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冬皇的坤生(梨园冬皇孟小冬)
被称为冬皇的坤生(梨园冬皇孟小冬)
韶光易逝,青春易老,盛大不过是一场虚妄而已。生命也如同舞台一般,群星闪烁、灯光迷离,最终也难逃灯灭人散的结局。最终一切都归于平静,只留下萦绕在观众心中的情谊和充斥心头的折子戏。
如果翻开梨园的旧时,像是进了万花园一般,有些事情令人汗颜。好处是京剧行里的人不像相声行的人一样,喜欢拿着这些丑事到处说,家丑不可外扬总还是懂得,这是有师父教的结果。
女子之中最传奇的莫过于孟小冬,行动好比风扶柳,却以老生的姿态登台演出,扮相极为潇洒,唱腔特别灵动,被人们誉为“冬皇”。
生于乱世一鸣惊人
1918年,一位名叫孟鸿群的演员跟着戏班来到天津。这天,又到了他演出的时间,安排的戏码是《八蜡庙》,演出进行得很正常,观众卖力气,演员也捧场,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
可演到一半的时候,孟鸿群却感受到一阵眩晕,身子无法动弹,说着便倒在了台上。后台的演员见状,急忙上前扶起搀到台下;观众不明就里,但都明白这是演员身体出了问题,而不是不尊重大家,因此没有人喊倒好搅乱。
孟鸿群是个极要强的人,有人喂了几口水之后醒过来,便要求重新上台,不能这样晾着观众。
众人急忙劝阻,正在争执的时候,孟鸿群的女儿孟小冬走过去,和父亲说道:“爹爹,您先歇一会,我去给大家唱一段,免得大家着急。”孟小冬跟随父亲生活在戏班里,走南闯北,虽没有正式的学过,但父亲每次练嗓都带着她,故此对京剧并不陌生。
说罢,孟小冬就走到了舞台中央。“我父亲突然身体不适,下面我给大家清唱一段《捉放曹》,算是赔礼道歉”,说罢又向锣鼓场鞠躬说:“听他言,正宫调。”
“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战……”一句话刚落,观众就叫起好来。观众叫好的原因并不是孟小冬唱得多好,而是她异于同龄人的天赋。
1908年的12月9日,在上海的一条弄堂里传来了新生儿的啼哭声,不是别人,正是日后火爆一时的孟小冬。
走穴唱戏,虽然辛苦些,但生活还算过得去,谈不上富裕也比穷苦人家要好一些。就在孟鸿群认为,自己的一生就会这样度过的时候,就出现了前面提到的一幕,父亲因为病症无法登台,孟小冬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孟鸿群早就知道女儿是唱京剧的,却没想到能唱得那么好。由此伊始,他开始为女儿规划人生。
拜师学艺苦练身段
孟鸿群决定,让孟小冬投在她的姨夫仇月祥门下,学习孙派老生。虽然是亲戚,仇月祥也喜欢这个小徒弟,但还是照例签订了八年的契约。
“孩子,要记住,想要让人瞧得起,想成人,将来想有出头之日,就得学好本事,就得当角。”当时的孟小冬还不清楚父亲这句话的含义,但能读出其中的期盼与不舍,也就埋下了一颗立志成才的种子。
相对于其他学戏的人来说,没有打骂,孟小冬是幸运的;虽然没有重罚,但要求是不能松懈的。所以孟小冬的学习生涯,也不轻松。
孟小冬学戏的时候,每天清早师父都会叫他起床,然后带她去遛弯儿、喊嗓。这些都是仇月祥儿时坐科的经历,也是梨园行里通行的教学范式。经过多年的检验,早已被证明了行之有效。
那段时间,孟小冬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起跟师父出去,到城墙跟下,对着城墙练习口型。练完之后,跟师父回家,学唱腔学身段,一学便是一天,到了晚上还要背戏词。其中还少不了要做些零散的活计。这对于一个仅有8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辛苦的。
很快,孟小冬就有了登台献艺的机会。
惊艳四座的舞台之风
在孟小冬拜师的那一年冬天,有人送来了邀请函。仇月祥在上海是有一定知名度的,还有许多人听说他收了一个好徒弟,因此有许多人想要一睹孟小冬《乌盆记》的风采。
正式开演的那一天,孟小冬一开嗓,台下掌声顿时响起,人们纷纷惊诧,一个8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漂亮的嗓音,并且字正腔圆、咬字清晰,且丝毫没有雌音。如此惊艳的表演,着实让观众惊艳了一把。
孟小冬的登台,无疑是成功的,小小的坤生在上海一炮而红。经过几年的历练,也让仇月祥产生信任,觉得孟小冬可以挑梁唱戏了,阴差阳错,孟小冬来到无锡成为了挑梁的老生。
孟小冬在无锡一共呆了两个多月,等到离开无锡时,当时的报纸评论这样写道:“凡内行看戏者,无不为之惋惜云云……奈离锡在即,此曲将成广陵散矣!”
