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牛充栋的典故(牛年“牛”典故)
汗牛充栋的典故(牛年“牛”典故)
新的一年2021年是辛丑牛年,作为有几千年农耕历史的国家,“牛”的文化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从古至今,牛一直是天道酬勤,任劳任怨的符号,如今这个符号的精神传承到了今天就变成了21世纪勤勤恳恳工作,默默无闻奉献的“干饭人”的精神。值此牛年到来之际,特整合了若干有关“牛”的典故和民间故事,和大家分享,欢迎各位点赞,转发,关注和热烈讨论。
九牛二虎之力
这个很形象的成语有很多来路。
传说楚霸王项羽是七仙女私自下凡嫁给姓项的青年,生完小孩不满百天,被王母娘娘发现找回天宫,从此项羽只能和父亲相依为命,转眼十几年过去了,项羽身体很弱,经常被同村的小朋友打得鼻青脸肿,项羽只有回家和父亲述苦。这件事情被灶台后的灶王爷知道了,过年灶王爷上天,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七仙女,七仙女听了非常伤心,就托梦给项羽的父亲,让他用面捏九头牛、两只虎,用锅蒸熟了。开锅就有香味扑鼻而来,项羽吃第一头牛,就感到浑身发热,四肢有力,吃完第二头牛,就觉得脚底发轻,运步如飞,越吃越香,转眼九头牛、两只虎全部吃光,项羽立马身高丈二,虎背熊腰,单手能举起门前的石狮子,已经拥有了九牛二虎之力。从此谁也打不过项羽,年轻人纷纷归顺项羽,项羽揭竿而起,从此成就千古英名。
后来有个很著名的动画片《西岳奇童》,讲的是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那里边朝霞姑姑引领沉香拜霹雳大仙为师,大仙让沉香吃下“九牛二虎”馒头,沉香顿时力大无比,有了进修神力的基础。也有民间故事版本说,给沉香吃“九牛二虎”的是吕洞宾。
杀鸡焉用牛刀
此典故出自《论语·阳货》:春秋时鲁国有一座城叫武城。孔子的一名学生子游当了武城的长官。
子游重视礼乐教化,认为这样的治理必定有效,于是他用礼乐老乡化百姓,城里处处可以听到弦乐歌声。有一天,孔子来到了武城,听到城里一片弦乐歌声。他知道这是他的学生子游所为,很不以为然。
孔子见到了子游,他便开玩笑地说:“杀鸡哪里要用牛刀呢?”子游正色回答:“我时常听先生说,‘君子学了礼乐就会爱人,小人学会了礼乐就听使唤。’我之所以用礼乐来教化他们,就是让他们能有修养。现在城里的百姓都讲礼让,都能互相谦让,这正是我初时制定政策的目的。”
孔子听了非常高兴,说:“说得太好了!刚才我说的不对。”
在子游的治理下,武城邑一直太平安宁,而且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相安无事。在春秋的时候,操纵礼乐还是一种很有效的行政管理措施,对于一地一城的民风、气质,都有很突出的指导价值。到了战国时代,这种方式就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了。
后人常用“杀鸡焉用牛刀”表示“不必小题大做”。
风马牛不相及
出自《左传·僖公四年》:春秋时,齐桓公率领诸侯军队侵袭了蔡国,但是他并不甘心,又要攻伐楚国。当时,楚国处在南方,齐国却处在北方,双方相距遥远,众臣都劝齐桓公不要操之过急。齐桓公听不进任何劝谏,执意要攻打楚国。楚国境内一片惊慌,唯恐什么时候突然遭到齐桓公的袭击。
楚成王焦虑不堪。国家处在危难之中,得想个法子合民众安心,恢复以往的安宁。这时楚国的一位大臣勇敢地站出来对楚成王说:“大王,臣愿出使齐国。”
于是,楚成王便派遣他作为使者到齐国军营里去游说。见了齐桓公,他说:“齐君,你们齐国人居住北方,而我们楚国处在南方,相隔数千里,如果你们国家的马牛走失,会不会跑到我国境内来呢?”“怎么可能?”齐桓公一笑置之,“那么我国本来天下安宁,百姓勤劳,融融乐乐,现在你们的兵马要践踏我们的领土,使百姓终日惶恐不安,朝廷上下也深感不平,难道是楚国招惹了你们吗?如果您们执意不收兵,那么楚国上下会全力以赴,奋起反抗!”使者义正词严。齐桓公顿时语塞,只好收兵。
