区与电厂间设计出优美天际线

图5 中心区建筑高度细化控制

城市滨水地段一直是土地开发的热点,在保证土地开发效益的前提下,高强度开发的滨水社区和城市景观风貌之间的矛盾成为城市的普遍“痛点”。因已建现状建筑的不可逆转性,规划师在后续的规划建设中优化天际线应遵循以下原则:

1)大尺度原则。

应扩大视野,通过标志性建筑、背景山、周边环境等因素统筹考虑,增加天际线的变化,强化天际线韵律,让已建住宅天际线弱化在整体的天际轮廓线中。

2)动态性原则。

人在不同的视角所看到的天际线也有所不同,所以应将人流量较大、地理位置特殊的区段作为主要视点,从视点上对天际线进行整体把握和设计。

3)可操作性原则。

寻求可调整空间,把重点放在未开发的土地上,在保持地块容积率不变的情况下,结合周边环境、分析具体问题,“画龙点睛”式的局部降低高度,增加建筑的层次感、丰富天际线。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