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读唐诗(7)边塞诗人王昌龄)
唐代边塞诗(读唐诗(7)边塞诗人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首经常背诵和引用的诗,便是王昌龄所作,题目分别是《芙蓉楼送辛渐》、《出塞》。他的七绝留下来70余首,写得几乎首首皆好。盛唐七绝有472首,其中王昌龄一人就占了六分之一。可见,王昌龄是一位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诗人,不像现在有些黑心商家“萝卜快了不洗泥。”看来,古代的知识分子真的比现在的某些诗人、作家和某些行业的有些人强得太多了,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文化自信。
王昌龄(698—757年),字少伯,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也是在圈内、圈外名气很大的诗人。他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曾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明朝李攀龙说他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古代的诗人,基本上都是科举出身的“公务员”,不少级别还相当的高。王昌龄就是这样的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龄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后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
王昌龄是一位坚定为唐朝歌功颂德的诗人。开元年间,正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这本无错,对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龄一生最坚实的信心、力量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后长期身处谗枉和沦弃之境,也难以改变。看来,尽管是大唐盛世,制度较好,机制较全,也不能很好地保护好自己的“干部”,组织鉴察部门也没有做到尽善尽美。
后来,王昌龄到长安谋求发展,依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没见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长安,投笔从戎,踏上出塞之路。艺术来自于生活,如果没有他的投笔从戎,唐朝可能就会少了一位伟大的边塞诗人,王昌龄这一步真的走对了。看来,作家柳青的《创业史》中的那句话对古代也是通用的。《创业史》这样写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眼下,又是一年的高考日就要来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准备好了吗?祝愿同学们心想事成,闯关成功。
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他的作品或豪爽俊丽,或绪密思清,或清逸明丽,风格多样。他无论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格调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
王昌龄比李白年龄稍大,七言可与李白一比高下。王世贞《艺苑卮言》也将王昌龄与李白的七绝并列为神品。王昌龄是“四大边塞诗人”,所以他的很多主题都集中在边塞。他的七绝,无论是哪种题材都生动有味。无疑,王昌龄是一位难得的盛唐诗人。
芙蓉楼送辛渐(1)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或者如前几年很兴盛的县长助理。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此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迷蒙的烟雨,夜晚依然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楚山孤独,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是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出塞(2)
写作背景:大约开元五年到开元十二年间,王昌龄于西北戌边,广泛深入地熟悉了边塞生活,成就了很多戌边作品。《出塞》是这一时欺作品的通称,主要表达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从军行(3)
写作背景:唐高宗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作品。诗词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采莲曲(4)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夏。据记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有一天,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他被深深吸引,遂作《采莲曲》。