后来人们用“风马牛”和“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牛角挂书
这个典故比喻勤俭读书,出于《新唐书·李密传》:隋朝有个读书人名叫李密,他原是贵族出身,后来家境破落,少年时曾到宫廷中当侍卫,但因为他喜欢读书,在值班时不专心,被免去了侍卫的职务。
李密回家以后,发愤读书,从不浪费能够用来读书的点滴时间,一次,李密骑着牛出外办事,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从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边赶路边读书,十分专注。
当天,正好大臣杨素坐车外出,他看到一个少年专心坐在牛背上读书,暗暗称奇,他让驾车的人放慢车速,慢慢地跟在后面。走了好久,杨素看到李密一本书看完了,准备再换一本,便上前问道:“你是哪儿的书生?”“我叫李密,辽东襄平人。”杨素又问:“读的是什么书?”“我正在读‘项羽传’。”
杨素很亲切地跟李密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不是个等闲之辈,前途无量,鼓励说:“你这样好学,将来一定会有成就的。”杨素回家后,把情况讲给儿子杨玄感听,杨玄感便和李密结交,成了知心朋友。
公元613年,杨玄感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便乘机起兵反隋,并请李密为他出谋划策,但杨玄感没有采纳李密的妙计,以致兵败身亡。后来李密投奔了瓦岗寨的农民起义军,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
庖丁解牛
从前,有一个叫丁的厨师,特别善于宰牛。梁惠王知道后,便请他为自己宰牛剔肉。
庖丁宰牛剔肉时,凡是他手碰到的地方,肩靠到的地方,脚踩到的地方,膝盖顶着的地方,都发出淅沥沥、哗啦啦和谐的响声。只见他挥刀一刺,哗的一声,骨肉更分开了。一切声响,都和音乐的节奏一样, 姿势优美,犹如古代的《桑林》之舞;动听的声音,仿佛是古乐《咸池》的旋律。
看到这里,梁惠王拍手称赞说:“啊, 太好了!太好了!技术怎么能达到如此神奇的境地呢?!”
厨师丁放下刀子回答说:“ 我知道宰牛的规律,这比掌握一般的宰牛技术更进一步。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眼中所见的是一头完整的牛,不知从什么地方才可以进刀。三年以后,我对牛体结构已完全了解,呈现在眼前的,已不再是一头完整的牛了,我知道该怎样剖开牛体。到了现在,我宰牛的时候,不用眼睛去看,而是凭精神去接触牛体,感觉器官的功能都不用了,精神的作用活跃起来了。意即经过多年的宰牛实践,宰牛技术已经非常娴熟。
后来人们用“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汗牛充栋
唐代学者陆质对孔子的《春秋》特别有研究,著书《春秋集注》、《春秋辨疑》、《春秋微旨》,对《春秋》有独到研究,柳宗元对他的治学严谨深表敬佩,他在陆质死后为《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后世尊他为圣人,当时就有三千人跟随他学习。当时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曾经整理和修改过《春秋》等。孔子说“春秋以义”,也就是要用《春秋》来让人们明白“义”。但是孔子一生没有写什么自己的著作,只是“述而不作”。
唐代柳宗元说:“自从孔子修改过《春秋》以后,给它作传的人就多起来了,当时就有五家《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后来历朝历代,都有成百上千的人为它们作注讲疏,写出了很多见解不一的著作。这些书堆起来能塞满屋子,运出去要使牛马都累得出汗。”
后人们用“汗牛充栋”来特指用来形容藏书非常多,特别注意的是“汗牛充栋”除了形容书多以外不能用来形容其他东西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