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科普大全 > 刘邦用人之道(刘邦用人有何艺术?)

刘邦用人之道(刘邦用人有何艺术?)

时间:2021-06-09 03:10:25来源:黄埔信息网

刘邦用人之道(刘邦用人有何艺术?)给贤能之士舞台,委人才以重任,刘邦用人有何艺术?

秦王朝灭亡以后,战乱并没有停止,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拉开了序幕。

在这场军事战争中,势力占劣势的刘邦战胜了项羽,刘邦能在这场战争中获胜,离不开他出色的用人艺术,刘邦与项羽对待人才的不同,让楚汉之争胜利的天平向一方开始倾斜。那么,刘邦用人有哪些原则?

给贤能之士舞台,委人才以重任,刘邦用人有何艺术?

人才在每个时代的代表不同,也是推动一个时代不可或缺的“资源”。

给贤才广阔的舞台

刘邦尽可能地为贤能之士提供展示其才能的空间。如韩信善于打仗,刘邦就放手让他统兵作战;张良、陈平多奇谋,就让他们在自己身边做参谋,并对他们言听计从;萧何善于治理国家,就让他长期镇守关中。食其善于游说,刘邦就让他常常出使诸侯。根据不同人才的特点,刘邦给其不同的职位,让身边每一个人才发挥最大的作用。

给贤能之士舞台,委人才以重任,刘邦用人有何艺术?

刘邦给身边的人才以重任,如果有功则重赏。比如曹参初为七大夫,因功继而为五大夫、建成君、戚公、执珪、建成侯、将军、中尉、假左丞相、右丞相等。周勃初为五大夫,因功继而为虎责令、威武侯、将军等。樊哙初为国大夫,因功继而为列大夫、上间爵、五大夫、卿、贤成君、临武侯、郎中骑将、将军等。初拜韩信为大将,因功继而为左丞相、相国、齐王等。

当然,刘邦并非“无脑”信任身边所有的臣子,比如萧何在关中为相,刘邦对他有点不放心,就用委婉的方式,迫使萧何将其宗族子弟数十人派往军队,此明说是从军,实际上乃是做了刘邦的人质,刘邦遂对后方高枕无忧。

给贤能之士舞台,委人才以重任,刘邦用人有何艺术?

对于韩信,刘邦常派亲信曹参、灌婴等随其征战,对其进行牵制。对于所有将领,则设护军中尉对其进行监督,如陈平就被刘邦任命为护军中尉。

刘邦用人艺术对将士们的影响

总之由于刘邦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并且有功即赏,不吝财货与土地,同时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属下的行为进行适度规范,因而使得属下既对他感恩戴德,又对他心存畏惧,不免拼死为他卖命。

给贤能之士舞台,委人才以重任,刘邦用人有何艺术?

且不说那些一般将士,即便是实力膨胀到足可与刘邦、项羽鼎足而三的齐王韩信,虽有辨士武涉和蒯通反复向他陈说利害,但想想自己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拜刘邦之赐,且刘邦对自己又非常信任,因此无论如何也做不出背叛刘邦而自立的事情。

正如他对项羽的说客武涉说:我侍奉项王的时侯,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项王对我是言不听,计不用,因此我才背楚而归汉。到汉王那里后,汉王授予我上将军之印,将数万士卒交给我统领,才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

给贤能之士舞台,委人才以重任,刘邦用人有何艺术?

由此可见,能让无数国士心甘情愿地为己驱驰,刘邦的用人之术可谓高明矣!正是这独特的用人艺术,让整个楚汉之争胜利的天平开始倾斜。

刘邦为何要采用独特的“用人艺术”

刘邦之所以采用这样的用人原则也是出于无奈,因为靠他一己之力,根本就奈何不了项羽。想当年,项羽叱咤一呼,千人皆废。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汉二年(前205年)的彭城之役,刘邦以56万人之众,居然被项羽的3万人打得丢盔卸甲,抱头鼠窜。显然硬碰硬不仅奈何不了项羽,还会把刘邦碰得头破血流。

给贤能之士舞台,委人才以重任,刘邦用人有何艺术?

项羽从直接对抗中得了甜头,就非常热衷于玩这种游戏。他甚至异想天开,于汉四年(前203年)在广武两军阵前与刘邦约谈,提出通过与刘邦的单独对决来结束此旷日持久的战争。

刘邦听到项羽的名字脚跟就发软,如何肯与项羽单挑。刘邦于是说:“我宁肯与你斗智,不能与你斗力。”意即他要通过动脑子来赢得对项羽的胜利,然而无论哪方面的智力他都非一流,他要想取胜,就只能依靠别人的智力。

给贤能之士舞台,委人才以重任,刘邦用人有何艺术?

而他也确实把工夫下在了这方面,于是韩信帮他开拓出了大片的土地,陈平为他离间了范增,随何助他把黥布争取了过来,张良等又帮他把各方面的兵力集中到了垓下,最终逼迫项羽自刎于乌江。因此刘邦所谓的斗智实际上就是运用恰当的方法,将世间的各种才智聚拢在一起与项羽角力。

刘邦的成功也给人以启示,即作为一个领袖,其实不一定必须要具有超人的才智,只要能做到知人善任,并能合理地协调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就足以让他驰天下了。况且有的时候,领袖在某方面才能过于突出反而不是什么好事。

给贤能之士舞台,委人才以重任,刘邦用人有何艺术?

以项羽为例,他勇冠三军,所至皆克,以为天下可以靠自己只手打下,因而不甚重视发挥属下的聪明才智,甚至他还嫉妒有才能的人,最终结果使智能之士纷纷离他而去,他的覆亡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然而项羽对此却至死不悟,他始终认为是上天要亡他,还悲歌什么“骓不逝兮可奈何”这样的话,显然至死项羽也没有悟到他失败的原因是对人才的轻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