上面这一段话也可以看出孟小冬在观众心中的地位。应观众的要求,两个月之后,孟小冬有被邀请来到无锡。这次的盛况更是空前,剧场的票开售即告罄,演出时回廊里更是站满了观众,更有甚者搬来桌椅,站在上面观看。妥妥地成了相声《卖挂票》了!
孟小冬第三次去无锡演出,已经是五年后的事情。相比于五年之前的青涩,此时的孟小冬俨然是一个大姑娘了。这一次孟小冬演了八场,场次少,但同样精彩。“盛况从来没有”是当时人的评述。
在孟小冬的一生中,有两个男人的出现,对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一个是杜月笙,一个是梅兰芳。鉴于时间因素,先来说梅兰芳。
梅孟之缘游龙戏凤
梅兰芳与孟小冬第一次见面是在1925年8月,北京取消了男女不同台的限制,孟小冬参与了北京第一舞台的义演,与梅兰芳的见面也不过是一面之缘。虽然孟小冬也有一定名气,但在梅兰芳面前,依然是个小角色。
他们在后台擦肩而过的时候,孟小冬出于礼貌和敬仰,对梅兰芳点了下头,喊了一声梅老板,梅兰芳也不过回了一个礼节性的微笑。孟小冬有谨小慎微的性格,以为梅老板根本不知道这个与她打招呼的人是谁。
可孟小冬不知道的是,她的大名早已传到了梅兰芳的耳朵里,只不过没见面,并不知道是哪一个罢了。那天,梅兰芳在化妆间,认真地听完了孟小冬的《上天台》。
同是在1925年8月,一场堂会让着两个人有了合作的机会。余叔岩因为包银的问题退出,一群人一筹莫展之时,有人提议,不妨找正红火的坤生孟小冬试试。
合作的剧目叫做《四郎探母》,一位是乾旦、一位是坤生,观看者对这两位能产生什么样的火花,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果然,梅孟两人珠联璧合,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1926年5月,北京城的王家办堂会唱大戏,到场的都是北京城排得上号的人物,舞台上都是响当当的演员,梅兰芳、孟小冬自然也在邀请之列。
本来戏码已经敲定,但不知道是谁突发奇想,提议让梅兰芳和孟小冬唱一出《游龙戏凤》,之前梅兰芳都是和余叔岩对唱,孟小冬虽然学过,但很少演出,这种合作无疑是风险重重。
孟小冬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甚至齐如山都说道:“台上这俩真真是天生一对,如果有人能成人之美,也算是人间佳话了。”没费太大的力气,梅党内部就达成了一致。
还有一环:梅兰芳,当梅党和梅兰芳提起的时候,梅兰芳是高兴的。虽然只有在台上的几次会面,但梅兰芳梦想的生活,就是跟一个有灵气的女子一起,台上扮演者夫妻,台下是真夫妻,可谓理想生活的典范。
虽然梅兰芳喜欢孟小冬,但没有答应立即娶孟小冬过门。原因很简单,梅兰芳是有妻室的,而且夫妻二人没什么嫌隙;再说,以福芝芳那种强势的性格,会允许孟小冬的存在吗,一家人该如何相处?
孟小冬是绝不同意的,她担心的最大问题是,自己嫁过去只是一个妾,更担心的是,父母会不会同意。孟小冬的父母倒是没有太大的反应,师父仇月祥极力反对,并用了无法上台的理由,倒让孟家人觉得他是贪图钱财,反而不看重了。
事情的进展,果然和仇月祥所想的那样。同为正房是假的,不能登台是真的。
最后,梅党搬出了梅兰芳原配王明华,才打消了孟家人的顾虑;又用在外面租一间房子,生米煮成熟饭打消了梅兰芳的顾虑,就这样,在1927春节过后的农历廿四成亲。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两人成亲的消息逐渐传遍了北京城。最后,众人一商量,将孟小冬秘密迁走,搬到了东城区,而成亲的消息也就被当成了谣言。直到很久以后,消息才慢慢传开,人们也才知道,两人在一起了。
瞒着众人之时,只有一个人没瞒,此人就是须生泰斗余叔岩,这也为日后孟小冬成为余派弟子埋下伏笔。在那座大院里,孟小冬写字画画,好不快活,但这种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
京剧界有一个词语叫做捧角,就和今天的无脑粉丝一样,为了爱豆什么都能做出来。
一个叫李志刚的粉丝听说孟小冬嫁给梅兰芳之后,怒不可遏,直奔梅公馆。过程不再赘述,结果是梅兰芳的司机被枪杀,凶手被枭首示众。各方舆论开始造谣生事,说孟小冬和李志刚原来是情侣 被梅兰芳横刀夺爱,编造得好不热闹。
梅党里面,除了齐如山这样有实力的人,还有一些完全是混日子的闲散人员。梅兰芳一倒,他们也完了,就将这种情绪加到了孟小冬身上;福芝芳也觉得到了发力的时候,于是以此为文章,大肆喧闹不休。
梅兰芳对这些谣言选择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隐忍,等人们厌倦了,也就不再提了。这种方式可苦了孟小冬,梅兰芳不再去孟小冬那里,不到一年光景,又回到了类似独居的生活,与梅兰芳的感情也走向了低谷。
这件事情的影响巨大,也成为了两人走向分手的导火线。
1928年,一份报纸更是让孟小冬难以忍受:梅兰芳到天津演出,带着妻子福芝芳。在孟小冬看来,福芝芳这样做是针对自己,一向倔强的孟小冬留下了泪水。伤心的孟小冬回到娘家,在父母的支持下,到天津唱戏。
一来一回,又产生了许多矛盾。其实,所谓的给孟小冬看,只是孟小冬自己的想法。之后,梅兰芳带着孟小冬去香港游历,才解除了这些误会。
梅兰芳伯母的去世又使两人的关系破裂,伯母去世之后,孟小冬在家等了一天,结果没有任何梅家人带消息来,让她吊唁,孟小冬给忍不住了,头上插了一朵白花,主动来到了梅宅,要为婆母披麻戴孝,却被下人拦了下来,回答这是夫人的安排。
梅兰芳的回答只是:“你先回去,过两天我去看你”。孟听了,非常生气:“就算是一个平常朋友,进去为老夫人磕个头也不会有人阻拦吧?为什么我不行,你把我当什么人了?”
这样僵着也不是个办法,梅兰芳走进内院,向福芝芳说道:小冬就在外面,不如让她进来磕个头吧。福芝芳听到这里站了起来,说道:不行。
梅兰芳只好让孟小冬的舅父出去劝说,自己却躲了起来。孟小冬万般无奈,含着眼泪离开了,一路狂奔回了娘家。最后,孟小冬提出了分手,梅兰芳虽然不同意,但孟去意已决,最后只能分开。
离婚的事情,孟小冬请杜月笙帮忙,杜月笙处理得倒是巧妙,一通电话打给梅兰芳:“你们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闹出去对谁都不好,而且你也理亏,没进到丈夫的责任,不如有我做个中人,你赔笔钱完事。”之后,孟小冬一封启事,结束了这一段婚姻。
立雪余门广陵绝唱
孟小冬是拜过很多师父的,像给他启蒙的仇月祥,后来的鲍吉祥,还有著名的京剧票友苏少卿等。这些师父虽然也都是名家,包括真正能称得上大师的,怕是不多,甚至没有。
这次她要拜的师父,却不一样了,就是余叔岩,这绝对是一位大家,是真正的大师。这个想法早就有了,我们前面曾经提过,孟小冬跟梅兰芳结婚不久,就让梅兰芳带着自己去过余家,想要拜余叔岩为师,但那次余叔岩没有答应。
余叔岩曾经偷偷去看过孟小冬的戏,而且颇为赞赏,那时起就已经认同了孟小冬,也觉得收徒的话是一个极好的人选,但因为种种顾虑,特别是与梅兰芳的关系,让余叔岩产生了顾虑。
挚友孙养农的出现,打消了余叔岩不想收徒的顾虑。这一番谈话给余叔岩很大的触动,他感觉到自己的一身记忆,或许真需要找一个传人了,余叔岩想法的改变,自然是有利于孟小冬日后拜世的。
李万春的儿子李少春拜师余叔岩,更是将余叔岩收徒孟小冬一事摆到了台面之上。余叔岩面对众人说出了自己的顾虑,也就是梅兰芳和孟小冬曾经的感情,众人一听,说那好办,就请梅兰芳找来不让他干涉行了吧!
之后,拜师仪式隆重地举行,这对师徒也开始了教授学艺的生涯。
青山依旧成为杜妻
杜月笙与孟小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19年12月,当天孟小冬唱压轴,剧目是《击鼓骂曹》。台下喝彩声热烈,观众其中有个30来岁,短头发的男子立即吩咐自己的手下准备花篮,孟小冬一曲唱完,那男子便迫不及待地走进后台项目,向孟小冬献花。
有人说就在当晚,杜月笙深深迷恋上了孟小冬,甚至有的文章说,在那时杜月笙就暗下决心要将孟小冬娶到手,其实这都是不准确的,充其量不过是后人的一种猜想。
之后黄金荣因为露兰春的问题,与杜月笙一起到北京办事,拜访了孟小冬。对孟小冬来说是没什么大感触的,但对杜月笙来说却感触颇深,现在的孟小冬俨然是一个大姑娘,杜月笙对眼前这个亭亭玉立的美人,更加欣赏。
孟小冬在上海住了一段时间,自然还是住在姚玉兰的家里,而这一住改变了孟小冬的命运,她跟杜月笙产生了感情。
杜月笙喜欢孟小冬,两人结合以后,杜月笙得偿所愿,而孟小冬如今年龄也不小了,是时候找个归宿了,所以这是一个极为圆满的结局。顺水推舟,两个人走到了一起,三个人一起生活。
七七事变爆发之后,杜月笙和姚玉兰决定去香港避避风头,当他们邀请孟小冬时,孟小冬拒绝了,因为她的家人还在北京,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处理,最重要的是,孟小冬没有名分,她吃过一次亏。
孟小冬返回北京之后,杜月笙对其非常牵挂,总觉得对不起她。便派遣一个信得过的弟兄,在北京买了一出房子送给孟小冬,虽然没有住多久,但体现了杜月笙对孟小冬的看重。
1948年,战事又起,姚玉兰的一封信带来了温暖。姚玉兰邀请孟小冬南下到上海避难,可就要出发时,道路因为战乱阻隔。杜月笙早知道局势,铁路中断,便包了一架飞机,派人接孟小冬南下。
到了上海,自然是与杜月笙、姚玉兰住在一起。这里有他的姐妹,还有能给她安全感的男人,更重要的这个男人还知道保护她,孟小冬想要的都得到了。
再之后,杜月笙一家去了香港。香港的住所不能和上海的相比,但孟小冬却没有丝毫的抱怨,每天的生活就是和姚玉兰一起,照顾杜月笙的饮食起居,周五的时候和梨园界的朋友吊吊嗓子。
但孟小冬最缺乏的,还是一个名分。杜家搬到香港之后,杜月笙知道这里不是久居之地,便有移民美国的想法,第一件事便是办护照,这时孟小冬说了一句:“我也要跟着去的,可是算什么身份呢,是丫鬟还是女朋友啊?”
听完,杜月笙下了决心,要给孟小冬一个名分。婚礼在杜家公馆举行,只请了一些亲朋好友来参加。杜月笙坚持带病陪客,表示对这一仪式的看重。孟小冬想要的,杜月笙给到了。
结局:人生总有迟暮
杜月笙去世之后,孟小冬突然发现自己没有那么忙碌了,此后的十几年,将全部心思用在培养后人,传承余派后人身上。
马连良等艺人多次去香港献艺,邀请孟小冬回到家乡、录制唱片等提议,都被孟小冬拒绝。但她对家乡的感情还是在的,但是没有走出曾经那段生活的阴影。
1967年9月,孟小冬接受了好友姚玉兰的邀请,前往台北定居,在这里度过了她的晚年。虽然饱受病痛的折磨,但她很少表露,而是用各种方式给自己找乐。这就是孟小冬,一生倔强。
1976年5月26日,孟小冬因为肺气肿和心脏并发症去世,享年70岁,一代冬皇就此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